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45874状态:连载

第三章

水肿
方一木通散
【组成】木通(锉)45克,泽泻09克,苦瓠子45克,猪苓(去黑皮)30克,汉防己09克,海蛤(细研)30克。
【用法】为散,每服12克,以水酒各30毫升,入葱白15厘米,煎至35毫升,去渣,食前温服,当下小便数升,肿消大效。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神验。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水病复发方
【组成】大麻仁(微炒,研如膏)60克,黑豆(炒熟,去皮)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粥饮下30丸。
【主治】水病瘥后,常服此药,永不复发。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鸭头丸
【组成】葶苈90克,汉防己(杵末)120克。
【用法】葶苈杵6000下令如泥,即下汉防己末,取绿头鸭就臼中戴头沥血,血尽,并鸭去皮毛,安臼中再杵5000下,丸如梧桐子大。患者空腹10丸,稍渴者,5丸频服,5日止。
【功效】泻肺利水平喘。
【主治】水肿以暴肿。
【来源】《太平圣惠方》。
小便不利
方一海蛤散
【组成】海蛤45克,石燕15克,白盐(炒)03克,鱼脑中石子1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入乳钵中,研令极细。每服,以葱白5根切,甘草6厘米,生用,锉,用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去渣,调入散子3克,食前顿服,即服。
【功效】清热导下通淋。
【主治】小肠壅热,小便赤涩淋沥,疼痛不通。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小便不通立效方
【组成】灯芯2束,生姜15克,黑铅(锉为末)15克。
【用法】上药用井水70毫升,煎取35毫升,去渣,以葱1根,慢火烧令热,拍破,先安在脐内,后顿服其药。
【功效】利小便。
【主治】小便不通。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小便难腹满闷方
【组成】葱白15千克,盐500克。
【用法】上药研烂,炒令热,以帛子裹,分作两包,更互熨脐下,小便立出。
【功效】通阳利水。
【主治】小便难,腹满闷。
【来源】《太平圣惠方》。
虚劳
方一虚劳小便出血方
【组成】生地黄汁40毫升,鹿角胶30克,车前叶汁40毫升。
【用法】煎2味汁,下胶,令消尽,待温3次服。
【功效】凉血滋阴,兼清热利湿。
【主治】虚劳,小便出血。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葱豉粥
【组成】香豉24克,葱白(切)40克,羊髓30克,盐花15克,薄荷20茎。
【用法】上以水200毫升,先煎后4味十余沸,下豉,更煎五七沸,去豉,入米20克,煮为粥。空腹温服之。
【功效】滋肾养阴清热。
【主治】五劳七仡,体热喘急,四肢烦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地黄煎
【组成】生地黄(捣绞取汁)5千克,牛酥500克,白蜜500克。
【用法】先以慢火煎地黄汁减半,纳牛酥更煎,良久,次下蜜,搅令匀,候稀稠得所,于瓷器中盛。每日空心,午时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10毫升。
【功效】滋肾和精。
【主治】精极。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栝楼根丸
【组成】栝楼根、甘草(炙)、杏仁(麸炒微黄)、乌梅肉(微炒)各30克。
【用法】捣罗为末,煮枣肉,入少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以绵裹1丸含咽津,日4~5次服。
【功效】滋阴清热化痰。
【主治】虚劳烦热,口干舌燥,烦渴。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五甘草丸
【组成】甘草(炙)30克,人参(去芦头)30克,生干地黄60克,乌梅肉(微炒)30克。
【用法】捣罗为末,以枣瓢并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弹子大。每服,绵裹1丸含咽津,日4~5次服。
【功效】益气养阴润燥。
【主治】虚劳,口干舌燥。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六虚劳精乏方
【组成】车前叶、魏桑叶各适量。
【用法】等分细研,取自然汁。每8毫升服,日2~3次服。
【功效】滋肾固涩,分清泄浊。
【主治】虚劳精乏,小便白浊,及忽出血。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七鹿角胶散
【组成】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30克,覆盆子30克,车前子3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服6克。
【主治】治虚劳梦泄,立效。
【来源】《太平圣惠方》。
伤寒
方一朴硝膏
【组成】川朴硝(细研)30克,猪胆(用汁)1具。
【用法】相和调为膏,用抹瘢上。勿令动、碰,任疮痂自落。
【功效】祛疮收痂。
【主治】伤寒发豌豆疮初瘥。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三神丸
【组成】附子(烧令半黑)15克,芫花(醋拌,炒令黄)30克,皂荚(炙焦黄)30克。
【用法】捣罗为末,以豆豉心,宿用汤浸,研绞,取细稀者,用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引下10丸。
【功效】散寒祛风,表里双解。
【主治】伤寒表里不解。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神验白散
【组成】白附子15克,附子(去皮脐)15克,半夏0.3克,干姜0.3克,天南星0.3克,皂荚子仁0.3克。
【用法】上药,皆生用,捣细罗为散。每服3克,入生姜0.5克,以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不计时候。和渣热服。
【功效】祛风散寒,温化寒痰。
【主治】伤寒,发汗。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浮萍草散
【组成】浮萍草30克,麻黄15克,桂心15克,附子(炮)15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服6克,以水60毫升,入生姜0.5克,煎至35毫升,不计时候,和渣热服。
【功效】祛风散寒。
【主治】伤寒,发汗。
【来源】《太平圣惠方》。
飞尸鬼痊
方一朱砂散
【组成】朱砂30克,黄连30克,黄柏(锉)30克,陈橘皮3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入朱砂更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6克。
【功效】解毒消肿。
【主治】飞尸疾肿,光如油色,走无定处。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鬼臼丸
【组成】鬼臼(去须)15克,川升麻09克,麝香3克,柴胡(去苗)30克。
【用法】捣罗为末,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下10丸,日3服。
【功效】祛邪开窍。
【主治】一切劳疾,飞尸鬼痊等。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恒山散
【组成】恒山30克,甘草(生用)15克,麝香(细研)3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去滓,食前温服,得大吐即效。
【功效】涌吐祛邪。
【主治】鬼痊。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升麻散
【组成】川升麻30克,独活30克,犀角屑15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6克,立愈。
【功效】祛风清热祛邪。
【主治】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如刀刺状,胸胁腹内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下备,或鼻中出血。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五瓜蒂散
【组成】瓜蒂03克,赤小豆(炒熟)03克,雄黄(细研)15克。
【用法】捣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调下15克。
【功效】祛邪浊,通气机。
【主治】飞尸,其壮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
【来源】《太平圣惠方》。
瘴气
方一老君神明白散
【组成】白术30克,附子(炮)15克,川乌头(炮)15克,桔梗(去芦头)15克,细辛15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以新汲水调下9克。若已得痛三日以上者,即以水70毫升,煎至35毫升,顿服,衣覆取汗瘥。
【功效】散寒祛邪。
【主治】时气瘴疫。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浴汤方
【组成】桃枝叶300克,白芷90克,柏叶120克。
【用法】捣罗为散,每取90克,煎汤浴之。
【功效】祛风解毒除疫。
【主治】时气瘴疫。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雄黄散
【组成】雄黄(细研)30克,雌黄(细研)30克,白矾30克,鬼箭羽30克,羚羊角屑6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入雄黄等研匀。以三角降囊盛30克,带心前,并门户上。8月8日,溥布裹3克,中庭烧之,辟瘴疫,病人亦烧3克熏之。
【功效】辟瘟解毒除瘴。
【主治】时气瘴疫。
【来源】《太平圣惠方》。
口疮
方一石胆膏
【组成】石胆(细研)03克,密陀僧(细研)15克,蜜90克。
【用法】上药相和于银器中,慢火熬成膏。每用少许涂疮上,咽津,立效。
【主治】久口疮,及肉疳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硫磺煎
【组成】硫磺(细研)03克,麝香(细研)03克,雄黄(细研)03克,朱砂(细研)03克,干姜(炮裂,捣罗为末)03克,蜜30克。
【用法】上药均研匀,水70毫升,调以蜜,绢滤过,于汤碗内,与诸药相和,入重汤内,慢火煎如稀蜜,用瓷器盛之。每至卧时,药含在口中,微微咽津,瘥。
【主治】口疮久不瘥,疼痛不可忍。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杏仁散
【组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03克,铅霜015克,麝香适量。
【用法】先研杏仁令细,次入铅霜、麝香,研匀。用少许敷疮上,瘥。
【主治】口吻生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含化丸
【组成】白矾、黄丹、附子(生末)、舍上黑煤各03克。
【用法】同细研,入白蜜拌和如煎,用竹筒盛,饭甑上蒸之,饭熟为度。每取核桃大,含化立瘥。若急要,即于铫子中煎亦得。唇肿者涂之,亦效。
【主治】口疮久不瘥,及口舌肿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口舌生疮
方一龙胆煎
【组成】龙胆(去芦头)30克,黄连(去须)30克,川升麻30克,槐白皮30克,大青30克,苦竹叶1把,白蜜90克。
【用法】细锉上药,以水14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入蜜搅令匀,更煎成膏。用涂口疮,日3~4次。
【功效】清心泻火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铅霜散
【组成】铅霜03克,龙脑15克,滑石03克。
【用法】研细为散。每用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
【主治】口舌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升麻散
【组成】川升麻15克,芎15克,防风(去芦头)15克,鸡肠草09克,大青03克,甘草(炙微赤,锉)1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用15克于疮上贴之,日可3~5次,瘥。先于疮肿处针恶血,用盐汤炸,后贴药神效。
【功效】活血散风,消热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连颊肿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牙痛
方一细辛散
【组成】细辛30克,莽草(微炙)30克,曲头棘针30克,墙衣(烧灰)30克,盐花45克,荞麦面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以酽醋和荞表面,裹上药,以炭火烧令赤,又以醋淋再烧,如此3遍止,研令极细。每日用其揩齿,如根动摇,揩不得者,即以绵裹,贴齿根上。咽津无妨,用10日后,齿牢。
【功效】温经止痛。
【主治】牙齿疼痛,摇动欲落,疳虫脓血,臭气,黑恶,不能食。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乌头散
【组成】川乌头(炮裂,锉)15克,独活30克,郁李根白皮(切)12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用15克,以绵裹用酒80毫升,浸1夜后,煎五七沸,去滓,热含冷吐,无问风虫齿痛皆验。
【功效】温经疏风止痛。
【主治】风齿疼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温生虫丸
【组成】温生虫1枚,胡椒10粒,巴豆(去壳)1枚。
【用法】研胡椒为细末,再下巴豆、湿生虫等,研匀,用软饭和丸,如绿豆大丸。以绵裹1丸咬之,有涎即吐却。
【主治】牙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啄木舌散
【组成】啄木舌1枚,巴豆1枚。
【用法】先捣啄木舌为末,入巴豆同研为散。用猪鬃1茎,点药于牙根下。
【主治】牙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牙疳
方一麝香散
【组成】麝香03克,芦荟015克,青矾(烧赤)03克,黄矾(烧赤)03克,白矾(烧灰)03克,虾蟆灰15克。
【用法】上药同于乳金钵内,细研为散。先以绵拭龈上恶血出,即用湿纸片子,掺药贴。
【主治】齿漏疳,虫蚀齿龈臭烂。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石胆散
【组成】石胆15克,鲫鱼(开肚,满填盐,烧鱼焦)1尾,雄黄03克。
【用法】上药,都研面。先以泔汤洗口及疮面,用散贴,每日上3~5次,夜后漱口复贴之。
【主治】急疳,唇口赤疮出者。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谷精草散
【组成】谷精草(烧灰)03克,白矾灰03克,蟾酥(炙)1片,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同细研为散。每取少量,敷患处。
【主治】牙齿风疳,齿龈宣露。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虾蟆灰散
【组成】虾蟆灰(细研)03克,青黛(细研)03克,柑子皮细辛03克,白鸡粪03克,麝香(细研)03克,干姜03克,薰陆香03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都研匀。以绵裹如杏仁大,涂于肿痛处,日换3次,具神效。
【主治】急疳,齿龈肿痛有虫,齿根朽烂疼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耳聋
方一蜗牛膏
【组成】蜗牛30克,石胆、钟乳粉各75克。
【用法】瓷盆盛末,火煅赤,入片脑子0.3克,每以油调03克,滴耳中。
【主治】耳聋。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立效塞耳丸
【组成】松脂15克,杏仁(去皮尖)03克,巴豆(去皮膜)015克,椒目末15克,葱汁4毫升。
【用法】上药都捣烂为膏。捻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
【主治】耳聋。
【来源】《太平圣惠方》。
眼目昏暗不明
方一驻景丸
【组成】菟丝子(酒浸3日,曝干,捣为末)150克,车前子90克,熟干地黄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湿酒下30丸,晚食前再服。
【功效】补肝肾,增目力。
【主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补肝散
【组成】地肤子(阴干捣末)160克,生地黄5千克。
【用法】上药,捣取地黄汁,和拌地肤子末,干后,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6克,日3次服。
【功效】养肝明目。
【主治】虚劳目暗。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苍耳子粥
【组成】苍耳子15克,粳米15克。
【用法】把苍耳子捣烂,以水15毫升,绞滤取汁,和米煮粥食,或作散煎服亦佳。
【功效】升清明目。
【主治】目暗耳不明。
【来源】《太平圣惠方》。
翳膜外障
方一贝齿煎
【组成】贝齿(烧灰)5枚,豆豉(微炒为末)30粒,3年陈醋20毫升。
【用法】上药先以前2味同研为粉,以醋相和令匀,微火煎,稀稠得所,以瓷瓶盛。每夜卧时,以铜筋取如小麦许,点于眦头,明即以盐汤洗之,10日痊愈。
【功效】祛目翳。
【主治】眼生肤翳。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贝齿散
【组成】贝齿(烧灰)15克,手爪甲(烧灰)15克,龙骨15克。
【用法】上药同研极细末。每用少许点珠管上,日三四次。
【功效】散结消肿。
【主治】眼生珠管。
【来源】《太平圣惠方》。
须发脱落白发
方一黑髭方
【组成】天门冬(去心,焙)500克,熟干地黄50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500~7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食前,以酒饮下30丸。禁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功效】养阴黑须。
【主治】髭须早白。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发鬓黄赤方
【组成】生柏叶500克,猪膏50克。
【用法】生柏叶切捣为末,以猪膏和为20丸。用布裹1丸,内泔汁中化破沐之,1日1次。
【主治】发鬓赤黄,用1月后,渐黑光润。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地黄散
【组成】生地黄25千克,五加皮250克,牛膝250克。
【用法】牛膝去苗,地黄以酒浸1宿,曝干后,总九蒸九曝。上药同捣细罗为散。每日空腹,以温酒调下6克。禁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功效】益肾养阴。
【主治】未到40岁,头发尽白,服此令黑。此药能化白令黑,添益筋力。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发不生长方
【组成】莲子草绞汁180毫升,羊乳60毫升,麻油120毫升,猪脂60毫升。
【用法】上药,先煎乳1沸,次入猪脂等,再煎2~3沸,放冷,以瓷盒贮之。每日涂方,7日以外,不长者尽长。
【主治】发不生长。
【来源】《太平圣惠方》。
美容
方一面黯黑子方
【组成】杏仁(研如膏)90克。
【用法】上以鸡蛋清,每夜薄涂,不过3~5次即效。
【功效】润肤华面。
【主治】面黯。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白屑立效方
【组成】大麻子250克,秦艽(去目)250克,皂荚末30克。
【用法】上药捣碎。以水800毫升,浸1宿,去滓,密室中沐头,不过3次瘥。
【功效】祛风止痒。
【主治】白屑。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头风白屑方
【组成】蔓荆子25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250克,零陵香30克,踯躅花120克,甜葶苈120克,莲子草120克。
【用法】上药细锉,以麻油320毫升,纳药浸经7日。常用梳头。若发稀及秃落,即入铁精60克于油中,旋取涂头甚良。
【功效】疏风止痒。
【主治】头风白屑瘙痒,头重旋闷。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根除面上黑痣方
【组成】栎木炭25千克,石灰24毫升。
【用法】上2味相和,以水淋取浓汁70毫升,即于小锅内煎至20毫升,以瓷盒盛之。用小竹针子取药,点于痣上,干即又点之,3日不洗面,痣剥去尽。勿食酸、咸、油腻、生姜。
【功效】消痣华面。
【主治】面上黑痣。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五易容膏
【组成】麻油250克,乳香(细研)30克,松节(锉)60克,松脂60克,黄脂60克,白芨(锉)30克,川升麻30克,白蔹15克。
【用法】捣川升麻、白蔹细罗为末,先以油煎松节、白芨,令黄赤色,滤去滓,后入松脂、黄脂,又煎令消,即入乳香、川升麻等末,熬成膏,倾于瓷器内收。凡面上黯粉刺,诸般恶疮,敷之极妙。
【功效】活血润肤。
【主治】面上疮及。
【来源】《太平圣惠方》。
食疗
方一粳米桃仁粥方
【组成】粳米30克,桃仁(汤浸研)30克。
【用法】以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
【主治】上气咳嗽,胸膈妨痛,气喘。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杏仁粥
【组成】杏仁21枚,枣(去核)7枚,粳米30克,桑根白皮(锉)60克,生姜(切)03克。
【用法】以水200毫升,先煎桑根白皮、枣、姜等,取汁140毫升,将米煮粥,候临熟,入杏仁汁再煮5~7沸,粥成。不计时候食之。
【功效】宣肺平喘。
【主治】肺气虚羸,喘息促急,咳嗽等。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石膏茶
【组成】生石膏60克,紫茶末3克。
【用法】先将生石膏捣为末。加水适量煎取药汁,过滤、去渣,冲泡茶。每日1剂。禁忌:身体虚弱,胃纳不佳及无发热者忌服。
【功效】清热泻火。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益母草汁粥
【组成】益母草汁10毫升,生地黄汁40毫升,藕汁40毫升,生姜汁2毫升,蜂蜜10毫升,粳米60克。
【用法】分别用新鲜益母草、鲜地黄、鲜藕和生姜洗净捣烂绞汁。先以粳米煮粥,待米熟时,加入上述诸药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可。禁忌:凡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忌用。另外吃粥期间,应忌葱白、薤白、韭白。
【功效】滋阴养血,消淤调经,解渴除烦。
【主治】适用于阴虚发热,热病后口渴,消渴病,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妇人月经不调,崩中漏下,产后血晕,恶露不净,淤血腹痛等症。
【来源】《太平圣惠方》。
药毒
方一巴豆致下痢方
【组成】干姜(炮裂,锉)30克,黄连(去须,微炒)3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水调6克,服如人行5里,再服。
【功效】涩肠和胃,止痢。
【主治】药中有巴豆,下痢不止。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草豆蔻散
【组成】草豆蔻(去皮)10枚,高良姜(锉)0.9克,人参(去芦头)45克,白茯苓60克,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09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以水60毫升,入生姜015克,煎至35毫升,去滓,点少盐搅匀,不计时候服之。
【功效】健脾益气,行气化湿。
【主治】饮酒过度,呕逆不止,心腹胀满。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解一切药毒方
【组成】甘草荞苊30克。
【用法】锉上药。以水14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再入蜜400毫升,煎一两沸,分为2次服,待冷服,良久再服。
【功效】解毒。
【主治】一切药毒。
【来源】《太平圣惠方》。
钱乙方
方一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用量按方中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胸膈痞闷,鼻塞声重,咳嗽,舌苔白腻,脉浮。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方二升麻葛根汤
【组成】升麻3克,干葛9克(细挫),芍药6克,甘草3克(挫,炙)。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主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症见发热恶风,头痛,肢体疼痛,喷嚏,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干,脉象浮数。亦治瘟疫。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阎氏小儿方论》。
方三导赤散
【组成】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9克,入水500毫升,入竹叶同煎至半熟,食后温服。
【功效】清热利水。
【主治】心经有效。症见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欲冷饮,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小便短赤而涩,尿时刺痛,舌红脉数。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四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子仁6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用法】上锉,同蜜酒微炒香,研为细末,每服3~6克,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温服清汁,无时。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五异功散
【组成】人参、茯苓(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适量。
【用法】为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食前服。
【功效】益气健脾,养胃理气。
【主治】脾胃虚弱而兼气滞。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等。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
方六豆蔻散
【组成】豆蔻015克,丁香015克,舶上硫磺0.3克,桂府白滑石0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03~15克,米汤调服,不拘时。
【功效】理气消胀,佐利小便。
【主治】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七温中丸
【组成】人参(切去顶,焙)30克,甘草(锉,焙)30克,白术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姜汁面和丸,如绿豆大。米饮汤下10~20丸,随意服之。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
【主治】小儿胃寒泻白,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乱吐泻。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八抱龙丸
【组成】天竺黄30克,雄黄(水飞)3克,辰砂(别研)、麝香(别研)各15克,陈胆星120克(醋用酿牛胆中阴干石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锉炒干用)。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煮甘草不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次服,5岁1~2丸;大人3~5丸。伏暑用盐少许嚼1~2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丸,尤佳。
【功效】清热化痰,开窍安神。
【主治】小儿急惊,痰热内壅,身热昏睡,呼吸气粗,发惊发厥,四肢抽搐等。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九大青膏
【组成】天麻末3克,白附子末(生)45克,青黛(研)3克,蝎尾(去毒生末)3克,乌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3克,朱砂(研)天竺黄(研)各3克。
【用法】上药同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05~1克,月中儿粳米大。用牛黄膏温荷水化服;5岁以上同甘露散服。
【功效】清热化痰,镇肝熄风。
【主治】小儿热盛生风,欲发惊搐。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十牛黄膏
【组成】雄黄(小枣大,用独茎萝卜根水并醋,共70毫升煮尽)9克,甘草末9克,甜硝9克,朱砂045克,龙脑09克,寒水石(研细)45克。
【用法】上药研匀,蜜和为剂。食后薄荷汤化服。
【功效】清热化痰。
【主治】惊热。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十一烧青丸
【组成】轻粉3克,粉霜3克,硇砂3克,白面6克,玄精石03克,白丁香03克,淀粉3克,龙脑3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滴水和一饼,以文武火烧熟,勿焦,再为末。研如粉面,滴水和丸如黄米。每服7丸,浆水化下。3岁以下服5丸。
【主治】乳癖。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十二羊肝散
【组成】蝉蜕末、羊子肝各适量。
【用法】上药用蝉蜕研末,水煎羊子肝汤,调服6~9克。凡痘疮才欲结痂,即用酥或面不同不住润之,可揭即揭之。若不润及迟揭,疮硬即隐成瘢痕。
【功效】疏风清热,养肝祛翳。
【主治】疮疹入眼成翳。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史堪方
方一蔓荆汤方
【组成】蔓荆子、羌活、独活、麻黄、荆芥穗、芍药、木通、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分,以水250毫升,葱白1根,同煎至150毫升,食后服。
【功效】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经之热,小便赤痛,六脉弦急而长,寒栗。
【来源】《史载之方》。
方二苁蓉粥
【组成】肉苁蓉03克,米50克。
【用法】先洗净苁蓉,切极细末。用水1000毫升以上,煮作稀粥,既熟,入少许葱,并加入适量盐、酱调和。空腹,服700~800毫升。
【功效】温肾通阳润肠。
【主治】大便涩迟,六脉微而虚。
【来源】《史载之方》。
方三荆芥散
【组成】荆芥穗、防风、芍药、诃子皮、羌活、甘草各03克,白蒺藜15克,厚朴05克,木香0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水250毫升,枣1枚,同煎150毫升,和滓服。
【主治】肝热刑脾而泄,肠鸣,腹支满,口胶渴,小便赤,六脉轻弦。
【来源】《史载之方》。
方四削术豆蔻散
【组成】草豆蔻30克,削术30克,诃子皮30克,大芎15克,陈橘皮15克,甘草04克,藁本04克,独活03克,藿香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加水250毫升,姜2片,枣2枚,取100毫升,和滓服。
【主治】脾湿而泄,腹痛,体重,食减,甚则足痿,行善契,脚下痛。
【来源】《史载之方》。
方五毒血痢方
【组成】桑寄生30克,防风03克,川芎03克,炙甘草5克。
【用法】上药捣为细末。每服6克,水250毫升,煎取200毫升,空心,和滓服。
【主治】毒痢初得病时,并无寒热,所下之痢,全是脓血,左右三部脉均微细。
【来源】《史载之方》。
《苏沈内翰良方》
方一葫芦巴散
【组成】葫芦巴(微炒)、三棱(锉,醋浸1宿,炒干)各30克,炮干姜03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6克,温生姜汤或酒调下。凡气攻头痛,1服即瘥。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气攻头痛,尤利妇人,轻微头痛更捷。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二水气肿满方
【组成】生商陆(切作豆大)、赤小豆各适量,鲫鱼(去肠存鳞)3尾。
【用法】前2物纳鱼腹内,取线缚。水240毫升,缓煮赤豆烂,取去鱼。只取2物,空腹食之,以鱼汁送下。不汗则利,即瘥。甚者,过2日再服,不过3剂。
【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水气肿满。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三健脾散
【组成】炮乌头09克,厚朴(姜炙)、炙甘草、炮干姜各03克。
【用法】上药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热服。
【功效】温阳健脾止泻。
【主治】胃虚泄泻,老人脏泄尤效。此药治脾泄极验。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四进食散
【组成】青皮、陈皮(去瓤)各03克,草豆蔻3个,炮川乌头(去皮脐)1个,诃子(去核,煨)5个,高良姜(薄切,炒)03克,炙甘草03克,肉桂(去外皮)03克。
【用法】水50毫升,生姜2片,煎至35毫升,食空腹服,只一二服,便能食,此药进食极神速。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治脾胃虚冷,不思食及久痛人脾虚,全不食者。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五软红丸
【组成】辰砂15克,信砒1.5克,巴豆(取霜)7个,胭脂3克。
【用法】上药溶蜡少许,入油一二滴,和药为剂,以油单裹之。大人如绿豆大,小儿如芥子大,浓煎槐花甘草汤,待温,服1丸。禁忌:忌热食。
【功效】止吐。
【主治】呕吐。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六七枣散
【组成】川乌头(大者)1个,大枣7枚。
【用法】川乌头大者1个炮良久,移一处再炮,凡七处炮满,去皮脐,为细末,都作1服。用大枣7个、生姜10片、葱白20厘米,水200毫升,同煎至50毫升。疾发前,先食枣,次温服,只1服,瘥。
【功效】温阳达邪。
【主治】脾寒疟疾。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七煮肝散
【组成】紫菀、桔梗、苍术、芍药各适量。
【用法】上药为末,羊肝半具,大竹刀切。每服12克,入盐、醋、葱、姜、酒同煮熟,空腹前食,日3次服。双足但有骨,不能立,服此见其肉生。
【功效】清肺润燥,健脾。
【主治】肝痿脚弱及伤寒,手足干小不随。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八乌荆丸
【组成】川乌(炮去皮)30克,荆芥穗30克。
【用法】上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酒或熟水下。
【功效】治风,疗肠风下血,尤炒后。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许椒微方
方一紫金丹
【组成】砒石45克(研飞),豆豉30克(水略润,以纸泡干,研成膏)。
【用法】用杵捣极匀为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酌情加减,临卧用蜡茶清冷服,以知为度。
【功效】温肺化饮,平喘。
【主治】寒性哮喘。症见多年肺气喘急,咳嗽晨夕不得眠。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二方。
方二槐花散
【组成】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清米汤调下6克,食前服。
【功效】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舌红苔黄,脉数者。
【来源】《普济本事方》。
方三鳖甲圆
【组成】鳖甲、猬皮、穿山甲、白矾、附子、猪牙皂角各15克,麝香03克。
【用法】研为细末,研匀,蒸饼圆如梧桐子大。大米汤调服20丸,食前。日3次服。
【主治】肠痔。
【来源】《本事方》。
方四念珠圆
【组成】乳香、硇砂各9克,黄蜡30克。
【用法】乳香研细,硇砂研匀,熔蜡和圆,分作108丸,以线穿之露1宿,次日以蛤粉为衣。旋取1粒,用乳香汤吞下。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膀胱疝气,外肾肿胀,痛不可忍。
【来源】《本事方》。
方五川乌粥
【组成】生川乌头3~5克,粳米30克,姜汁约10滴,蜂蜜适量。
【用法】把川乌头捣碎,研为极细粉末。先煮粳米粥,煮沸后加入川乌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后加入生姜汁及蜂蜜,搅匀,稍者一二沸即可。禁忌:热证及孕妇忌服。不可与半夏、栝楼、贝母、白及、白蔹等中药同时服食。
【功效】祛寒湿痹,通利关节,温经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及腰膝疼,风湿性关节炎。
【来源】《普济本事方》。
方六五灵圆
【组成】五灵脂75克,木香15克,马兜铃3克,葶苈(苦者,炒)3克。
【用法】上为细末,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日3次服。
【功效】泻肺平喘。
【主治】肺喘久而息贲。
【来源】《本事方》。
方七神术丸
【组成】苍术50克,生芝麻15克(用水100毫升研细取浆),大枣15枚(煮熟去皮核研细)。
【用法】苍术焙干为末,后以芝麻浆及枣肉和匀丸杵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汤下。禁忌:桃、李、雀、蛤。
【功效】健脾化饮。
【主治】治停饮成癖,久则呕吐酸水,吐已,停久复作。
【来源】《本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感冒头痛
方一香苏散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子各120克,陈皮(不去白)60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加水1000毫升,煎至七成,去滓,热服,不拘时,日2~3次。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功效】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症见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汤洗,姜汁炒)、前胡、茯苓各22.5克,木香、枳壳(麸炒)、桔梗、炙甘草、陈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去渣稍热服。
【功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体虚气弱,感冒风寒,内有痰湿。症见恶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恶,并治中脘痞满等症。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香薷散
【组成】香薷(去土)15克,白扁豆(微炒)12克,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12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9克,水500毫升,入酒适量,煎后去渣,水中沉泠。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四藿香正气散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水500毫升,姜3片,枣1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五川芎茶调散
【组成】白芷、甘草(炙)羌活各60克,荆芥(去梗)、川芎各120克,细辛(去芦)30克,防风45克,薄荷叶(不见火)24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偏头痛、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咳嗽
方一华盖散
【组成】麻黄(去根节)、桑白皮(蜜炙)、紫苏子(隔纸炒)、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水500毫升,煎后去渣,食后温服。
【功效】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症见咳嗽上气,普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三拗汤
【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用法】为粗末,每服15克,水800毫升,姜5片,同煎至1盏,去滓,口服,以衣被覆睡,取微汗。
【功效】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之喘咳证。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多痰,鼻塞身重,语音不出,头痛目眩。四肢拘倦,胸满气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7次)各9克,川当归(去芦)6克,甘草(炙)6克,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45克,肉桂(去皮)3克(一方有陈皮去白10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苏叶3克,水煎服。
【功效】降气平喘,温化寒痰。
【主治】上实下虚之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舌苔白腻或白滑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
呕吐泄泻
方一加减四君子汤
【组成】白扁豆(蒸熟,焙干)、藿香叶、炙甘草、黄芪各6克,人参茯苓(去皮,焙)、白术各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入盐点服,或水煎温服。
【功效】调和脾胃。
【主治】小儿吐泻不止,不进乳食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
方二戊己丸
【组成】黄连、吴茱萸(炒)、白芍药各15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克,空腹米饮送下,日3次。
【功效】清泻肝火,缓急止痛。
【主治】脾受湿气,泻痢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以及小儿疳积下痢。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痰湿症
方一二陈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炙)5克。
【用法】上药为咀,加水50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2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不换金正气散
【组成】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去白)各适量。
【用法】原方等分为锉散,每服3~6克,水800毫升,生姜3片,枣子2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功效】燥湿健脾,芳香化浊。
【主治】湿浊内停,兼有外感,呕吐泄泻,恶寒发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平胃散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水浸2日)15克,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9克,甘草(炒)4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5克,以水500毫升,入生姜2片,干枣2枚,同煎后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5克沸汤点服亦得。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情嗜卧,常多白痢,苔白厚腻,脉缓。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淤血
方一失笑散
【组成】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份(为末)。
【用法】上先用酽醋调调6克,熬成膏,水500毫升煎,食前热服。
【功效】活血祛淤,散结止痛。
【主治】淤血停滞。症见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痛经,产后恶露不行等。
【来源】《太平惠氏和剂局方》。
方二黑神散
【组成】熟地黄、归尾、赤芍、蒲、黄桂心、干姜(炒)、甘草各120克,黑豆适量(炒去皮)。
【用法】上药共为末,每服6克,酒、童便各半煎。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温经。
【主治】产后恶露不尽,攻冲作痛,及胞衣不下,胎死腹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虚证
方一黄芪鳖甲散
【组成】人参、肉桂、桔梗各15克,半夏、紫菀、知母、赤芍药、黄芪、甘草、桑白皮各30克,天门冬、炙鳖甲各15克、秦艽、茯苓、地骨皮、干地黄、柴胡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益阴,除蒸止嗽。
【主治】虚劳烦热,肢体倦怠,咳嗽,咽干,痰少,自汗,食欲不振,或午后潮热,舌尖红,脉虚数。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十全大补汤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芪(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适量。
【用法】原方锉为粗末,每服6~9克,水500毫升,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分,不拘时候温服。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外病虚损,面色萎黄,脚膝无力,喘嗽中满等症。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方三妙香散
【组成】麝香(另研)3克,煨木香60克,山药(姜汁炙)、茯苓、茯神、黄芪、远志(去心,炒)各30克,人参、桔梗、炙甘草各15克,朱砂(另研)9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
【功效】补益气血,安神镇惊。
【主治】心气不足,惊悸不安,虚烦少寐,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方四四物汤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1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症见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闭经不行,脐腹作痛,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九·治妇人诸疾》。
方五人参养荣汤
【组成】白芍药90克,当归、陈皮、黄桂心、人参、煨白术、炙甘草各30克,熟地黄、五味子、茯苓各20克,远志(炒,去心)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补益气血,安神定志。
【主治】气血亏损。症见四肢沉滞,呼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闭症
方一至宝丹
【组成】生乌犀屑(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生玳瑁屑(研)、琥珀(研)各30克,麝香(研)、龙脑(研)各75克,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研)各50片,牛黄(研)15克,安息香45克(为末,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约得净数30克,慢火熬成膏)。
【用法】上将生犀、玳瑁研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凝成后,入诸药中和搜成剂,盛不津器中,并旋圆如梧桐子大(每丸重3克)。用人参汤化下1丸。小儿减量。
【功效】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主治】中暑、中恶(感触秽浊之气,急然昏倒,气闷欲绝)、中风及温渍因于痰浊内闭所致神昏不语,痰盛气粗,身热烦躁,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小儿惊厥属于普浊内闭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苏合香丸
【组成】白术、青木香、乌犀角、香附子(炒去毛)、朱砂(研水飞)、诃黎勒(燔去皮)、白檀香、安息香(研为末,用无灰酒1000毫升,熬膏)沉香、麝香、丁香、荜拨各60克,龙脑(研)、苏合香油(入安息膏内)各30克,熏陆香(别研)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圆如梧桐子大,早晨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4丸。老人、小儿可服1丸。温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
【功效】温通开窍,行气化浊。
【主治】中风所致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骆龙吉方
头痛
方一三五七散
【组成】附子90克,山茱萸150克,山药21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生姜红枣汤,食后调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脑风头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羌活散
【组成】羌活42克,苍术42克,白茯苓3克,防风3克,枳壳3克,桔梗3克,甘草09克。
【用法】上药用水1500毫升,姜3片,葱1根,煎1200毫升,不拘时服。
【功效】祛风散寒。
【主治】遇风头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胁痛
方一栝楼汤
【组成】栝楼(大者1枚连皮捣烂)重60克,甘草(蜜炙)6克,红蓝花15克。
【用法】上药用水1000毫升,煎800毫升。温服,不拘时。
【主治】左胁气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推气散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15克,桂心15克,姜黄15克,甘草(蜜炙)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调服,热酒亦可。
【功效】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右胁气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疟疾
方一柴平汤
【组成】银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去芦)、半夏(汤泡7次)各3克,甘草1.5克,陈皮42克,苍术45克,厚朴(姜制)3克。
【用法】上药用水1000毫升,姜3片,红枣2枚,煎800毫升,未发病先服。
【功效】和解表里,祛邪截疟。
【主治】痃疟,由夏季暑汗不出所致。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仓廪汤
【组成】人参、白茯苓、川芎、甘草、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麸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水用900毫升,陈仓米3克,生姜3片,薄荷少许同煎,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和解达邪。
【主治】疟痢交行,又治禁口。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惊风
方一保生锭子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30克,甘草、牛黄各6克,全蝎22只(去毒),白僵蚕24只,黑牵牛16个,南星20个(当年者),白附子12个,辰砂(另研)60克,代赭石(火煅水飞)、青礞石(火煅水飞)、蛇含石(火煅,用米醋淬)各12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糕糊为丸,用火烘干,磁罐盛之。用好鹿香同置一处熏之。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祛风通络镇惊。
【主治】急慢惊风。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吉州醒脾散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橘红、半夏、曲木香各3克,全蝎(去毒)15克,白子4枚,南星2枚(炮)。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生姜3片,红枣2枚,煎汤调服,食前。
【功效】健脾益气,化痰通络镇惊。
【主治】吐泻后生慢惊风。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痿症
方一虎龟丸
【组成】虎胫骨30克,败龟板90克,苍术90克,黄柏60克,防己120克,归梢60克,牛膝4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9~18克,空腹加盐、姜汤服。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足膝痿弱。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清燥汤
【组成】苍术(泔浸)、白术、黄芪、白茯苓、黄连、橘皮、当归各3克,生地、人参各21克,甘草、黄柏(酒炒)、麦门冬、神曲(炒)、猪苓、泽泻各15克,升麻、柴胡各09克,五味子9粒。
【用法】上药作1服,水1000毫升,煎800毫升,食前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益气。
【主治】足膝痿弱,不能行立。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闭经
方一蚕砂酒
【组成】蚕砂120克(炒牛黄色),无灰酒500毫升。
【用法】上药重汤煮熟,去砂。温饮80毫升。
【功效】通络调经。
【主治】月经久闭。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乌贼鱼骨丸
【组成】乌贼鱼骨(去甲)120克,茹如30克。
【用法】上2药合之,以雀卵为丸,如小豆大。饭后送下5丸,后饮鲍鱼汁。
【功效】补血养血。
【主治】血枯经闭。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圣济总录》方
方一补虚正气粥
【组成】炙黄芪30~60克,人参3~5克(或党参15~30克),白糖适量,粳米60~90克。
【用法】先将黄芪、人参(或党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2汁,去渣,将一二煎药汁全并,分2份于每日早、晚同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入白糖少许,稍煮即可。人参亦可制成参粉,调入黄芪粥中煎者服食。5日为1疗程,间隔两三天后再服。禁忌:凡属热证、实证者忌服。服食期间不食萝卜、茶叶。
【功效】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抗衰老。
【主治】劳倦内伤,五脏虚衰,身老体弱,久病羸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症。
【来源】《圣济总录》。
方二白术猪肚粥
【组成】白术30克,槟榔10克,猪肚一具,生姜少量,粳米60克。
【用法】洗净猪肚,切成小块,同白术、槟榔、生姜煎煮取汁,去渣,用汁同米煮粥。早、晚湿热服食,3~5日为1疗程,停3天再吃,病愈后即可停服。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气弱,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腹部虚胀,大便泄泻不爽。
【来源】《圣济总录》。
方三发落不生方
【组成】黄麻子汁。
【用法】煮粥,频服。
【主治】发落不生。
【来源】《圣济总录》。
方四楮皮散
【组成】楮白皮、猪苓、木通各6克,桑白皮(蜜水炒)6克,陈皮3克。
【用法】生姜3片,水1000毫升,煎500毫升,空心服,日1服。
【功效】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主治】风水身肿。
【来源】《圣济总录》。
方五车前叶粥
【组成】新鲜车前叶30~60克,葱白1根,粳米30~60克。
【用法】将车前叶洗净,切碎,同葱白煮汁后去渣,然后放粳米30~60克,煮粥。禁忌:遗精病人不宜食用。
【功效】利尿,清热,明日,祛痰。
【主治】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尿血,水肿,肠炎泻痢,黄疸病,目赤肿痛,咳嗽痰多。
【来源】《圣济总录》。
王贶方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