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不宠不娇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不宠不娇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58647状态:连载

第五章 培养女孩良好的习惯

细 节42好习惯是女孩一生的财富

习惯就像雏鹰的一双翅膀,能让我们在高高的蓝天上翱翔;习惯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能让小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
某市有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水平、身高相貌等客观条件都很不错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地进入了最后的面试。可是,他们未曾想到,没有提问,没有出题,短短10分钟,他们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一定很纳闷吧!原来总经理借故离开了5分钟,这些年轻人便得意非凡,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台,看看这个材料,翻翻那个资料。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这群年轻人和我们一样纳闷。总经理说,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被录取,因为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东西的人。年轻人一听,顿时捶胸顿足,说:“我们长那么大,从没觉得乱翻别人东西是多大的错,有多么严重!”可是机会只有一次。    
因为一个不好的习惯,他们和机遇失之交臂,多么可惜呀!  
前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既细小又重要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在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只有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原来得到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这两个故事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好的启示,又是一个大的警示: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坏习惯错失好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与自己的好习惯密切相关。
高登义是我国大气物理学家,他曾十几次到西藏高原,五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两次到南极、两次到北极进行考察,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自然界。他是我国到过地球“三极”(北极、南极、珠峰)考察的第一位大气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家“竺可桢野外工作奖”的获奖者。他亲手在北纬80度、东经30度的地理位置上,双手展开五星红旗并拍下了此地最北面的一张照片。他在南极建站考察中刻下了“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冰柱。高登义不论上珠穆朗玛峰还是到南、北极考察,都想到了母校。他给母校寄回由挪威等三国制作的首日封和北极插上五星红旗的照片,并带回了精美的南极石作为母校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品。报告会中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奋斗的精神,而这些优良素质的养成,都与母校对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刻苦学习、作业认真、爱整洁的行为习惯,随着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使他形成了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刻苦钻研和一丝不苟的品质。    
由此可见,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自己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自己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自己一生幸福的基础,终身受用。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也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所以,关注女孩的习惯,在细节处多下功夫吧!

细 节43好习惯源自多塑造,善改造

  好习惯是长期培养和强化的结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实现对孩子的塑造。对于已经存在的坏习惯,也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来教育,不能简单强硬地动用家长权威来强迫其改造。  培养孩子习惯,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做起来更容易。但有时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这里面大有学问。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行为越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收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这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美国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她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罢工通知。理由如下: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当天这位妈妈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妈妈说:“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说:“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这位妈妈是智慧的,她成功地改掉了孩子坏习惯,而且让孩子心服口服,很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好习惯源于培养,家长要多做塑造工作,善用改造。 

细 节44培养好习惯从第一次开始

培养孩子的习惯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绳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l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做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
要注重孩子的第一次,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给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后,当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例外。这样,刚刚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很容易丢掉。比如,孩子在家吃饭,遇到不喜欢吃的青菜,哭着不想吃了,家长如果这时候立刻心软了,那么,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再想让她吃这个青菜就会难上10倍。
一位母亲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特别注重这一点。即使很小的事情,她也绝不放松。这位母亲叙述说:  
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孩子遇到的第一次问题是最重要的。我还没生孩子的时候,有时看见一些孩子跟父母要东西,不给就又哭又闹,弄得大人、孩子都很尴尬。我知道的一个最过分的例子是,有一个孩子在路上看见卖扫帚的,就是那种手工扎的扫地的大扫帚。这个孩子非要买,而且要买8把!这家的大人居然就给买了。我真是不能理解。所以,在生孩子之前,我就和我先生说,咱们家的孩子可千万不能这样。孩子出生以后,在两岁半以前一直没有这个坏习惯,我就想这可能是因为她吃的、用的、玩的什么都不缺,所以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可是,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出去,看见路边有卖椰子的,10元钱一个。她特别想要,但我觉得不值。我对她讲,一听椰汁才两元钱,而且也比这个好喝,椰子就别买了。但她不听,小贩也在一旁极力推销。我一看说她不听,就告诉她,那我走了。她站在那里不动,我就真的走了。走了好远,她还在卖椰子的地方站着。我也犹豫,要不就给她买了吧,不就10元钱吗?可又一想,不能惯孩子这个坏习惯,第一次如果依了她,以后就不好教育了。所以,我一直往前走,走得都快看不见了,孩子才追过来。就这一次,她就记住了。从这以后,孩子再也不为要东西而不听父母的话了。
不仅如此,即使某些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丢掉,而不良习惯反而容易迅速形成。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讲起小女儿的习惯培养问题。他说:我的小女儿现在已有一岁零两个月了,她晚间睡后素来不再醒来吃奶的。这种好习惯是从小在医院里养成的,她的母亲就因此省了无数精力,她也能够安安稳稳地睡眠,这样相处已非一日。不料到l岁零3个月大的时候,她忽生起寒热病来了,饮食起居遂为之颠倒,有一晚间醒来要吃,她母亲以为她睡前没有吃饱,就喂她了,岂知以前晚间睡后不吃奶的好习惯竟因此破坏。那天晚上喂后,她就再入睡香,但第二天晚上醒来又要吃了,不给她吃,她就大哭。她母亲固然不得安眠,别人也被她哭得难以熟睡了。第三夜又如此,如是者五六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破坏已养成的习惯。
因此,陈鹤琴先生告诫父母们:不但在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在习惯已养成之后,也不应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所以,父母要注意,在培养习惯时前后要求要一致,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就对孩子有了例外。    

细 节45培养女孩自我约束的习惯

很多母亲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行为得不到约束,但说到如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她们心中又觉得很茫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在这里,我们给您一个最有效且最实用的建议——与孩子“约法三章”。
  下面这位母亲的成功经验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女儿虽然刚上四年级,但我感觉她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她看书,她偏要看电视,你叫她写作业,她偏要等一会儿,惹得我常常大发雷霆。可强逼终不是办法,看着女儿委屈的脸、不乐意的模样,我也很苦恼。
有一天,我趁孩子高兴时说:“我们来约法三章,你先提几条要求我做到的规章制度,只要合理,我保证做到,好不好?”孩子高兴极了,她早就对我提过一些要求,希望我能给她自由。于是,双方协商,约法三章如下: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
  ①每天回家必须抓紧时间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不许拖拉;
  ②每天晚上要自觉学习一小时以上,写日记、弹琴、练书法、读书等;
  ③不许好吃、贪吃,注意锻炼身体,凡事要讲道理,不能使小性子。
  孩子对我的要求是:    
  ①进我的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可以进;
  ②不许强迫我做不喜欢做的事,更不许发火;
  ③完成每天的任务后,可以自由活动,不许阻止。
  约法三章后,她果然照章执行起来。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果然自觉了,我也不用再和她大废口舌了。
我们常说的约法三章,就是行为学家提出的“行为契约”,即约定和承诺。有效的行为契约可以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促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成功的约法三章能给孩子的行为提供一个外在协助的力量,使孩子逐步走向自我控制。
值得提醒的是,妈妈在与孩子“约法三章”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好榜样。否则,已定的规则很可能会对孩子失去效力。
此外,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还应该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比如,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好吃的东西。
另外,控制欲望是自我约束的一种能力。要让孩子控制欲望,不能向家长提过分的要求。小孩的欲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要求家长买好吃的、穿的、玩的。比如,带孩子外出,她看到一个玩具很想要,但明明不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或者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没有必要再买了。这时家长就应该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明确告诉她不买的理由。千万不要骗孩子说“家里没有钱买。”或者说“爸爸妈妈没有带钱,没法买。”这样做,孩子就有可能从其他途径设法占有它。更不要认为,反正孩子想要,也花不了几个钱,就满足孩子的愿望吧。这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做法,对孩子危害更大。  还有一种欲望是精神上的,如孩子希望家长陪伴她,给她讲故事,和她一起玩。对于孩子的欲望,只要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应该答应孩子,而且答应后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孩子。但对于不合理的或者家长无法满足的要求,一定要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然后要断然拒绝,不能让孩子抱有希望,更不允许孩子通过家庭其他成员的渠道,甚至利用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来达到目的。比如说,家长正有事情忙着,孩子缠着要大人陪她玩,这时家长就应该讲清道理,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事,等一下有空儿了再陪你玩,你自己先玩。”但要记住,过后一定抽出时间陪孩子玩,不要失信。  家庭中不能事事、时时以孩子为中心,要让孩子逐步意识到,她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没有理由把她放到最重要的地位,也不能事事让她优先。要让她懂得,大人的事比她的事重要,她的活动不能影响大人的工作,千万不能养成孩子在家庭中的优越感。
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必须要持之以恒。只有经过日久天长的行为约束,才能使孩子通过在被动的受制约过程中逐渐养成主动的自我行为的约束。

细 节46培养孩子勤于思维的习惯

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对大脑的三维图片分析中发现,女性大脑的表层有更多的沟回和褶皱。按照科学家的看法,这些突出的沟回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产物。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艾伦·路德斯和她的同事们把这项结果公布在了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科学杂志上。
脑的体积和大小是由颅腔容积的大小决定的,更复杂的脑功能只有通过增大大脑皮层面积达到。因此,大脑里的沟回的数目和其卷曲程度被视为计算彼此相连的神经元数量的标准。通过对30名自愿者的大脑的三维磁共振图片的对比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大脑皮层的沟回和褶皱的数目要大于男性,特别是右脑部位。这一区别解释了为何男性和女性在特定才智方面的表现有所不同。
尽管女性大脑的体积略小,但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的能力,而这可能归结于女性大脑表面皮层比男性更发达的缘故。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女性大脑里的神经细胞排列的更密集,在神经细胞周围的“神经灰质”比例也更高。当然,为了充分挖掘女孩的思维潜能,家长是要费一番心思的。
一位哲人指出,人生必在思考中度过。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思考。一个人不习惯于思考,生活就变得机械、麻木,没有了创造力,根本不可能成就了不起的个性。
我们要想让孩子保持头脑的灵活,必须让她掌握一定的诀窍,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包括:1.经常用脑
思考对大脑来说如机器运转,不思考的大脑就会像久停的机器一样锈蚀。研究证明,人脑智能远未被完全开发出来,经常用脑无疑是开发智能的良方。多阅读、多提问,能促进脑细胞更好地新陈代谢,提高思考和记忆力。 2.信息筛选
人脑可贮存1千万亿条信息。如此多的信息如不加以筛选,必将互相干扰,影响思考效果。因此,青少年每天都应该对进入脑中的信息做一次回忆整理,分清主次,对主要信息可用脑力去思考并进行记忆,对次要信息则可以不做强化记忆。 3.要养成分析综合的习惯
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方面分解出来。
综合则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或者把事物的特征方面结合起来。
为了使这种分析和综合更正确,应该使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思维能比较快地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而且根据一般道理来解释个别现象。
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分析、综合问题的因果关系时,要善于抓住本质的东西,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不要局限于单一因素上。应该多想一想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什么是一般原因,什么是个别原因。 4.要善于比较
  我们总是通过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相异点来认识事物的。  怎样进行比较呢?  在学习中,可以采用顺序比较法,就是将正在学习的内容和过去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学习乘法时,把它和过去学习过的加法进行比较,加深对乘法的理解。也可以采用对照比较法,就是同时交错地把两种要学习的教材加以比较。
比较总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方面进行的,因此在比较过程中始终要围绕主题进行,不要跑题。
应该注意比较哪些是事物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有时在比较中搞不清主次,就应该及时求师,解决问题后,再反过来问一问为什么自己比较不出来?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5.要培养抽象和概括能力
  将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性抽出来单独加以考虑,这种思维特征叫抽象。将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这种思维特征叫概括。它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经常与具体的事物、形象的比喻相联系,将思维具体化。比如,在阅读某作品时编写提纲,就是培养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6.加强分类的训练    
为了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分类的训练。即将个别的现象或对象分门别类地列入适当的种类中去。
进行类似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牢记各种概念的本质属性。必须注意,有些人记忆能力很强,但思维能力却不是很好,这是由于只满足于死记硬背的结果,因此,要把重点转移到理解上。7.发挥想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怎样发展自己的想象呢?
第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一篇作品中出现的某个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是这个人物形象的影子却在很多人的身上可以找到。因此,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想象素材。
第二,要经常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正确的表象。例如在学了“原始人”这一概念后,再去周口店看看展览,对“原始人”这一概念进行形象加工,在脑中形成一个活灵活现的原始人表象,就可大大活跃有关原始人的想象力。
第三,丰富自己的语言。想象依赖于语言,依赖于对形成新的表象的描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有意识地积累词汇,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知识,多练写作,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人物的形象和发生的事件,就会扩展自己的想象力。

细 节47培养女孩热爱劳动的习惯

  现在,孩子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们身边,很多上了中学的女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开关,自己不整理书包,甚至不背书包,一切家务劳动俨然与她们无关。  根据一项调查,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18岁的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可根据目前独生子女的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12分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不断涌进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以致出现这样一种危险——他们可能失去了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现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学和社会学的问题就是要在儿童、少年、青年身上培养对待物质福利的态度。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当代孩子要面临的一个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个不爱劳动的问题上。为了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不爱劳动的现象。 1.孩子不爱劳动的主要表现
一个人的不爱劳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完全不做或懒于做家务。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现在多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将来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强。虽然将来很多的家务劳动都社会化了,却仍有很多事情必须亲自料理。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多人都十几岁了,连锅碗瓢盆都还没有碰过,基本的生活知识也没有,基本的劳动常识也不懂,一旦需要独立生活,就会处处碰壁。
  ②自己能做的事不做。有些不爱劳动的孩子明明是自己能做的事,却找各种各样理由不去做。他们最大的理由就是那不是属于自己的事情。比如,为花园里的小树、小花松土施肥,很多人就认为那是父母的事,又不是自己养的花,所以这样的事她们也就懒得去做。有的事虽然是自己能做的,也与自己有关,可是她们都指望父母来做,所以也懒得动手。比如家里的卫生也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做的事,就算中小学生能做的家务有限,可是抹桌子、洗洗茶杯什么的,还是可以做的。但是不爱劳动的人就不做,她认为反正有父母做。  
  ③自己该做的事不做。很多孩子因为过于依赖父母,所以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本来应该是自己做的事却不做,把它推给别人。比如,好多孩子别说做饭、洗衣服了,连饭前饭后擦桌子,帮助父母端端盘子也不做,就坐在那里等着吃现成的;还有的孩子直到要换衣服,才会叫家长把衣服送到自己面前来,根本不知道事先把自己要穿的衣服准备好;自己平时换下来的衣服,也不知道要放到衣柜里,扔得到处都是。再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时文具扔得满桌都是,等到要用的时候,就急着让父母来帮助找;书包从来不自己整理,常使得该带的书忘了带;更有甚者,明明应该是自己要完成的作业,却非要父母帮着来完成,最常见的就是手工作业。
  ④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很多孩子总以为自己还小,太大的事情做不来,太小的事情又觉得没必要做,况且那些小事有父母做就可以了。比如,很多小学生就认为做饭是一件复杂的事,她们也做不来;同时又认为像洗袜子这样的小事,本来一直是妈妈在做,自己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了。这样下来,最后就成了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当然会变成大事小事全不愿做、也不会做的懒虫了。2.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她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她不仅要独立穿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她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孩子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她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3.让孩子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做的家务劳动有所不同。
如果是一个学前的孩子,可以让她在生活中试着做一做下面的这些事:穿衣、扣纽扣、系鞋带;刷牙、洗脸;学会摆放筷子,替家长取小物件;学会洗手绢等。
如果是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让她试着做下面这些事情: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叠被子、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图书和玩具;擦桌子、扫地。
如果是一个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那么可以让她做的事就更多了:洗小件衣服、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包书皮;帮家长买菜、择菜、洗菜。
如果是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下面的这些事她应该都可以做:布置房间、缝补衣服、洗衣服、刷鞋;使用简单的工具,如钳子、锤子、剪刀;帮助家里买菜、买油盐酱醋;会做简单的饭菜;会给花浇水、松土、施肥等;打扫楼道、院子。
如果是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让她试着在更高层次上努力:设计、布置房间;和家长一起管理财务;学会全部家务,能洗缝、织毛衣、做饭、做菜,会使用家用电器,用电脑打字、排版等等。4.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不要让她给别人
有些孩子对于那些不得不做的工作,经常会撅着嘴巴挑来拣去。不是觉得这个工作太难了,就是觉得那件事太简单,最后就变成这个不想做,那个不愿做了。一定要防止孩子在工作面前挑肥拣瘦,她能够做的,就一定不要让她推托。对于大孩子来说,比如收拾自己的屋子、洗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等等,都是她应该做的事情。5.让孩子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力求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段,对于每做一件新鲜的事情都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能让她这样认为——我是中学生了,我自然就一定会做饭了。在最初的时候,要让孩子抱着学习的心态来面对每一项劳动,只有慢慢地学会了,才会渐渐得心应手。另外,在“做中学”的意思是,有些劳动,孩子在向父母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可还是有必要提醒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再多想想:做同样的工作,有没有比现在的方法更简便易行的?6.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自己穿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不妥协。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让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家长应“心硬”些。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她,她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孩子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

细 节48克服女孩做事拖拉的习惯

星期天一早,小丽起床后就开始做老师留的作文了。怎么开头呢?削削铅笔,翻翻过去的作文本,勉强写了两句,忽然看到一本新来的杂志,心想还早着呢,先看一下再做不迟。转眼到了中午,又该吃午饭了。下午怎么安排呢?紧张学习一周了,总得有半天放松一下呀!晚饭后,电视里精彩的动画片又开始了,看完再做也不迟呀。就这样,她从早到晚都想要写作文,却一直拖延到人困马乏的半夜时分,才胡乱对付了一篇了事。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常有这种拖延现象吗?遇事拖拖拉拉确实是一种惰性,人的精力如果被惰性所抑制,久而久之就会使懒散成性,以致抱负落空、贻误大局。    
办事拖拉是不少青少年常见的毛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要想不荒废岁月,得到好的成绩,就要克服拖拉这个习惯,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的坏习惯呢?   1.让孩子为自己的工作规定一个期限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作文不是要求星期一交,而是星期二,那么可能小丽还会同样拖到星期一晚上。由此看来,凡做一件事,给自己规定一个期限,是避免拖延的重要措施。在初期,她的这个期限最好公之于众,让别人知道她的期限,并期望她按时完成。这样她就会有一种压力,她的自尊心会敦促她努力如期完成此事。公开的拖延往往要比私下里拖拉难堪得多。2.让孩子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
苏姗娜·塞吉尔是一个著名的色彩专家,她为许多名人设计居室和服饰。在应付日程表上的所有要求时,她遵循从祖母那里学到的一个原则:如果有一件事情要做,她立即就干。
塞吉尔常说:“非常多的人浪费时间在准备着手进入开始状态的阶段。他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准备干一件事,以致于他们没有剩余的时间去干这件事了。如果立即着手行动,你就会惊奇自己干得有多快!记住,栽一棵树的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如果你的孩子要练字,就要她从现在开始!想锻炼,从现在就开始!不要总是“明日复明日”。
德国诗人席勒在谈到时间时说过,未来的姗姗来迟,过去的永远静止,现在像箭一般飞逝。生命是由许多飞逝的箭组成的。青少年因为自己年轻,觉得日子好像永远过不完,往往不容易把握现在,不重视抓紧今天。美国的盲聋哑人海伦·凯勒说:“有时,我常这样想,当我今天活着的时候,就想到明天可能会死去,这或许是一个好习惯。这样的态度将使生活显得特别有价值。”每一位积极生活的孩子都要珍视现在,抓紧时间,绝不拖沓。 3.让孩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处理
做事杂乱无章和拖延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二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如果一个人的桌上摊着六门课程的复习资料,那么,单单决定先复习哪一门就要不少时间了。没有哪两项任务会是同等重要的,人在疲沓时往往随意挑一件事就干,这样会把最重要的事给忽略了。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且在完成一件事之后,再着手处理另一件事。同时,集中优势也是很必要的。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一次只集中应付一个问题,盯住这个问题不放,直到处理完为止。 4.教孩子不要避重就轻
  避重就轻也许符合人的天性,但到头来会积重难返,难上加难。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试着不让自己回避棘手的事。如果她原来的习惯是先做容易的问题,而后再解决难的,那这次不妨让她倒过来试试。也许她会从中发现自己在解决了难题之后受到鼓舞,剩余的任务就迎刃而解了。 5.让她学会把大块任务切割成小块
  善于化大为小,难题就好解决了。出成绩的人大多懂得这种方法的价值。例如,一个人想写一本200页的书稿,每天写一页,不到七个月他就可完成。想一下子就做完,他只能被目标本身吓倒。有了艰巨的任务,第一步是要分解它,化成一系列小任务,再一个接一个地完成。 6.让孩子每天做结算
  “明天即在眼前,学会把每一天当作礼品来对待。”每天起床前要决心过好今天,同时准备让明天过得更好。把时间看作财富,她就不会再拖拉了。
最后,最好每天早晨让孩子问问自己:“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今天打算把它解决到什么程度?该做哪些事?”7.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也是孩子战胜惰性的有效办法。起居、走路、吃饭、整理内务都要快速完成,决不磨蹭。在这方面,可让孩子借鉴我国著名京剧演员郝寿臣的一套克服惰性的方法。他在床头贴了一个条幅:“睁眼就起”。每天早上无论多困,只要一睁眼,他便一骨碌爬起来,匆匆洗漱。待坐到桌边,又一个条幅映入眼帘:“赶快吊嗓”。于是他又抓紧练功,开始一天紧张的生活。

细 节49培养女孩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条理、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并且不会手忙脚乱。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条理,那么,她怎么能够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呢?一个连自己生活都不能料理的人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而且,一个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地做事的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1.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然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 2.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基本方法
  有一位爸爸是这样教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
  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是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为了使女儿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然后,爸爸就给女儿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藏书条理化的“资料十进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由粗到细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层次以0~9为记号分成10等份。于是,全部资料便可分为10类、100纲、1000项、10000目。   
爸爸告诉女儿,“类”代表知识体系,“纲”代表专门知识,“项”代表专业,“目”代表形式。如知识可分成10类:A.哲学;B.历史;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E.工程、技术;F.产业;G.艺术;H.语言学;I.文学;J.总类(即不包含在以上九类之内者)……
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这样,她就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事有条理,她开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书包整理得非常有条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都是按顺序摆放的,只要把手伸进书包摸到第几本书就知道是什么书,再也不用拼命翻书包了。3.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做事情的顺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她们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师来安排的。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一大原因。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排列顺序。
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安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说,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复习功课,有的孩子却恰好相反。哪种方法好呢?
一天学下来的功课,没有消化就急急忙忙写作业,看起来好像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做作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导致错误百出。
而如果反过来,让孩子先复习再写作业,把一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后,再用作业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最能发现学习上存在的漏洞。这样做作业,既是总结,也是查漏补缺。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好。4.指导孩子做出合适的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列计划。比如,在一个星期天,你打算带孩子出去玩,你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这一天的计划,并且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知道计划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慢慢地孩子就会学着去安排她自己的事情了。    
  所以,做计划时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顺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5.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订一些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制订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订计划。制订了计划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她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就要要求她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
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定好了计划,却总是没能按时完成,常常把当天要做的事情推到第二天去做,还在心里安慰自己:还有明天呢!这时,就一定要提醒孩子:如果总是不能完成计划安排的内容,一天拖一天,岂不是永远都做不完了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好才是良好的习惯。 6.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许多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当父母跟她强调需要有条理地做事时,她往往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事实上,孩子需要身边的榜样来引导。比如,如果孩子做事没有条理,父母可以让其向一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同伴学习,有了榜样,孩子往往可以做得很好。

细 节50培养女孩诚实守信的习惯

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崇尚“言必行,行必果”。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同时更是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因此,青少年一定要养成守信的习惯。  宋庆龄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有一次,父母要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齐准备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然坐在钢琴面前不停地弹琴。     母亲喊道:“孩子们,我们快走吧!”      宋庆龄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亲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妈妈问道。
“爸爸,妈妈,我昨天答应了小珍,她今天来我们家,我要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还以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亲说。
“不行,小珍来我们家会扑空的。”宋庆龄叫了起来。
“要不,你回来后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向小珍道个歉,明天再教她也没关系。”妈妈出了个主意。
“不行,妈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信守诺言吗?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坚定地摇着头。
“哦,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会心地笑了,“那就让庆龄留下吧!”
于是,父母带着其他孩子去做客了。父母回家后,却见宋庆龄一个人在家里。“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父亲问道。
“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小庆龄平静地回答。
妈妈心疼地问:“小珍没有来啊?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可见,宋庆龄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习惯。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告诉孩子诚信的重要性
要告诉孩子,处世为人之道,大概没有什么比诚笃守信、取信于人更为重要的了。我们的言行举止,时刻不可丢弃了这个根本。与人交往时,只要有这个根本存在,只要别人还信任我们,其他方面的缺陷或许还有弥补的机会。若失去了这个根本,别人不相信我们了,别人不愿再与我们共事,不愿再与我们打交道,那么,我们只能去孤军奋战。如今社会,孤军奋战者,没有几个不失败的。
守信誉,是一种可敬可佩的美德。人们以讲究信用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
信誉实际上就是我们办事儿的本钱,信誉实际上就是我们一种良好的处世形象。
不管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我们可以放弃其他,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
汉灵帝末年,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逃难。有一个人要搭船,华歆很为难,王朗说:“希望你大度一些,搭搭船有什么不可以?”后来强盗追来,王朗想把搭船的人扔掉,华歆说:“我刚才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这个。既然已经接纳了他,他把自己托付给我们了,怎么能由于危难而抛弃他呢?”世人以这件事判断华歆和王朗的好坏。2.要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将守信用、讲信义培养成一个习惯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越是细小的事情,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向别人借钱后,到了约定日子仍无法去还钱,我们随口说过几天再还吧。对方如果稍有点判断力,他一定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值得信任。
我们也许会这样想:过几天有什么不得了的呢?那位借给我们钱的人不是很有钱吗?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这样一来我们本身的信用要受到多大的损害啊!
有不少人平日为人的确很诚实可靠,但他们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对任何事情都太马虎,这样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信用丧失。守不守信用,讲不讲信义,是一个人具不具备良好人品的表现,而它的形成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形成的。百尺之台,始于垒土。为此,一定要注意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当孩子从小形成一种一撒谎骗人就会在内心感到耻辱、不安、难为情时,她就会逐渐成为一个守信用、讲信义的人。   3.教育孩子不要轻易许诺    
  教育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就应该诚恳地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认真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做到,就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自己有能力做到,也应该留有余地,不要轻易夸下海口。这样,孩子在答应别人时,就会有章可循。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