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45874状态:连载

第六章

危亦林方
头痛
方一偏头痛方
【组成】羌活(去芦)3克,独活(去芦)3克,川芎3克,白芷3克,细辛3克,藁本(去芦)3克,防风(去芦)3克,黄芩(酒炒)3克。
【用法】上药锉,水100毫升煎,每日1剂,食后热服。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偏头疼,至妙之药。
【来源】《世医得效方》。
中暑
方一濯热散
【组成】白矾、五倍子、乌梅(去核)、甘草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入飞罗面120克拌匀。每服6克,新汲水调下。虽平日不聚饮冷者,服之不妨。真有奇效。
【功效】祛暑清热解毒。
【主治】伤暑迷闷,及泄泻霍乱作渴立效,亦能解诸毒。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二泼火散
【组成】青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冷水调服。
【功效】清热泻火。
【主治】伤暑烦躁,发渴口干。并治血痢,妇人热崩。
【来源】《世医得效方》。
泄泻
方一风下汤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炒)、甘草(炒)各30克,茯苓、厚朴(姜制)各6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水70毫升煎,空腹服。
【主治】肠胃虚弱,腹内痛,身体怯寒,泄泻青黑,兼治伤寒而利,脐下冷,名鹜溏症。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二豆蔻饮
【组成】陈米30克,肉蔻(面裹煨)、五味子、赤石脂(研)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6克,粟米调服,日服3次。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滑泄神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疟疾
方一争功散
【组成】知母、贝母、柴胡(去芦)、常山、甘草、山栀子、槟榔各15克,蝉蜕10个,地骨皮(去骨)15克。
【用法】上锉散,每服9克,用桃柳枝各15厘米,水煎。未效,用地路草藤15厘米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祛邪截疟。
【主治】热疟多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二冷附汤
【组成】附子重30克(炮去皮脐)。
【用法】上药切作片,分2服,水150克毫升,生姜10片,煎至70毫升,露1夜。五更冷服。
【功效】壮脾胃,去痰实,除虚热,降心气。
【主治】疟疾无过是痰实痞塞不通,脾胃弱虚,热在上,停于胸膈,不得入于脏腑,所以五更冷服,乃使药下达,壮脾胃,去痰实,除虚热,降心气屡用屡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痢疾
方一芍药柏皮汤
【组成】芍药、黄柏各30克,当归、黄连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制水丸,如小豆大。温水调服6~9克,及夜5~6服。禁忌:油腻脂肥发热等物。
【功效】清热利湿,和血行滞。
【主治】一切湿热痢,频并窘痛,无问脓血,并宜服。热痢大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二九圣圆
【组成】罂粟壳(去蒂膜米醋炒)30克,川乌(炮去皮)、黄连(火煨)、干姜、白茯苓(去皮)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醋煮陈米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米汤调服。腹痛止,当归乳香汤调服。
【主治】下痢赤白,日夜无度,里急外重急痛。服之特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三养脏汤
【组成】陈皮(去白)、枳壳(去瓤)、黄连(去须)、南木香、乌梅(去核)各15克,罂粟壳(去蒂膜蜜炒)45克,厚朴(去粗皮姜汁炒)、杏仁(去皮尖、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锉散,五色,黑豆子煎。红痢,生地黄春茶甘草节煎服。
【主治】五色痢。
【来源】《世医得效方》。
妇产病
方一二母散
【组成】知母、贝母、白茯苓、人参各15克,桃仁(去皮尖)各03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不拘时温服。如觉腹痛,并服之。
【主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于肺经咳嗽宜服。如伤风痰喘,却以寻常伤风药治之。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二芎附散
【组成】大附子1枚,川芎30克。
【用法】酽醋200毫升,用火四面炙透,蘸醋令尽,大附子去皮脐,川芎30克研为末。每服6克,清茶调服,虚人最效。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产后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者。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三泽兰圆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泽兰叶、琥珀(别研)、羚羊角(别镑研)、牡丹皮(去木)、防风(去芦)各30克,麝香(别研)15克,安息香(酒煮去砂)、生地黄、赤芍药各45克,铁粉、橘红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空腹食前服,温酒或米汤调服。
【主治】女子血实,七情所感,卒然手足搐搦,状类症,却不可作治之。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四牡丹散
【组成】牡丹皮、大黄(蒸)、芒硝各30克,冬瓜子、桃仁(去皮尖)3~7粒。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克,水150毫升,煎至80毫升,入芒硝再分2次服。欲产时先煎下,以备缓急。
【主治】产后血晕,闷绝狼狈,若口噤,斡开灌之必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五龙蜕散
【组成】蝉退(烧存性)30克,大蛇蜕(火烧存性)1条,滑石15克,葵子(微炒)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3克,顺流水微温暖调下。不可使热
【主治】催生,秘传。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六秘方龙骨圆
【组成】白牡蛎、北赤石脂、代赭石(已上并煅)、白龙骨、伏龙、螵蛸、五灵脂、侧柏叶各适量,棕榈(烧灰),不拘多少,蒲黄多加入。
【用法】上药研为末,以醋和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以十全在补汤9克,加嫩鹿茸去毛酒炙阿胶、蚌粉炒45克,姜3片,2枚,乌梅2个煎,吞服立效。
【功效】补益气血,收敛止血。
【主治】产后及体虚,数月崩漏不止。
【来源】《世知得效方》。
跌打伤
方一救急方
【组成】当归(炒)、桂心、甘草(炙)、蜀椒(炒出汗)各225克,川芎45克,附子(炮)、泽兰(炒)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用酒服6毫升引服,立效。禁忌:海藻、菘菜、生葱、冷水等。
【功效】活血祛淤,续筋接骨。
【主治】坠马落车,伤腕折臂。
【来源】《世医得效方》。
方二自然铜散
【组成】乳香、没药、苏木、降香、川乌(去皮尖)、松明节、自然铜各30克,地龙(去土清油炒)15克,龙骨(生用)15克,土狗10枚(酒浸焙为末),真血竭9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15克,用无灰酒调服。如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腹服。
【功效】活血祛淤。续筋接骨。
【主治】跌打折骨损断,正骨科中经验方也。
【来源】《世医得效方》。
葛可久方
方一十灰散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适量。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半碗,调服25克,食后服。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行所致之呕血、咯血等。
【来源】《十药神书》。
方二花蕊石散
【组成】煅花蕊石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15克,用童便80毫升炖温调服。
【功效】化淤止血。
【主治】咳血。
【来源】《十药神书》。
方三独参汤
【组成】人参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加大枣5枚,水煎,不拘时服。
【功效】益气固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面色苍白,神情淡漠,肢冷汗出,脉息微弱。
【来源】《十药神书》。
方四保和汤
【组成】知母、贝母、天门冬、款冬花各9克,天花粉、薏苡仁、杏仁、五味子各6克,甘草、马兜铃、紫菀、百合、桔梗、阿胶、当归、地黄、紫苏、薄荷、百部各45克。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入饴糖5克服,日3次。
【功效】滋阴润肺止咳。
【主治】久嗽肺痿。
【来源】《十药神书》。
方五润肺膏
【组成】羊肺1具,杏仁(研)、柿霜酥、天花粉各30克,白蜜60克。
【用法】先将羊肺洗净,再将其余5味入水搅匀,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法服食。
【功效】润肺止咳。
【主治】久嗽肺燥、肺痿。
【来源】《十药神方》。
方六白凤膏
【组成】黑嘴白鸭1只,大枣60克,参苓平胃散30克,陈煮酒适量。
【用法】先将鸭缚定,按患者酒量,取酒汤温,将鸭项割开,滴血和酒,搅匀饮之。再将鸭去毛,于胁边开孔,取去内脏,拭干,次将大枣去核,每枚内放参苓平胃散末,将此填满鸭肚,用麻扎定,以砂瓶1个,置鸭在内,四周用火慢煨,将陈煮酒作3次入,煮干为度,然后食鸭,枣药阴干,随意用人参煎汤送下。
【功效】补虚止化痰。
【主治】病久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
【来源】《十药神书》。明代名医(著)方
楼英方
方一王瓜散
【组成】王瓜根、桂心各30克,白石脂、菟丝子(酒浸)、牡蛎(盐泥烧赤,候冷,去泥)各60克。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6克,大麦粥下,日3次服,饭前服。
【功效】滋肾固涩。
【主治】肾虚,小便自利如泔色。
【来源】《医学纲目》。
方二磨积丸
【组成】胡椒150粒,木香7.5克,全蝎10枚(去毒)。
【用法】上药研为末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5丸,陈皮汤送服。
【主治】息积。
【来源】《医学纲目》。
方三益血丹
【组成】当归(酒浸,焙)、熟地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3丸,细嚼,以酒调服。
【功效】养血润肠通便。
【主治】大便燥,久虚亡血。
【来源】《医学纲目》。
方四镇心丹
【组成】朱砂(研末)、煅白矾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水丸如鸡头大。每服1丸,煎人参汤饭后服。
【功效】镇惊安神。
【主治】惊悸自汗,心烦短气,喜怒悲恶,皆不自知,精魂失魄,及男子遗泄,女子带下。
【来源】《医学纲目》。
方五五补丸
【组成】熟地、人参、牛膝(酒浸,芦,焙干)、白茯苓、地骨皮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温酒空腹服。
【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水便不通。
【来源】《医学纲目》。
方六樗皮丸
【组成】芍药15克,良姜9克(烧灰),黄柏6克(炒成灰),椿根皮4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制丸。每服3丸。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赤白带下有湿热者。
【来源】《医学纲目》。
方七卷荷散
【组成】初出卷荷、红花各60克,蒲黄(纸炒)、牡丹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空心温酒或童便调服。
【功效】活血化淤。
【主治】产后血上冲心,血刺血晕,腹疼恶露不决。
【来源】《医学纲目》。
方八香灵丸
【组成】辰砂(另研)、丁香各18克,五灵脂3克。
【用法】上药丁香、五灵脂先研末,后入辰砂,再研匀。用狗或猪胆糊丸,如鸡头大。每服1丸,生姜陈皮汤调服。
【主治】产后呕吐不止。
【来源】《医学纲目》。
朱方
方一石苇散
【组成】石苇6克,木通45克,车前子9克,瞿麦6克,滑石9克,榆白皮6克,甘草3克,冬葵子6克,赤茯苓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石淋。症见小腹隐痛,茎中痛,溜出砂石等,并治诸淋。
【来源】《普济方》。
方二仓廪散
【组成】人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枳壳、陈仓米各适量。
【用法】上药为末罗匀,加姜、薄荷煎汤热服。
【功效】疏散风邪,和胃止呕。
【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作呕。
【来源】《普济方》。
方三椒面粥
【组成】蜀椒3~5克,白面粉60~90克,生姜3片。
【用法】将蜀椒研末,每次取适量同面粉和匀,调入水中煮粥,后加生姜稍煮即可。禁忌:一切热性病患者均不可选用。
【功效】暖胃散寒,温中止痛。
【主治】久患冷气,心腹结痛,呕吐涌下食。
【来源】《普济方》。
方四拔粥
【组成】薤白10~15克(鲜者30~60克),葱白2茎,白面粉60~90克(或粳米30~60克)。
【用法】煮粥任意食。禁忌:发热病人,不宜选用。宽胸止痛,行气止痛。
【主治】急慢性痢疾,肠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和辅助治疗。
【来源】《普济方》。
董宿方
方一六神散
【组成】川芎、防风、甘草、羌活各30克,荆芥穗、紫苏各4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米汤调服,不拘时服。
【功效】祛风定眩。
【主治】风眩烦闷,头目运转不止。
【来源】《奇效良方·卷三》。
方二芎散
【组成】芎、亦茯苓、枳壳(麸炒)各18克,羚羊角屑、独活、防风、白术、黄芩、杏仁(炒黄)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8克,水60毫升,入生姜03克,煎至35毫升,去渣,不拘时温服。
【功效】健脾渗湿,熄风潜阳。
【主治】风头眩。发则心腹满急,眼晕欲倒。
【来源】《奇效良方》。
痿症
方一金刚丸
【组成】萆薢、杜仲、苁蓉(酒浸)、菟丝子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猪腰子,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空心用温酒送下。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服此益精。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健步丸
【组成】酒防己30克,防风、泽泻各9克,川乌(炮)、苦参各3克,肉桂、滑石(炒)、栝楼根、柴胡、羌活、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克,空心食前送下。
【功效】祛风除湿,壮筋骨。
【主治】膝中无力,屈伸不得,腰背腿沉重,行步艰难。
【来源】《奇效良方》。
泄泻痢疾
方一神效鸡清丸
【组成】木香120克,黄连180克,肉豆蔻7个(大者生用)。
【用法】上药先研为细末,取鸡蛋清和作饼子,于慢火上炙,令黄红,干后再研为末,用面糊为末,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米汤调服。
【功效】调气清热,利湿止痢。
【主治】一切泻痢。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不二散
【组成】罂粟壳、青皮(去穰、焙干)、陈皮(去穰、焙干)各100克,当归甘草(炙)、干葛各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8克,水60毫升,煎40毫升,去渣,通口服。
【主治】诸般泻痢神效。
【来源】《奇效良方》。
方三百粒丸
【组成】红椒、胡椒、附子(炮)、丁香、干姜(炮)、麦蘖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酸醋煮大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食前用米饮送服。
【功效】温阳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远近泄泻,大肠滑,神效。
【来源】《奇效良方》。
耳聋
方一天雄鸡蛋方
【组成】天雄03克,附子1枚,鸡蛋1枚。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将鸡蛋开一孔,取去黄,药纳入鸡蛋,封合其头,还令母鸡抱窝,待小鸡卵出的日子,其药乃成。取出以绵塞耳内,取瘥为度。
【主治】耳聋30年不闻者。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大蒜方
【组成】大蒜1瓣,巴豆1粒。
【用法】以大蒜一头开一坑子。以巴豆去皮,慢火炮之报热,入蒜内。以新绵裹定,塞耳中,不过三四次显效。
【主治】耳聋久不效者。
【来源】《奇效良方》。
口疮
方一黄连散
【组成】黄连、朴硝、白矾各15克,薄荷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用腊月黄牛胆,将药入胆内,风头挂2个月取下。用时将药细研,入于口疮上,去其涎即愈。
【主治】口疮。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冰柏丸
【组成】龙脑、黄柏(白干)硼砂、薄叶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研匀,蜜和丸,如龙眼大。每服1丸,津液化服。
【主治】口疮。
【来源】《奇效良方》。
口舌生疮
方一黄柏丸
【组成】黄柏(研末)30克,蟾酥、黄丹各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端午日午时,用蒸饼和丸,如绿豆大,绵裹1丸,夜后含,有涎即吐出。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肿痛。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加味龙石散
【组成】寒水石120克,朱砂6克,马牙硝3克,龙脑75克,铅白霜、硼砂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少许搽患处,吐津,误咽不妨。
【主治】口舌生疮,时时血出,咽嗌肿塞,疼痛烦闷。
【来源】《奇效良方》。
牙痛
方一扫痛牙
【组成】川乌(炮)15克,鹤虱30克,良姜30克(以青盐15克炒)。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风牙痛,刀上烧盐,同前药擦,蛀牙痛,白梅肉同前药丸塞之。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风蛀牙痛,引太阳穴痛。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雄黄膏
【组成】雄黄6克,乳香、没药各3克,麝香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熔黄蜡和丸,安在虫蛀牙孔中。
【功效】行气活血止疼。
【主治】虫牙疼。
【来源】《奇效良方》。
方三蛀牙散
【组成】枯白矾、滴乳香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熔蜡和成膏丸子,如粟米大。每服1丸,塞于蛀牙孔中,即止。
【主治】风蛀牙疼。
【来源】《奇效良方》。
方四九宝散
【组成】胆矾、细辛各45克,青盐、荜拨、川芎、砂仁、滑石、五倍子各3克,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与好茶对半研匀,早、晚擦牙。
【主治】牙疼。
【来源】《奇效良方》。
痔疮
方一黑丸子
【组成】百草霜、白姜各30克,木馒头60克,乌梅、败棕、柏叶、乳发各38克,桂心9克,白芷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研匀,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用米汤送服。
【功效】收敛止血、消痔。
【主治】久年痔漏下血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秦艽羌活汤
【组成】秦艽、羌活、黄芪各45克,麻黄、防风、升麻、柴胡、甘草(炙)各3克,藁本、细辛、红花各15克。
【用法】上药作1服,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空腹服。
【功效】祛风除湿,止痒。
【主治】痔疮成块,下垂疙瘩,其痒难忍。
【来源】《奇效良方》。
鼻科病
方一吹鼻散
【组成】龙脑15克,马牙硝3克,瓜蒂14枚。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每次用一豆大,吹入鼻中。
【主治】鼻干无涕。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川椒散
【组成】川椒、诃子、辣桂、川白姜、川芎、细辛、白术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温酒调服。
【主治】鼻流涕。
【来源】《奇效良方》。
方三白芷丸
【组成】白芷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葱白捣烂和为丸,如小豆大。每服6克,不拘时茶汤送服。
【功效】通窍止涕。
【主治】鼻流清涕不止
【来源】《奇效良方》。
方四通顶散
【组成】胡黄连、滑石各03克,瓜蒂7枚,麝香3克,蟾酥15克。
【用法】上药研匀,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即瘥。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
【来源】《奇效良方》。
小儿诸疾
方一海桐皮散
【组成】海桐皮、当归、牡丹皮、熟地黄、牛膝各30克,山茱萸、补骨脂各15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6克,水50毫升,葱白6厘米,至25毫升。
【功效】祛风通络,滋补肝肾。
【主治】小儿脚挛不能伸举。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观音全蝎散
【组成】全蝎21个,天麻、防风、羌活各15克,川白芷、炙甘草、扁豆、黄芪各9克,砂仁、赤茯苓各15克。
【用法】上药同研为末。每用3克,以冬瓜仁煎,不拘时调服。
【功效】健脾和中,祛风化痰镇惊。
【主治】小儿外感风塞,内伤脾胃,致吐泻不止,遂成慢惊等症。
【来源】《奇效良方》。
方三吉州醒脾散
【组成】人参、白术、木香、白茯苓、白附子、天麻、全蝎、僵蚕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6克,水50毫升,生姜3片,煎至25毫升。
【功效】健脾化痰,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慢惊,神错目慢,多睡有痰。
【来源】《奇效良方》。
方四天竺黄散
【组成】天竺黄、川郁金、山栀子、白僵蚕、蝉壳、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1岁15克,白开水,薄荷汤皆可服,不拘时。
【功效】清热化痰镇风热。
【主治】治小儿惊风热。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五助胃膏
【组成】人参、炒白术、白茯苓、炙甘草、丁香各15克,砂仁40个,木香9克,白豆蔻40个,干山药30克,肉豆蔻4个。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用1丸,用米饮汤磨化,食前服。
【功效】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主治】小儿胃寒吐泻、乳食不化、不思乳食、脾胃虚弱。
【来源】《奇效良方》。
方六泻黄饮子
【组成】白芷、升麻、枳壳、黄芩、防风、半夏、石斛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5克,水500毫升,生姜3片,煎至250毫升。
【组成】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风热蕴于脾经,唇燥干裂、口舌生疮。
【来源】《奇效良方》。
妇产科诸疾
方一诜诜丸
【组成】泽兰叶、白术各45克,肉桂、炮干姜各15克,白芍、石斛、当归、熟地黄、玄胡索、丹皮、川芎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心温酒送服。
【主治】妇人冲任虚寒,胎孕不成或多损堕。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二芎乌散
【组成】大川芎、乌药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不拘时,用秤锤烧红淬酒调服。
【功效】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产后头痛不止。
【来源】《奇效良方》。
方三葶苈散
【组成】葶苈子、茯苓、桑白皮、郁李仁各45克,白术12克。
【用法】上药作1服,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不拘时服,小便利愈。
【功效】泻肺利水消肿。
【主治】妊娠遍身肿。
【来源】《奇效良方》。
方四保安白术散
【组成】白术、黄芩(炒)各15克。
【用法】上药作1服,水1000毫升,生姜5片,红枣3枚,煎500毫升。不拘时服。
【主治】妊娠伤寒,头疼发热,此药安胎。
【来源】《奇效良方》。
方五旋覆花汤
【组成】旋覆花15克,厚朴、白术、枳壳、黄芩、茯苓各45克,半夏、芍药、生姜各3克。
【用法】上药作1服,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食前服。
【主治】胎漏下血及因事下血。
【来源】《奇效良方》。
方六八物汤
【组成】川芎、当归、芍药、熟地黄各6克,木香、槟榔、玄胡索、苦楝各3克。
【用法】食前服。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
【功效】补血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经事欲行,脐腹绞痛,临经痛者血涩也。
【来源】《奇效良方》。
方七加示乌沉汤
【组成】乌药、缩砂、木香、玄胡索各30克,香附60克,甘草45克。
【用法】上药细锉,每服21克,水75毫升,生姜3片,煎至50毫升。不拘时温服。
【功效】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妇人经水欲来,脐周疼痛。
【来源】《奇效良方》。
熊宗立方
方一二贤散
【组成】薄橘红12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沸汤调服,其攻甚效。
【功效】理气化痰。
【主治】痰实,食后膈满。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二小草汤
【组成】小草、黄芪(去芳芦)、当归(去芦,酒浸)、麦门冬(去心)、石斛(去根)、酸枣仁(炒,去壳冬60克)、人参、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姜5片,煎50毫升,温服,不拘时。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三一清散
【组成】柴胡120克,赤茯苓60克,桑白皮、川芎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锉散,每服12克,姜枣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清热利湿。
【主治】热疸发热。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四侧子散
【组成】侧子30克(炮),附子30克(炮),党参30克,白术30克(煨),白茯苓30克(去皮),防己225克,防风、麻黄、粉草(炙)各15克,甘菊花(去梗)60克,北细辛(去苗)60克,肉桂(去皮)30克,赤芍药30克,当归(去芦酒浸)30克,川芎30克,秦艽(去芦土)30克,白茯神(去皮)60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5克,水100毫升,姜3片,枣1个煎,不拘时服。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手足不随,言语謇涩。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五渗湿汤
【组成】苍术、白术、甘草(炙)各30克,茯苓(去皮)、干姜(炮)各60克,橘红、丁香各3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枣1枚,姜3片,煎至50毫升,食前温服。
【功效】健脾散寒除湿。
【主治】寒湿所伤,身体重如坐水中,小便赤涩,大便溏泄。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六绛雪散
【组成】龙脑015克,硼砂3克,朱砂9克,马牙硝15克,寒水石3克。
【用法】上药研匀,每用03克掺于舌上津咽。
【主治】咽喉肿痛,咽物妨碍及口舌生疮。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七秦桂丸
【组成】秦艽、桂心、杜仲、防风、厚朴各09克,人参30克,附子(生)、白茯苓各45克,细辛03克,白薇、干姜、沙参、牛膝、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生碾为末,炼蜜为丸,空腹醋汤,米汤送服。无效更加数丸,已觉有孕,便不可服。极有神效。
【主治】妇人血海久冷,不能孕育。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虞传方
方一连附六一汤
【组成】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稍热服。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炽盛,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等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二三妙丸
【组成】黄柏(酒炒)120克,苍术(米汤浸一二夜,细切焙干)180克,牛膝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姜、盐汤送下。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脚膝红肿等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三三根饮
【组成】五倍子根、苍耳草根、臭樗木根各适量。
【用法】上药细切,每服21克重,加生姜3片,大枣1枚,大黑豆36粒,糯米49粒,水煎至一半,去渣温服。
【主治】痢年久不愈者,殊效。
【来源】《医学正传》。
方五大刀夺命丸
【组成】杵头糠、牛转草各150克,糯米30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如加60~90克砂糖入丸内,其效更佳。时常食之。
【主治】噎膈不下及翻胃等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六地仙煎
【组成】细山药300克,杏仁(去皮尖)30克,生牛乳汁600克。
【用法】将杏仁研细。入牛乳、山药拦匀,绞取汁,重汤煮1日,用新瓷蜜封。每服15~30毫升,空心温酒或汤调服。
【功效】滋阴生津润燥。
【主治】诸燥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七如神救苦散
【组成】御米壳(蜜炒)3克,陈皮15克,壁虎8克,乳香8克,沉药8克,甘草8克。
【用法】上诸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煎服。
【功效】行气,活血,通络。
【主治】瘫痪,手足走痛不止,非痛勿用。
【来源】《医学正传》。
方八杉木节饮
【组成】杉木节120克,槟榔7枚,大腹皮30克,青橘叶49片。
【用法】上药细切,作1服,用顺流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上剂分作3次服,1日服尽。
【功效】祛风清热消肿。
【主治】脚气发作,恶寒发热,两足肿大,心烦体重垂死者。
【来源】《医学正传》。
戴思恭方
方一通关散
【组成】抚芎、川芎、川乌、细辛、白芷、薄荷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葱白茶清调服6克。
【功效】疏散风寒。
【主治】头痛。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二鸡苏丸
【组成】柴胡(银州者)、木通(同柴胡以汤40毫升浸3宿。取汁)各60克,生地黄(末)180克,麦门冬(去心)120克,阿胶(炒)、蒲黄(炒)、人参各60克,黄芪、甘草(炙)各15克,紫苏(即薄荷叶)50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将好蜜1千克,先炼一二沸,然后入生地末,不住手搅匀,次入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焦,次入余药末,丸如豌豆大。每服6克,食后临卧嚼碎,热水送服。
【主治】咽痛。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三百花膏
【组成】百合、款冬花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临卧嚼姜汤送服1丸。
【功效】润肺止咳。
【主治】嗽血。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四安神丸
【组成】黄连45克,朱砂3克,酒归白15克,酒归身、炙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捣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丸黍米大。食后津咽下15丸。
【功效】滋阴清热安神。
【主治】治五痫。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五四兽饮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草果仁各适量。
【用法】乌梅姜枣水煎服。
【功效】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主治】疟疾。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六分清饮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蒲药各适量。
【用法】入盐少许,水煎服。
【功效】益气,分清,固摄。
【主治】小便多。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七黑白丹
【组成】乌蛇(去头尾煮去骨)、白花蛇(去头尾煮去骨)各1条,雄黄6克,大黄(煨)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6克,不拘时调服。
【功效】化痰核,水瘰疬。
【主治】瘰疬。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陶华方
方一黄龙汤
【组成】大黄9克,芒硝12克,枳实6克,厚朴3克,甘草3克,当归9克,人参6克。
【用法】上药加桔梗3克,生姜9克,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扶正攻下。
【主治】里热实证而气血虚弱者,症见自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谵语。口舌干燥,口渴,身热,神倦少气,或便秘,腹胀满硬痛,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来源】《伤寒六书·卷三》。
方二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9克,葛根9克,甘草3克,黄芩9克,芍药3克,羌活3克,白芷3克,桔梗3克。
【用法】加石膏3克,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主治】感冒风寒,寒郁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来源】《伤塞六书·杀车槌方》。
方四回阳救急汤
【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5克(炙),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
【用法】加水入姜3片,水煎,临服入麝香0.1克调服。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功效】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阴寒内盛或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四肢厥冷,恶寒卧,腹痛吐泻,不渴,或是端口唇发绀,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甚或无脉等症。
【来源】《伤寒六书·杀车槌法》。
方四再造散
【组成】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姜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
【用法】加大枣2枚,水煎减半,槌法再加炒芍药1撮,煎3沸温服。
【功效】益气助阳,散寒解表。
【主治】阳虚气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者。
【来源】《伤寒六书·杀车槌法》。
薛己方
方一丹栀逍遥散
【组成】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克,甘草(微炙赤)15克,丹皮、栀子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健脾,和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症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小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等。
【来源】《内科摘要》。
方二回阳玉龙膏
【组成】草乌90克(炒),南星30克(煨),良姜60克(煨),白芷30克,肉桂15克,赤芍药30克(炒)。
【用法】研为末,葱汤调搽。
【功效】温阳活血消肿。
【主治】治痈肿坚硬不痛,肉色不变,久而不溃,或溃而不敛,或骨挛痛,及一切冷症。
【来源】《外科心法》。
方三乳香定痛散
【组成】乳香,没药各6克,滑石、寒水石(煅)各12克,冰片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搽患处,痛即止。
【功效】清热活血。
【主治】诸疮溃烂疼痛。
【来源】《外科心法》。
方四神仙活命饮
【组成】穿山甲(蛤粉黄色)、甘草节、防风、没药、赤芍药、白芷各1.8克。
【用法】酒300毫升,同入瓶内,纸糊瓶口,弗令泄气,慢火煎数沸,去渣。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能饮酒者服药后再饮3杯尤好。
【功效】活血软坚消痈。
【主治】一切痈疽肿毒。
【来源】《外科心法》。
孙一奎方
方一偏正头风涂药
【组成】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亦芍(炒)、白芷、菖蒲各30克。
【用法】葱头煎浓汤调敷。
【功效】发散风寒。
【主治】偏正头风。
【来源】《赤水玄珠》。
方二左经丸
【组成】大草乌(去皮脐)105克,木鳖(去壳)105克,白乳香105克,五灵脂15克,斑蝥(去头足,醋炒,磨细用)15克,生黑豆(支皮为末30)克。
【用法】醋和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温酒磨下。治筋骨痛未经针刺刺者,3~5日见效。
【功效】散寒祛风通络。
【主治】手足不遂,筋骨诸痛,遍身风疮。
【来源】《赤水玄珠》。
方三鸬鹚瘟方
【组成】柴胡6克,贯众6克,干葛3克,竹茹3克,半夏3克,黄连21克,枳壳21克,甘草12克。
【用法】水煎服,一贴而愈半,再服肿块消。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颊腮红肿,呕恶发热,下午烦躁,口苦,晚不能睡,脉洪大。
【来源】《赤水玄珠》。
方四瑞本丸
【组成】苦参60克,黄柏60克,牡蛎30克,蛤粉30克,葛根30克,白螺蛳壳(煅)30克,青蒿30克。
【用法】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白汤12克。终剂而愈百发百中,忌酒1个月。
【主治】梦遗。
【来源】《赤水玄珠》。
韩方
方一三子养亲汤
【组成】紫苏子9克,白芥子6克,萝卜子9克。
【用法】上药3味各洗净,微炒击碎。每服不过9克。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饮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时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
【功效】降气消食,温化痰饮。
【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来源】《韩氏医通》。
魏直方
方一保元汤
【组成】黄芪、人参、肉桂、甘草各适量。
【用法】加生姜1片,水煎,温服。
【功效】补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定。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发起灌浆者。
【来源】《博爱心鉴》。
万全方
方一清宁散
【组成】桑白皮(蜜少炒)、赤茯苓、车前子、甜葶苈(炒)、山栀仁各等分,炙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15克,姜枣水煎服。
【功效】清肺化痰,佐利小便。
【主治】惊热出于肺,须从小便利之。
【来源】《幼科发挥》。
方二醒脾散
【组成】人参、陈皮、甘草、白术、白茯苓、全蝎、半夏、木香各105克,白附子(炒)4个,南星(姜汤泡)1个、陈仓米100粒。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3克,枣3枚,姜3片,水煎。
【功效】健脾益气,化痰定惊。
【主治】慢惊。
【来源】《幼科发挥》。
方三观音散
【组成】全蝎10个(去毒炒),天麻(煨)、防风、白芷、黄芪、甘草、白茯苓各75克,人参6克,扁豆45克(姜汁炒)。
【用法】上药为末,枣汤下。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健脾益气化痰。
【主治】慢惊。
【来源】《幼科发挥》。

伤食
方一家传养脾消积丸
【组成】白术30克,陈皮225克,苍术15克,厚朴(姜汁炒)15克,枳壳(面炒)15克,半夏15克,山楂15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蒸为丸黍米大。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功效】消宿食,去陈积,神效。
【主治】食积停滞。
【来源】《幼科发挥》。
方二三棱消积丸
【组成】三棱(炮)、莪术(炮)、神曲各3克,青皮、陈皮、小茴香、巴豆(和米炒焦黑去米)各15克,益智仁、丁香各5克。
【用法】上醋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量大加减,生姜汤调服。
【主治】伤生冷,一切硬物冷积。
【来源】《幼科发挥》。
口舌生疮
方一洗心散
【组成】大黄、麻黄、白术、当归、芍药、荆芥穗、甘草、薄荷叶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水煎服。
【主治】满口舌生疮,乳食不得者。
【来源】《幼科发挥》。
方二柏连散
【组成】生黄柏、生黄连、生地黄各适量,白槟榔减半。
【用法】研细末,后搽。
【主治】舌上生疮,此心脾二经有热。
【来源】《幼科发挥》。
张时彻方
咳嗽哮喘
方一久嗽方
【组成】好蜜600克,真麻油300克,姜120克(取汁),井水360克。
【用法】各味调匀,用大砂锅文武火熬至水干,蜜如水裂带黄色,黑色其如漆色,滴水成珠,是其候也,收入瓷器内埋土一宿取出。服时先取沸水300毫升候稍温,以茶匙取糖20克,放在碗水底,待油浮散水面,去水用沸水送下,用乳和蜜水下更佳。
【主治】劳嗽、痰嗽,皆验。
【来源】《摄生众妙方》。
方二痰喘哮经验方
【组成】孩儿茶30克,片黄芩18克,防风12克,栀子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米饭捣和为丸,如黄豆大,朱砂为衣。每夜噙1丸,舌下待其白化。久嗽候药消尽,再用1丸极效。
【主治】痰喘哮嗽。
【来源】《摄生众妙方》。
妇人恶阻
方一集验青竹茹汤
【组成】竹茹(弹子大)1枚,橘皮45克,生姜6克,白茯苓4.5克,半夏6克。
【用法】上药锉,水1000毫升煎到700毫升,去渣。温服。忌羊肉汤、鱼等物。
【功效】清痰止呕。
【主治】妇人恶阻。
【来源】《摄生众妙方》。
方二保生汤
【组成】人参25克,甘草15克,白术3克,橘红35克,乌药3克,香附3克。
【用法】上药锉,水750毫升,生姜5片煎至500毫升,去渣。温服不拘时。呕吐加丁香。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妇人恶阻。
【来源】《摄生众妙方》。
杨梅疮
方一痛风杨梅疮方
【组成】当归、防风、牛膝、羌活、甘草、木瓜、金银花、皂角、熟地、川芎各3克,硬饭120克。
【用法】上药用水2500毫升至煎1500毫升。空腹晨服500毫升,午服500毫升,晚服500毫升。渣再加水1500毫煎至750毫升,作茶用。
【主治】痛风杨梅疮,此方平和而效速。
【来源】《摄生众妙方》。
方二杨梅疮立效方
【组成】轻粉、雄黄各6克,冰片、麝香各02克,辰砂18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无灰酒调服6克。
【主治】杨梅疮。
【来源】《摄生众妙方》。
痔疮
方一蜗牛膏
【组成】片脑03克,熊胆06克,蜗牛(大者,去壳研烂)1个。
【用法】上药3味共研成膏。入水一二滴涂痔处。禁忌:酒及动风发物。
【功效】消痔。
【主治】痔疮。
【来源】《摄生众妙方》。
方二八仙散
【组成】白术120克荆,芥穗60克,黄柏、甘草各40克,黄连54克,升麻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空腹饮下。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主治】痔漏。
【来源】《摄生众妙方》。
王肯堂方
中暑
方一玉龙丸
【组成】硫磺、硝石、滑石、明矾各30克。
【用法】用水滴为丸。
【功效】清暑解毒。
【主治】一切暑毒,伏暑腹胀疼痛神效。
【来源】《证治准绳》。
方二水葫芦圆
【组成】川百药煎90克,人参6克,麦门冬、乌梅肉、白梅肉、干葛、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含化,每服1丸。
【功效】清暑毒,养阴生津。
【主治】冒暑毒,烦渴。
【来源】《证治准绳》。
咳嗽
方一治嗽得效方
【组成】人参、款冬花、白矾、佛耳草、甘草各6克。
【用法】上药锉碎作1服,用水1000毫升,生姜3片,枣1枚,乌梅半个,煎至700毫升。食后服。
【功效】补虚肃肺止咳。
【主治】诸嗽久不瘥。
【来源】《类方准绳》。
方二白术丸
【组成】南星、半夏各30克,白术4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食后生姜汤下。
【功效】燥湿化痰止咳。
【主治】湿痰咳嗽。
【来源】《类方准绳》。
方三小黄丸
【组成】南星、半夏、黄芩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生姜汤下,食后服。
【功效】清热化痰宁嗽。
【主治】热痰咳嗽。
【来源】《类方准绳》。
胸痹
方一枳实散
【组成】枳实、白茯苓、前胡、陈皮各30克,木香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50毫升,姜3片,煎35毫升去渣。食前温服。
【功效】通阳化痰,行气消痞。
【主治】胸痹心下坚痞,胸背拘急,心腹不利。
【来源】《类方准绳》。
方二熨背散
【组成】乌头、细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各30克,川芎375克。
【用法】上药捣筛以少醋伴,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禁忌:生冷如常法。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胸痹,心背疼痛、心闷。
【来源】《证治准绳》。
血症
方一圣金散
【组成】黄药子30克,青黛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新汲水调服。日2服。
【主治】舌上出血不止。
【来源】《类方准绳》。
方二黄连散
【组成】黄连、白龙骨、马牙硝各30克,龙脑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日少许,敷牙根下。
【主治】齿龈间出血,吃食不得。
【来源】《类方准绳》。
泄泻
方一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60克,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炒)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生姜240克,红枣100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或食前白汤送服。
【功效】温肾暖脾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症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来源】《证治准绳》。
方二龙骨散
【组成】龙骨、炒当归、肉豆蔻(面裹煨)、木香各30克,厚朴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前用粥调服。
【功效】行气燥湿,活血止痛。
【主治】水泻腹痛,不纳饮食。
【来源】《类方准绳》。
悬壅肿痛
方一三因干姜散
【组成】干姜、半夏(汤洗)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少许着舌上咽津。
【主治】悬壅热,卒暴肿大。
【来源】《类方准绳》。
方二射干丸
【组成】射干、炙甘草、杏仁各15克,川升麻、川大黄、木鳖子各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常含1丸咽津。
【主治】悬壅肿痛,咽喉不利
【来源】《类方准绳》。
口臭
方一地骨皮丸
【组成】地骨皮、黄芪、桑白皮、山栀子、马兜铃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甘草膏和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食后噙化。
【功效】清热泻热除臭。
【主治】肺热口臭,口中如胶,舌干发渴,小便多。
【来源】《类方准绳》。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