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不宠不娇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不宠不娇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58647状态:连载

第二章 积极影响和培养健康阳光女孩

细 节11女孩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

女孩子天生就是敏感的,从四五岁开始,当同龄的男孩子还在拿着玩具枪扮酷的时候,她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联系,比如:谁在保护我,谁能伤害我,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等等。
家庭关系不和谐,尤其是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会使女孩长期处于恐惧焦虑和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会严重地影响女孩的身心发育。科学家研究表明,经常忧心忡忡、整天生活在紧张焦虑情绪中的女孩,会比具有快乐稳定情绪的女孩身材矮小,她们成年后身高一般低于其他同龄女性。美国儿童精神病专家丹尼尔·派恩和他的同事,10年中跟踪调查了纽约州760名儿童,他们发现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女孩成年后一般要比别人矮5厘米,她们将来身高超过165厘米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女孩低一半。英国研究人员证明,儿童期忧虑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身高。那些长期担心同父母分离或担心不被身边的人所喜欢的小姑娘,可能会因此而造成身体的内分泌紊乱。
家长们不要以为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她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很丰富,甚至于比成年人的内心还要多愁善感。7岁后的女孩已有许多担心的事情,如父母关系、家庭经济、自己的容貌等。做父母的,既然把她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又怎能不尽心尽力,培育她们成长呢?
为了迎接女儿的出生,恩雅的父母早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们阅读了大量的家庭教育书籍,从中受益匪浅。在一本书上,他们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幸福取决于我们营造的环境,而不是所教授的技能。”
恩雅的父母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并决定照此话去做。因此,他们夫妻约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女儿相信爱,并让她感受到自己的爱,要让光明、温暖、坚信、乐观这些幸福的字眼占据女儿最初最柔弱而单纯的心灵,这些都将变成女儿一生的信念。    
恩雅的父母果真做到了,他们用相互之间的体谅和关心向女儿证明了爱情有多么伟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恩雅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她总能用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她所遇到的一切。
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父母给予女儿爱的证明和保证,这是女孩最需要的安慰,也是女孩幸福感、安全感的源泉。对于女孩的健康成长来说,父母送给她再珍贵的礼物,都不如为她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家庭心理氛围和家庭的稳定程度。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从前者看,父母要爱子女,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爱戴。从后者看,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夫妻之间更应该相互理解,共同承担起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给女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们还应该注意对孩子不要期望值过高,求全责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要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家庭氛围和谐、美好,女孩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明亮的、健康的,同时,这些美好的感情也会反过来影响她的内心,使她拥有快乐自信的个性。如果女孩小时候就深陷于矛盾重重的关系中,从小就对感情持怀疑态度,那么,她对爱的需求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如果女孩从小就没有见过美好、宽容的感情,她往往也不会用正常的心态与他人相处。

细 节12别让女孩子在孤独中成长

某市的一个心理诊疗中心,接待过一名14岁的患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她的症状是老出现幻听现象,老听见爸爸妈妈在跟她说话。而实际上,这个可怜的留守孩子,父母都远在新疆,她已经有8年未见到爸爸,7年未见到妈妈!这个病例让心理医生都备感心酸。
在现代社会,离开家乡到异地谋生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只是在外地打拼的时候,对于孩子的照看、求学等有着诸多不便,于是,有些家长便把他们留给老人或者亲友照看。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严重的缺陷,在缺失了父母之爱的环境里,他们会孤独、渴求、没有安全感,常常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女孩子本来就很脆弱,与别的孩子截然不同的待遇,会使她们感受到更多的压抑和委屈。
如果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与孩子分居两地,那么也别忘了把浓浓的爱意传递给孩子。现代社会各种通讯手段都很发达,信件、电话、网络,都可以成为与孩子联系的通道。那种只通过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身体的做法,使孩子对父母缺乏自然的亲近。当家长的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非常想念你,不是不喜欢你,只是因为生活的原因没有办法陪在你身边,爸爸妈妈也不想和你分开。也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想抱抱你,看你长高了没有,体重增加了没有。
沟通和交流,是联系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纽带。但是,如今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多表现在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尽可能丰富的物质上,却很少关注他们内心的需要。有时候,大人和孩子近在咫尺,却让他们感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一位妈妈这样说:
我女儿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学习不够用功,成绩中等,对父母越来越没有礼貌,很少主动叫爸爸、妈妈,很少说话。我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她跟心理医生说了很多很多话。后来心理医生解释说,问题主要出在孩子爸爸的身上。孩子说,在学校里常有淘气的男同学欺负她,她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怕孩子出事,往往让她忍耐住。孩子很想听爸爸怎么说,可孩子她爸从来没有耐心地听孩子讲学校里的事儿。孩子还说我经常给她增加作业,强迫她做好多数学题和作文。并说:“如果是爸爸辅导我,学习效果会更好,可是他总是说工作忙,总是在加班。星期天他也不领我出去玩儿,晚上他总是在电脑前工作,是不是电脑是他的女儿?工作比女儿更重要吗?我对爸妈有意见,他们又不爱听我说话,还要让我叫他们,我才不叫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进行交流,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只有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因此,除了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还应该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例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学校的事情,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
总说忙,那并不是理由。孩子是最敏感的,如果你爱他,重视他,通过一个小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他(她)就可以感受到。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讲过这样一件小事:
他的儿子五岁的时候,看见他每天在写东西,就问:“爸爸,你今天写了多少页字啊?”郑渊洁回答:“一页300字,爸爸每天要写10页。”有一次,郑渊洁接了个急活儿,怕孩子在身边分心,就把他送到了奶奶家。当晚,孩子就打电话过来问:“爸爸,你今天写了多少页啊?”郑渊洁漫不经心地回答道:“10页,甚至更多点。”孩子不再说话,失望地挂掉了电话。
第二天,孩子又问郑渊洁同样的问题。一个五岁的孩子,关心这个干什么?细心的郑渊洁忽然意识到孩子的想法——孩子不直接问,但希望自己离开的日子,爸爸的生活会有变化,证明爸爸一直重视他,关注着他。郑渊洁感到心头温情涌动,赶紧说:“没有你,爸爸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你回来吧。”孩子哈哈大笑起来。回来后,郑渊洁就让孩子在身边坐着,并且让他给稿纸编上号,孩子干得又认真又开心。
郑渊洁说:“再重要的工作,都不如孩子重要。特别是幼年时的尊重,会让孩子形成习惯。他认为,他在爸爸心目中是重要的,逐渐也会把你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细 节13母亲是女儿最容易模仿的对象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说男孩的成长是从模仿父亲开始的话,那么,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就是母亲。母亲的人生观、价值观,母亲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母亲的举止风度,都将给女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她成年以后,母亲的影响就会在她身上开花结果。
美国第一位华裔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在其《平凡与伟大——献给我的母亲朱木兰》一书中写道:“从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我的母亲,我幸运地成为她的大女儿。许多年之后,她又相继成为我们姐妹六人的母亲。我叫小兰,就是源于母亲的名字。我是她的一部分,将传承她的血脉和精神,直至终生。”
当年,赵小兰随同家人来到美国一年后,入乡随俗,也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她跟妈妈讲了这个愿望,妈妈表示完全赞成,并亲手做了奶油蛋糕,准备了生日蜡烛和晚会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同美国孩子一样,热热闹闹地做一次接受别人祝贺的小女主人公。许多邀请请柬发出去了,期盼着客人们的到来。不料,生日派对那天晚上,望眼欲穿,只有两个同学来了,小小赵小兰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妈妈的心灵感应到了女儿的心灵,却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
母爱并不是一个模式的。赵小兰的母亲爱女儿,用自己的言行,向没有成熟的孩子灌输了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
赵小兰概括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男孩子或者其他什么人,我们都不会示弱。我们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供孩子汲取,这些都是重要问题。那些以父母为荣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自尊,并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  
对于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朋友们来说,教养女儿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女儿模仿她的妈妈,我们不能禁止孩子们模仿,相反,我们应该让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们行为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
沈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性,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学时代的自由生活,使她养成了不拘小节的习惯。说话直接尖刻,从不顾忌别人的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时吃饭、通宵熬夜的事儿也时常发生。先生提醒过她多次,可沈娜当时答应得挺好,一转身就又忘记了,继续我行我素。
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使沈娜彻底改变了自己。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沈娜:“你的女儿很可爱,非常聪明,老师教什么东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个学会。但是她和小朋友们相处时不太合作,昨天一个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拼图,她竟然说‘这不是笨人玩的游戏,你醒醒吧’。”沈娜惊出了一身冷汗,天啊,这不是自己的口头禅吗?先生提醒过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女儿这么小就目中无人,长大后不在社会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后,再矫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意要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下功夫了。
沈娜知道女儿的一些小毛病都是从自己身上学来的,要教导女儿,首先自己要改过。否则,不光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还将影响到女儿的一生。
从此以后,只要女儿在身边,沈娜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轻声细语,对先生和女儿坚持“多称赞,不挖苦”,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在小区周围散会儿步,回家看看电视,看看书,安排女儿睡觉后,自己也按时休息。一开始时,沈娜总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但时间长了,自然形成新的习惯,不仅仅是做给女儿看了,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还总是赞叹“沈姐做人宽容体贴”呢!更重要的是,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已经变成了一个文静可爱,乐于助人的小姑娘,有规律的作息生活,更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身体。 
女孩子模仿母亲,最初并不会鉴别分辨。妈妈希望孩子学的,她会模仿;担心她学的,她照样也会模仿。这时候,妈妈仅仅是在口头上禁止她是没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还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女儿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女性,妈妈首先要做出表率来。

细 节14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在我们每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早期生长以母亲为主导的居多。当一个幼小的生命诞生后,妈妈以其温柔细致的女性特征,一手负责起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有时候,父亲倒像是一个旁观者。等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妈妈便自然而然地介入他的生活与学习教育中去了,爸爸因为最初关注的就少,此时就有些插不上手去。他们可以自称是在“把握方向”,其实,孩子在根本上还是由母亲管理的。对于有女孩的家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有很多妈妈会认为,教养女儿是自己的责任,爸爸尽管可以做他自己的事情去。
当女人成为了母亲之后,她们天性中的爱心与细致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她们给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不相信其他任何一个人能像自己那样照顾好孩子,即使是他的父亲。很多母亲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孩子被爸爸带出去的时候,她会担心丈夫会不会知道给孩子加减衣服,会不会让孩子吃过多的冷饮而拉肚子,会不会摔了他、碰了他?仿佛丈夫在带孩子方面十分无知,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其实,女性完全不必如此。孩子需要多方面的成长体验。只有女人才知道如何做个好妈妈,也只有男人才知道该如何做个称职的爸爸。因此,如果女人想指挥她的丈夫如何才能做个好父亲,她是没有发言权的,更谈不上控制了,因为这是她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刘晓珊是一家公司的职员,而她的丈夫却是军人出身,他们的女儿刚刚上小学,两个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刘晓珊很担心丈夫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而让她的行动过于自由,同时,她也希望丈夫能对孩子温柔点儿,因为丈夫总是带着孩子打网球或者长跑,而刘晓珊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通过对专家的心理咨询,刘晓珊意识到如果她干涉丈夫与孩子交流,那么她就害了全家。因为,作为父亲,如果他受到管束和指责,那么他会变得很暴躁,而孩子却需要一个能够带来快乐和安宁的父亲。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女性都要把丈夫作为父亲的权力还给他,也许他粗心大意,不能尽善尽美地保护好孩子,但话又说回来,妈妈也不能保证孩子万无一失呀!
作为父亲,同样有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权利。一个合格的妈妈,应该认识到父亲对于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正面影响,而那正是母亲们力量的空白点。
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里,父爱同母爱一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爱。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爱缺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常表现出自卑的情感素质和性格特征。父爱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爱的眼里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
其实,就女孩本身来说,她们也大多渴望父亲的疼爱,因为从父亲那里可以得到安全感。女孩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能得到父亲的爱护和关心,定会感到莫大的安慰。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而父爱则使人变得刚强、坚毅。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据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是一种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
对于母亲来说,不要认为自己在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比丈夫付出的多,就剥夺了他对于教育女儿的发言权。要知道,父亲可以给女儿的东西,是母亲的力量所达不到的。同时,父亲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多给孩子一些父爱。在家务琐事上,父亲应自觉地帮助妻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和培养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父亲和母亲都不可以一个人说了算,夫妻经常协商才能防止偏差,并取得最佳效果。

细 节15父亲应多给予女儿积极的影响

在我们的家庭中,父亲们往往对于女儿的教养关注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母亲的干涉——她们认为,对于女儿的教养,父亲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父亲们自己也有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为女儿提供什么。
很多爸爸会说,女儿与儿子不同。与儿子在一起,我可以和他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可以玩打枪的游戏。但是与女儿在一起,我不可能跟她玩“过家家”、玩跳皮筋吧?
其实,爸爸没有必要与女儿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但可以和女儿在一起从事很多“工作”。
一位已经成年的女儿很怀念地描述了她和父亲在一起的情景:
小时候,爸爸常会想出一些好的能够消磨时光的事情,比如集邮、集币之类的事情,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为了培养我的兴趣;另一方面,更是创造我们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机会。有超过一半的女儿回忆,她们在父亲那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在历史、自然科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女孩通常不感兴趣的学科方面。
一般来说,妈妈表达爱的机会更多,妈妈给予女儿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爱。而爸爸则不同,他只有在女儿取得成绩的时候才把爱作为一种奖励给她。如果女孩有一位关注她、指导她,并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亲,那么女孩在父亲的关注和鼓励下,就会有兴趣涉足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并取得飞速的进步。在生活中,有很多知识面广,分析能力强,做事自信的女性,就是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在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她的个性、气质、人生观的形成,父亲的影响也是不可替代的。
在女儿的生命中,父亲是第一个男性,女儿对于男性的认知和理解都来自于父亲这个“范例”,而且在很长时间内,父亲这个范例是最具有权威、最可信赖的。
父亲是否具有责任感,是否爱家,是否果敢、镇定,是否智慧、博学,都会影响着女儿对异性最初的评价。生活中的父亲的形象,会让阅历缺乏、自主判断尚未形成的女儿产生男人都是这样的人,或者男人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的想法,这将直接影响到女儿对异性的期待。
相关研究表明,父亲是女儿将来择偶的重要参照。如果父亲给女儿的印象是正面的、温暖的,女儿就会寻找和父亲近似的男性为偶;如果父亲给女儿的印象是负面的、冷漠的,女儿要么会对异性失望,对婚姻生活冷淡,要么就会走极端,男性只要对她有一点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
尽管随着女儿的长大,会有父亲之外的男性形象影响着她,但是父亲的影响却是对女儿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影响。
通常,女儿更在乎父亲的评价,更渴望来自于父亲的关注和赞美。在家庭中,若能得到父亲的关注、认可,女儿更容易开朗和自信;相反,如果女儿感受不到父亲的关注和认可,女儿就会感到自己被冷落、不重要、不可爱,从而变得自卑和孤僻。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其各自的魅力和气质。一个人的性别气质和魅力早早就显示出来了,在青春期前就很明显了,在青春期基本成型,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完善。两种性别的气质是相互对应的,一方就像另一方的镜子。而女儿最早的镜子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对女儿的着装、举止等有关性别色彩的方面,毫不注意或者有所压制,女儿就会在女性气质的建立方面落后于人;如果父亲经常适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女儿就更容易认同和重视自己的性别角色,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女性魅力。
“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女儿大了自然就会和爸爸疏远”,这是我们常常能听到的描述女儿与父母之间关系的话。但是,心理学家却指出,尽管母亲在生活层面上更多地影响了女儿,父亲却会对女儿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很多父亲在女儿的成长之旅中是缺席的或者不充分的。有的父亲不懂得跟女儿相处。其实,即便不能和女儿成为玩伴,只要能更多地陪伴和关注女儿也是可以的。有的父亲说自己平时太忙了,而事实上,“忙”是相对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父亲角色作用缺乏认知和重视。

细 节16要正确对待女孩的“爱美之心”

身为女孩的父母,你是如何对待孩子特有的“爱美之心”?有人欣喜地赞美它,因为身为女性,面对生活,最重要的不是要做到多强,而是要懂得生活的情趣;有人漠视它,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人都要通过自身实力,才能争得一席之地;有人视其为洪水猛兽,刻意打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女孩因爱美而贪慕虚荣。
以上的观点,都有道理,也都有些偏颇。 
首先我们要明白,女孩子的爱美之心,那是她们的天性,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引导得当,甚至可以成为使她们走向一条美好的道路的最佳动力。
有一对夫妇,由于忙于打工挣钱,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忽视了对自己七八岁小女孩的照顾和教育,使得其性格无规则发展,粗野、刁蛮、脏话连篇、不讲究卫生……有时候,甚至还会张嘴骂人、动手打人;撒泼时,在地上打滚。夫妇两个人的心里真是非常着急,他们苦恼万分又束手无策。
这一切,让一位退休女教师看在了眼里。
一天,退休教师出人意料地送给小女孩一条洁白的连衣裙——那是一条很美丽的裙子,小女孩十分喜欢。但是退休女教师没有很“爽快”地把裙子送给小女孩,而是谈了给裙子的条件。
退休女教师问小女孩:“你喜欢这条裙子吗?”小女孩点点头。女教师又说:“把它送给你,要吗?”小女孩又点点头。退休女教师说:“送给你可以,但你必须答应我不能把它弄脏、弄破。我相信你一定会好好爱惜它的,是吗?”
就这样,退休女教师用一条美丽的裙子,彻底改变了一个性格粗野、行为刁蛮、不讲究卫生、动不动就在地上打滚撒泼的小女孩。
对于美的向往,可以点亮孩子内心深处的那盏灯,使一个小女孩变得更加美丽也更加可爱。做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她们认识什么是美,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美。
一个刚满8岁的小女孩看到妈妈正在镜子前化妆,她也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你也给我化化妆吧!”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妈妈知道,自己的回答将对女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她想了想这样回答女儿道:“宝贝,你是最美的,你不需要化妆了。妈妈每天都要见很多客户,化点淡妆是对客户的尊重。”
这位妈妈是聪明的,她用“化点淡妆是对客户的尊重”来回答女孩,向女儿传达了一种这样的思想:化妆是美的,但化妆也是要分场合的,要分年龄,分环境的。这样,既否定了小女孩也要“化妆”的要求,又不会粗暴地破坏她对于美的感受。
我们要培养阳光的、大气的女孩子,也可以从她们的“爱美之心”开始。我们可以把女孩子从最容易感受的衣裳之美、容貌之美的小视角里召唤出来,指引她们领略更大更多更广阔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
自然美,广泛地呈现于大自然之中。让孩子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汹涌澎湃的壮美,观赏到拥有奇松、怪石、温泉、云海的黄山的奇美,徜徉于秀美的西子湖畔,漫步于柔美的桂林山水,能不升腾起崇拜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吗?让孩子来到春风吹绿的江南农村,清澈的河水,美丽的田野,能不感到赏心悦目、情意绵绵吗?让孩子面对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银蛇逶迤,蜡像奔驰,红装素裹,能不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吗?
社会美,含蓄地蕴藏于人们的言行之中。奥运会上,中华健儿奋力拼搏,不管是登上领奖台的还是空手而归的,如流的汗水难道不显露出殷殷的赤子之心吗?一位孩子身患绝症,数以千百计的孩子们纷纷捐款,能不让局外人也真心感动吗?
艺术美,生动地洋溢于千姿百态的作品之中。从传统国画到人体艺术,从唐诗宋词到乡村音乐,门类各异,美的本质相同,都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接受过各种美的洗礼的孩子,心灵将更加丰富,更加纯净,也将会向外界传递出更加多的美的信息。
“美”所涵盖的范围并不只限于视觉,透过听、嗅、味、触等其他感官,所得到的协调体验,都可以感受到“美”。色彩、造型所呈现的是视觉之美;音韵、曲调所表现的是听觉之美;酸甜苦辣所传达的是味觉之美;气味、芬芳所传达的是嗅觉之美;冷热、软硬所传递的是触觉之美。这些经验会促使我们在生活及各个领域追求极致,而美感教育就是培养个人欣赏外在世界的种种,让自己与外界间达到调和,它是一种直接而即时的经验,注重的是直觉和灵感,而非推理和逻辑。有时候教育上的一些经验,很难用语言、逻辑、推理解释清楚,必须借助于美感教育,让孩子亲自去欣赏、揣摩,才能领会。

细 节17教导女孩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

 在现在的孩子们中间,攀比之风日益严重,家长们的忧虑也日渐增多。一位女孩的家长说:    
女儿得知她的好朋友王彤想练习英语听力,就一门心思想送个MP3给她做生日礼物,理由是上次自己过生日,收了人家一支价格不菲的钢笔,如果不送一个好一点的MP3会很没有面子。我平时也教育孩子对待朋友要真诚,要懂得付出,但小小年纪的她送礼就这么贵重,攀比之心如此严重,我真的很发愁。
家长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个孩子攀比之心严重,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攀比的方式就会逐步升级,最终会令父母难以承受。
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之间,比谁穿的衣服、鞋子牌子硬,谁用的手机和MP3等最时尚、功能最多,比谁的生日过得更气派,谁家的车好,谁的老爸老妈官大……种种风气,越演越烈。
一般来说,女孩子不像男孩那么爱“装酷”,爱“显摆”,一心要和哪个同学较劲儿的现象倒很少发生。但是女孩子的缺点是虚荣心比较重,要是自己哪个方面不如人,对于她们的信心将是一种严重的打击,一些偏执的念头也就由此而产生。我们做家长的,对于她们的这种心理应该及时疏导,让女孩子明白,一个人究竟要和人比什么,怎么比。
对于现在的孩子,大道理是不屑于听的。那么,我们倒不如以“攀比”应对“攀比”,把孩子引导向“积极攀比”的道路。对此,教育专家们推荐了应对孩子攀比之心的四大策略:
(1)反攀比。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小明虽然有新书包,可是你有新的滑冰鞋啊……
(2)改变攀比兴奋点。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
(3)把攀比变成动力。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例如,孩子跟别人攀比四驱车的数量和档次,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四驱车,或者进一步引导孩子查找资料、购买四驱车零件进行组装,从而形成节约的意识,养成动手动脑、发明创造的良好行为习惯。
(4)纵向攀比。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懂得的道理渐渐地懂了。
儿童适当地有点攀比心理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幼儿期就有表现的欲望,他们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等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但过分地不切合实际地攀比,则会发展成虚荣心。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攀比行为时,要正确引导,把握其程度,适时地给予鼓励,保护童心。但也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应对孩子的攀比之心,家长们要着重培养他们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同时,要注意别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防止钻牛角尖,必要时要安慰他(她),让他(她)放松心情。
面对女孩的攀比之心,有两个小技巧,家长可以试一试:
(1)领着孩子到农村的广阔天地走一走,让她们了解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让她们的心灵更开阔一些,有一种“全局观念”,不要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
(2)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的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兴趣,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钢琴、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同选择其真正喜爱的项目,增强其在这方面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太热衷于与其他伙伴攀比了。

细 节18帮助女儿摆脱负面情结的影响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常被评论为“情绪化”,容易受感情的支配做事,缺乏理性的思考,这种现象在小女孩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件在成人的眼里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这就需要女孩的家长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她们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时候,通过积极的诱导,帮助她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
黄小西的爸爸是位小学老师,在儿童教育上很有他的独到之处。从女儿刚上幼儿园时,他就有意识地把她的思维方式向着快乐、积极的方向引导。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爸爸都会听她讲述这一天发生的一些趣事:这个小朋友送给了自己一块奶糖,或者是自己教会了哪个小朋友一个游戏,两个人一起玩,玩得很高兴等等。通过她的讲述,在她的脑子里就强化了快乐的一面,从而忽略了不快乐的因素,这样久而久之,在小西的心灵上,积极的东西越积累越多,她的乐观性格逐渐形成。
在黄小西上初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在一次英语测验中,本是英语尖子的黄小西的卷子,不知道为什么混入了不及格的同学的卷子当中,老师要这些学生放学后留下来,课代表就按照试卷一一念起那些人的名字来。小西的名字刚一出现,班上立刻骚动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两个调皮的男生还直向黄小西做鬼脸,起哄说:“噢,英语尖子也不及格喽!”黄小西想去追英语课代表问问是怎么回事,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她又羞又恼,伏在课桌上哭了起来。放学以后,老师到班上来给那些没有及格的学生补课,见黄小西也在其中,一问,才知道是一场误会。其实,黄小西得了97分的高分。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在曾经备受老师宠爱的女孩子心中,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回到家里,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听女儿讲述完,爸爸沉思了片刻,问她:“你说,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小西吃惊地望着爸爸:“好处?哪里还有什么好处!这回我可丢了人了。”“我看不一定。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因为别人误解了你,你就伤心难过,首先说明你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是不是?”小西点点头。“其次,你虽然受了委屈,可你不会因此就对英语课代表产生怨恨,因为他是无意的,只是他有点儿粗心而已。所以,你又因此学会了宽容。”小西又点点头。“还有,通过这件事,你应该明白,被别人误会是经常发生的事,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误会,这件事能帮助你正确对待误解。虽然这次你哭了,但下一次就不会了,是不是?”“哦……”小西若有所思。“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呢?”小西想了想说:“下次我要趁着课代表还没有走远,追上他问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好,通过这件事你学会了应付紧急状态下的意外,你说这对你是不是一件好事?”女儿破涕为笑了。
女孩子的情绪是多变的,当她们深深地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时,首先,家长要帮助她们使消极情绪平静下来。这就要让孩子通过语言把她们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第二步,就是疏导了,疏导孩子消极情绪的主要方式有:
(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最好是积极的方面。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的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刺激,所以,我们要把“坏事”变成“好事”,不是没有可能的。
(2)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合理”的理由可以冲淡孩子内心的不安,虽然有些理由往往是宽慰孩子的借口,实际并不合理。比如,孩子打碎了父母喜欢的餐具,心里很难过,父母可以用开玩笑的口吻说: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只杯子早就该换了!”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负担就会减轻许多。
(3)允许孩子适当宣泄。对孩子的一些消极情绪,不妨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比如,因没有满足孩子的某些合理要求,孩子跺脚哭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非要让他(她)把不满的情绪压抑在心里,反而有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备机制去应付压力,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家长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家长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家长,他(她)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欺负同伴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她)“移植”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因此态度和行为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有可能使他(她)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教导他(她)以积极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方式。

细 节19别轻易给女儿贴标签

人们常说“女孩子都是怕羞的”,的确,在一些陌生的或者人多的场合,女孩子不像男孩子那么自然大方、无所顾忌。这里面有先天的性别差异,也和父母的教养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女孩子,刚刚有些害羞的倾向,就被父母贴上了一个“怕羞”的标签,于是,女孩子更加不自信,更加害怕在人前的表达。
小雨是个腼腆的孩子,人多的时候,让她说句话唱个歌什么的,她不是支支吾吾不开口,就是哭着跑开了。因此,爸爸每次带小雨出门,回家后都少不了批评她一顿:“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连句完整话都说不出来。”这以后,为了避免尴尬场面,爸爸越来越少带小雨出门了。
孩子之所以会形成腼腆内向的性格,与父母的少鼓励、多指责有很大关系。腼腆的孩子一般都会自信心不足,父母一味地指责只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可以想象,一个自信心严重受创的小女孩,又怎么可能变得开朗大方呢?
有很多爱怕生的女孩的家长在孩子给自己“丢面子”时,比如让孩子招呼人却没有招呼,都会赶紧向对方解释,“我女儿太腼腆”或“她是我们家脸皮最薄的”。殊不知,这种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害羞是十分不妥的。这就好似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害羞”的标签,当这种“我是害羞的”的意识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她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以后她还会利用这个标识来逃避不喜欢的人——这时,害羞就成为了小女孩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要改变这种状况,当父母的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对待小女孩怕羞的问题。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女孩子说话大大方方,响亮清脆,而自己的女儿却扭捏着不愿意吭声,内心里就又气又急。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认为,害羞虽然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而且,害羞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少言寡语,但勤于思考,多于行动,能吃苦耐劳,更富有创造性和实干精神,成年后也不会说长道短、拨弄是非,因而多能受到他人的信任。
因此,对于孩子那些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只是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害羞”行为,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如果孩子的害羞相当严重,而且既不是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也不是只在一段较短的时期内出现,有可能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和事业时,父母可以耐心地帮助他们进行矫正,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我们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之中。让孩子感到周围的人都很亲切可以接近,对这些孩子说话时语调要和缓,态度要和蔼,情绪要平稳。孩子在无心理压力的气氛中,其怕羞的特点容易得到矫正。
(2)要逐渐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教给她交往的技能,必要时还要做好她所交往的人的工作,让他们主动些,千方百计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在孩子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给她出难题,要让她在有充分把握时,有准备地当众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赞扬,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3)有的时候要吸引怕羞的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可以让她们与年岁小些的孩子一起活动,这样她们就不会感到羞怯,愿意扮演有能力、有经验的角色。她们感到自己比小的孩子更优越,乐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显露自己平时不敢流露的才能和交往技巧。
哪怕女儿只有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孩子的表现还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也要力求表扬到位。父母的表扬,不仅是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更能促使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教育和培养,怕羞的孩子会逐渐大方、活跃起来。    
要想让女孩告别害羞、腼腆,父母就必须给予她更多与他人接触的锻炼机会。这其中,做客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做客前,父母应先向女儿介绍一下造访的对象,让孩子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比如,可以这样鼓励孩子:“王阿姨特别想见你,她们家还有一个小哥哥,他有很多玩具,一直都想跟你一起玩。”诸如此类的话,可以帮助孩子消除陌生感,树立信心。

细 节20太多嫉妒心的女孩不可爱

“嫉妒”两个字,都是“女”字旁,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造字时的偏见,可这也说明嫉妒是女性显而易见,最容易被人指责的缺点。所谓嫉妒,就是“拿别人的优点惩罚自己”。嫉妒他人的人,既得不到长进,也得不到快乐。我们在教养女儿的时候,对于她们身上“嫉妒”的苗头要警惕,千万不要让这种缺点在她们身上扎根发芽。
女孩子的嫉妒之心主要表现在对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上,因为有比较,嫉妒才有了产生的可能。    
13岁的罗紫是家里的独生女,平日很少有玩伴。春节期间,远方的姨妈到家里做客,还带来了一个只比罗紫小半岁的表妹。罗紫的妈妈很高兴,她一定要留姨妈多住几天,叮嘱罗紫要好好地陪妹妹玩。
刚开始,两个小女孩玩得挺好,罗紫还把自己的许多新玩具拿出来和表妹一起玩。几天后,罗紫的爸爸妈妈请外婆和舅舅一家人来吃饭。大人们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过姨妈家的表妹了,纷纷夸奖她漂亮懂事,新衣服也很好看。吃饭的时候,还纷纷给表妹夹菜。罗紫当时就闷闷不乐,只吃了一点儿饭菜就离开了桌子。
这一天,罗紫一直不肯和表妹说话。第二天早上起来,表妹穿衣服的时候,发现两只袖子都被剪了几个大口子。不用说,这是罗紫的“杰作”,气得妈妈直要打她。
现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整天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意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引起女孩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人的外貌、玩具、食品、能力、名誉、享受等均可引起某些女孩的嫉妒心理。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昵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如果别的同学或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自己没有,内心里就会不好受。在班级里,某个孩子学习好,口才好,会唱歌跳舞,老师经常表扬他,这也可以引发其他孩子的嫉妒。
嫉妒心理产生以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冷淡对方、攻击对方,挑别人的刺。过分的嫉妒心理还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古怪,如抑郁多疑、神经过敏、自暴自弃等。作为家长,对女孩的嫉妒心理要注意疏导。
家长如何疏导女孩的嫉妒呢?心理专家开出了完整的药方:
首先,预防为主,注意防止儿童过强的嫉妒心理的产生。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称赞要恰当,不能过分夸大,应该客观、实事求是。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既要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以免由于孩子盲目自满而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其次,对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多做工作。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他们平时是怎么努力的。以防止孩子只看见别人获得奖励,而忽略别人付出的劳动过程。对那种处处要占上风,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爱嫉妒、不容人的孩子,家长也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错误,奋起直追。
再有,一般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受到表扬,往往内心里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该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的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长陪着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
这时,家长绝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就做不好,你真笨!”“没出息!”等等。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到这些,无疑于是火上浇油,不但鼓励不成,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内耗。
平时,父母还要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来抵御伤害性情感,确保孩子的精神健康,使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态,促进孩子完美健全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孩子缺乏自信心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家长对孩子的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心胸变得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