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67784状态:连载

第一章

细 节1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开始,  “孝”就被人们当做“仁之本”,“百善孝为先”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最根本的道德信条。如今我们要做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首先就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一个连孝敬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人,是不可能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而献出爱心的。
谁都知道,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像大海一样的深厚。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到中小学生,父母的操劳是无法计算的。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一滴奶、一口饭、一把屎、一把尿地侍候。上学了,父母在照料孩子生活的同时,还要操心他们的学习。孩子病了,父母求医找药,日夜守护。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出一切牺牲。孩子可曾想过,这么多年来,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又是无私的。父母爱儿女是无条件的爱,完完全全是一种崇高的、自然的爱。如果你问你的父母:“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的父母一定会这样回答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这种完全出于一片亲情的爱心、无条件的施予,是多么崇高而伟大!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样深厚,这样无私,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起码道德。从古到今,孝敬父母历来都是判断一个人德行的标准之一,在这个扬孝倡孝的背景下留传着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我国东汉时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10岁时不幸丧母,父亲多病,小小年纪的黄香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蚊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我们曾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年仅3岁的小孩儿,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在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他把父母做好并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他为父母分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
然而现在的家庭中,许多父母却忽略了对孩子尊老爱幼、感恩报答父母的教育。他们把孩子当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孩子成了家中最受尊敬的人。孩子在这种本末倒置的环境影响下,长大后没有辈分观念,对家中的长辈,甚至父母都缺乏基本礼节和尊敬,有的甚至是态度非常恶劣地对待父母。
有位母亲曾伤心地说过这样一件事:
“我的儿子高三了。我为了他读好书,每天除了工作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一天,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浑身十分难受。儿子放学回来,看看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声:  ‘我出去吃了。’就离开了家。过了不久,他吃饱了回来,竟没过来看看我,也没给我带回一点儿吃的,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一晚上再没出来。我伤心极了,我想,我的儿子是得了爱的麻痹症,只怪我平时宠他、爱他,却没有教他也要爱别人、关心别人。孩子长大了,变得麻木不仁,我这是自作自受呀!”这位母亲终于在儿子冷漠无情的事实面前觉醒了。可天下还有多少没有醒悟的父母,他们只知道盲目地溺爱孩子,只要能使孩子高兴,他们为孩子做什么都心甘情愿,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满怀感恩之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所有付出是无私的,是一种爱,忽视了让孩子懂得怎样去爱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导致孩子目无尊长,不孝敬父母,对他人冷漠无情等。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一定要尊敬他人
向孩子灌输尊重长辈、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体谅父母,要有感恩的心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要让孩子珍惜这份爱,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三、教导孩子怎样尊重他人
父母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如何感恩的故事和知识对孩子进行熏陶,使他懂得尊重比他年龄大的人,是他应该也是必须做到的。
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要给孩子起一个表率作用,在家庭中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深切感受到这种尊重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和谐气氛,从而自觉地去遵循这条原则。
五、对待孩子,要奖罚分明
当孩子对家中的长辈不尊重和不礼貌时,父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严肃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长辈,尊重父母,常怀感恩之心。


细 节2要让孩子懂得并学会拒绝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很多。”在拒绝别人时要讲究技巧,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语气要委婉,同时一定要记住,拒绝是对事不对人的。另外,在拒绝别人之前,可以先听一下别人所提出的要求,不要对方还没有说要让你帮什么忙或是做什么事,你就已经在找借口拒绝,这会让对方误以为你在敷衍他。拒绝别人时要面带笑容、语气缓和、讲明理由。在拒绝之后,可根据对方的情况再提出建议。
英国心理学家朱莉娅、贝里曼等人提出的“破唱片技术”,对不会说“不”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果你需要拒绝某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想对他说“不”,或者想尽快结束某个你认为没有任何意义的讨论,你可以“像播放破损的唱片时总在一个地方一遍遍地重复那样,你要做的事就是以坚定的态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的意见”。
杨阳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咨询室,他说在自己的心里藏着一个解不开的结,这个结常常让他觉得心情非常压抑,但是却又找不到原因,也不知道要怎么样去打开那个结。
“我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不知道怎样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说‘不’。当别的同学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拒绝过,即使那个时候我很忙,很不愿意去满足他对我提出的要求,可我却从来不敢拒绝他们。就因为这样,我常常会打乱自己所制定的学习计划。”杨阳说这些话的时候显得非常的无可奈何。他还说,虽然自己的内心非常苦闷,但是在表面上他还是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高兴。他常常责怪自己,为什么这个“不”字会那么难以说出口?
杨阳的这种情况属于NSN综合征。NSN,就是NEVER SAY N0(从不说“不”)的缩写。NSN综合征是指人们由于不会拒绝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情绪障碍。
患有NSN综合征的孩子,都是太过看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认为自我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拒绝了别人,可能会招致反感,从而影响到人际交往。所以,即使别人向他提出一些不合理或是超出他能力范围的要求,他也不会拒绝别人,因为他害怕引起别人的不满。如果是偶尔拒绝了别人,也总会感觉到很抱歉而后悔万分。有时候,即使是别人伤害到了自己,也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自己的心里会很难受,但是事实上,如果不拒绝他们却会更难受。由于他们的委曲求全,别人可能会提出更多或是更进一步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会非常不合情理,有时甚至是挑剔、敌视的,这样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说,有的孩子会将自己的这种焦虑情绪压抑到极限,一直到他们不能或是不想再压抑的时候,最终会以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只会对人际交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那些患有NSN综合征的孩子曲解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他们是把别人的“满意”建立在了自己的“痛苦”之上的。
NSN综合征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其中不排除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等,而自卑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出现NSN综合征的人,往往会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总是害怕惹别人生气,进而压抑自己情感的表达,总是把自己和别人放在不平等的位置。
要想让孩子学会拒绝,以下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一、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这个条件是教孩子学会拒绝的前提。家长要明白,不管孩子有多大,他都是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独立的人,绝对不能对孩子持独断专行的态度,而是要用商量的口吻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也要允许孩子把自己的意见、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允许孩子对父母的想法和做法持否定意见。如果孩子提得对,或在某些方面有一定道理,父母应该尽量接受。这样既可以开发孩子的智慧,又可以培养其独立能力,锻炼其意志。
二、让孩子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单独去做,父母没有必要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从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才会有能力对父母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接受与拒绝的判断。
三、把握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明辨是非。父母所要教孩子学会的拒绝是一种经大脑分析思考后的有意识行为,是对人、对事做出的理智判断,它与孩子感情用事、耍脾气,或无端拒绝父母合理的要求是两回事。
四、商量是一种交往技巧
拒绝别人有时候要和对方反复地“磨嘴皮子”,直到对方认可为止。比如强强不想把遥控飞机给嘉伟玩,于是就抱着飞机跑,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一个理由,对他晓之以理,让他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注意力一般会转移得很快,只要这个“岔”打过去,哪还记得以后怎样。以商量的口吻和小朋友对话,既可以巧妙地守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又可以避免一场暴风雨。


细 节3不要忽视孩子的嫉妒心理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犹如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个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
何谓嫉妒呢?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情绪的负性体验,是心胸狭窄的共同心理。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一些人之所以嫉妒别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求上进,又怕别人超过自己,似乎别人成功了就意味着自己失败,最好大家都成矮子才显出自己高大。于是,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我不学好,你也别学好,我当穷光蛋,你也得喝凉水”。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腐蚀剂,这些人的骨子里充满了“怠”与“忌”,无论对己、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
嫉妒心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会立即要求妈妈抱自己。
孩子有一些嫉妒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孩子的嫉妒心理一旦严重化,就会演变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孩子如果嫉妒心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学习进步,而且对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卢刚事件,现在的大多数父母或许已经淡忘,但这起事件的惨痛教训却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大学生卢刚在国内就读时,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他于1986年赴美留学,据说他的博士资格考试成绩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的纪录。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他的行为却让人备感震惊。
那是1991年11月1日下午,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物理大楼三层的一间教室内,几个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有关天体物理的讨论。15点30分左右,一直参加讨论的中国留学生卢刚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首先对准自己的导师葛尔兹开了一枪,葛尔兹教授应声倒下。接着卢刚又不慌不忙地对准旁边的史密斯教授开了一枪,史密斯教授也倒在血泊里。卢刚把枪对准了自己的同学山林华,只听到“呼”的一声枪响。当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被吓得目瞪口呆、惊惶失措的时候,卢刚匆匆离开了教室,跑到系办公室,一枪击毙了系主任。然后他又走进行政大楼,向副校长开了一枪。最后的一声枪响,他是对准自己开的。
卢刚的这次行动显然是精心策划的,然而他作案的动机竟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他认为葛尔兹教授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有意刁难他,致使他没有取得博士学位;另一个原因是,晚来一年的同学山林华不仅受到葛尔兹教授的青睐,而且还比他早拿到博士学位。最让他嫉妒并难以容忍的是,山林华还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竞争优秀论文荣誉奖的提名。
由此可见,嫉妒心理的确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病态心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对生活、人生、工作、事业等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个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所以说,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时,千万不可忽视,必须有意识地适时指导孩子并加以克服。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果父母设法使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
(2)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
(3)教育孩子具有博大的胸怀,胸怀宽大之人绝不会轻易地去嫉妒别人。
(4)要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使孩子在强手面前,在困难当中,在挫败之时,仍能以坚强的意志去顽强拼搏。


细 节4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宽恕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的精华,“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是其中之一。在人际关系方面,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以诚挚、宽容的胸襟,尽量原谅别人的过错,由此,你可能会得到终身的信任和感激;反之,将别人的过错记恨在心,只会陷入关系紧张、破裂的恶性循环,最后还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宽恕,告诉孩子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过于斤斤计较,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你的孩子凡事都要忍,都要吃亏,而是说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前提下,常以一颗宽容心去处理生活中的矛盾。这样,孩子才能与父母、同学以及老师等在相互体谅的过程中携手共进。
来看看一位小学生的经历:
欣欣在幼儿园人缘不好,也没有什么好朋友。
一次,妈妈问欣欣:  “你有没有讨厌的人啊?”
欣欣说:“有,还很多呢!”
妈妈便发给欣欣一个袋子,说: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把你讨厌的人的名字和不开心的事写在纸条上,放学后到河边找些石头,把纸条贴在石头上。非常讨厌他,就找块大点儿的石头,一般讨厌他,就找块小点儿的石头。每天把战利品用袋子装好带回家。”
欣欣感到很有趣,放学后他就到河边去找石头。
第三天,第四天……欣欣的袋子越装越大,几乎提不动了。
“妈妈,背着这些石头好累呀!”欣欣抱怨起来。
妈妈笑了笑:  “那就放下这些石头吧!”
欣欣有些惊讶。妈妈接着说:“学会宽恕别人的过错,不要把它记在心上,不然,受累的将是你自己。”
通过这个事例不难看出,对于孩子来说,只要能真诚地、带着谅解、宽恕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那么,就会赢得每一个人的心。而对于父母来说,如果你的孩子能学会宽容而又善于宽容,那他的生活将会更加愉快,他的学习将会更加顺利,他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加良好。
那么,父母该怎样教孩子学会宽恕呢?下面几点建议值得采纳:
一、告诉孩子,事实“未必如此”
别人的做法也许未必是错误的,或者,也许你还没有理解别人的真实用意。每个人对别人的判断都会受到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公正,武断地得出结论很容易引起误会甚至冲突。所以,在做出决定前,一定要弄清楚所有事实。
二、告诉孩子,“人难免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应当设法宽恕对方的过错,这样才能将谈话或工作推进下去,也可以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三、告诉孩子,“不要为此动怒”
如果你为此苦恼甚至动怒,那就问问自己,值得为了别人的过失而付出自己不快乐的代价吗?此外,还要通过培养自律、自控的能力,避免自己陷入失控的泥潭。


细 节5让孩子拥有朋友

成人需要朋友,需要从友谊中得到力量,孩子同样需要。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父母一般都比较重视,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朋友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样就可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和帮助。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发现,自己孩子交往的朋友不能令自己满意。这时,有些父母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选择朋友,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会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交朋友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父母。
其实,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父母要转变态度,放开孩子的双手,信任孩子,让孩子自由地交友,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来衡量他们。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接受父母的帮助和指导。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中讲到,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比拥有好的学习成绩重要。
孩子只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从中获得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一个没有朋友的孩子是孤独的,而在这种孤独中,孩子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的还可能陷入犯罪的深渊。来看一则实例:
有个学生名叫王晓龙,学习成绩非常好,曾拿了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因而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在他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他从小就只知道学习,不会交往,没有朋友。到大学三年级后,他发现没有朋友很难生活,但交朋友是需要学习的,他不会。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两个男生天天粘在一块儿,别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议论纷纷,那个男生就不和他来往了。他很生气,要报复那个男生,搞来一种剧毒的化学物品——铊,投放到那个男生的牛奶杯中……
王晓龙在学习上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优秀孩子,他为什么会犯下故意杀人罪呢?这里面除了他自己的因素外,他的父母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缺乏朋友的危险性,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心理上的障碍。
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很多父母都喜欢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群体而独立存在,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当然,让孩子拥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并不代表孩子无论交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这里面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而父母要做的就是适时适当地把握这个度。
再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10岁的男孩杰森和一个叫罗伯特的男孩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到对方家去玩。罗伯特的父母从不约束孩子的行为,这两个孩子于是常常恶作剧,往经过的汽车下扔鞭炮。有一次,杰森去罗伯特家玩时,发现罗伯特的爸爸有一个没上锁的抽屉,里面全是枪。杰森有些害怕,于是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其实也很喜欢罗伯特,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前途着想,她禁止孩子再去罗伯特家玩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对孩子交友的担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试想,杰森的母亲如果不阻止孩子的交往,后果将会怎样。孩子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观念不强,需要父母及时的指导。父母尊重孩子选择朋友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选择,把握好度,也就是只要孩子的朋友品质上没有问题就可以。
对待孩子交友问题,最好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父母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强求孩子选择朋友,也不能对孩子的交友放任不管。只要孩子的朋友品质上没有问题,父母就不应该干涉他们的交往。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呢?以下的几点建议,父母可以作为参考:
一、提早教给孩子正确选择伙伴的方法
应提早教给孩子怎样和伙伴相处,和他沟通,讨论他的需求和困惑,不要等看到危险信号出现了才仓促“应战”。父母要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孩子的交友行为是极其危险的,否则就不要干涉他。
二、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在孩子交不到朋友时,父母不要施加太大的压力,即使你感觉到孩子是多么孤独。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孩子学习各种可以和他人分享的技能,比如学会下棋、乐器演奏,对音乐或艺术兴趣的开发会让孩子有和他人一起分享的激情,或者鼓励他们参加足球队或上体操课,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整个团队的一部分,一旦他们有了能一起分享这些兴趣的伙伴,也就不会结交不恰当的伙伴了。
三、尊重孩子间的差异
孩子的社会需求是不同的,了解这点很重要。比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很多朋友,数量不等于质量,对有些孩子来说,一两个朋友就足够了。12岁的莎拉·凯勒是一个聪明、创造力强的女孩,喜欢跳芭蕾舞和弹钢琴。当她不是一个人玩的时候,她总是和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她9岁的妹妹雷切尔却恰恰相反。她们的母亲说:“我常开车送雷切尔去参加一个又一个社交活动。我曾劝说莎拉多出来活动活动,但我终于发现,莎拉的兴趣和雷切尔不一样。”
四、别用打骂逼孩子“绝交”
一旦遇到孩子结交了不适当的伙伴,家长首先要冷静分析,一定不要直接否定。在了解情况时要表现出兴趣,不要只是问一些诸如“他是谁,是做什么的,在哪里认识的”这样肤浅的问题,应鼓励孩子说出他和朋友之间交往的每一个细节,表示出你愿意和他共同分享的兴趣。尊重并认可孩子的想法,即使你反对他们的交往,也不要急于让孩子接纳你的观点。不妨花时间多和孩子接触,多倾听他的声音,坚持下去就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细 节6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宽容与谅解是人类最崇高的美德之一,它体现了一个人高尚的人格;宽容是吹拂在人们心头的春风,它可以融化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寒冰;宽容像一支饱蘸思想感情的笔,它可以把胸中积怨一笔勾销,在两颗心灵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金桥。
父母要想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首先就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谅解。
来看看一位小学生的经历:
作为班上的生活委员,换饭票这个任务就落在我肩上了。由于是第一次换饭票,对此还没有经验,我把饭票发错了,20元一份的饭票当成10元一份发给了同学。饭票发完了,可还有几个同学没领到饭票。当时把我急坏了,老师给的总数肯定不会错,一定是我多发了饭票。我着急跑到宿舍去问,有没有发错了,同学们听后都立刻数饭票,把多出的还给了我,有些不知道的同学过后都陆续送了回来。
我非常感动,发错了饭票,这本来是我的过错,可同学们并没有因此嫌麻烦,发现自己的饭票给多了,他们立刻还给了我。几个没领到饭票的同学,那天中午吃的是方便面,当我把饭票给他们,并向他们道歉时,他们还说我辛苦了。当时我听了真想哭,由于自己的失误,给同学添了这么多的麻烦。同学们真诚、谅解的精神感染了我,它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多为同学服务,以不辜负同学们对我的支持。
我们的集体是团结的、温暖的,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也不免发生误会,这就要求你遇事时要多从自己身上找不足,这样关系才有可能融洽。记得那天正值扫除,一个同学负责拖地,他懒懒散散,我很生气,心想:别的同学都很认真地干活,只有你那么心不在焉,太不认真了。我走上去,说了他几句:“别人都干得很好,你为什么不好好做呢?”他看了看我,没有说话,但显然生气了。做完扫除,我看着他正在收拾书包,心里很矛盾,很想上去对他说对不起。因为以前就听同学说过,他是独生子,在家很少做家务活,这次,也许他很认真地去做了,但因为做不惯,没有扫好。这么想着,我觉得自己刚才说的话重了一些。于是我鼓起勇气走了过去,不好意思地对他说:“对不起,刚才我的话说重了,你不要生我的气呀!”他听后笑了,一看到他笑,我放心了,说明他不生我的气了。他反问我:“你同每个同学闹别扭,都道歉吗?”我说:“不,但只要我做错了,我就会这样做的。”从那以后,我们之间好像从没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似的。
同学之间其实就应该这样,只要孩子能真诚面对每一个人,带着谅解、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那么,他就会赢得每一个人的心。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你的孩子能学会宽容而又善于宽容,那他的生活将会更加愉快,他的学习将会更加顺利,他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加良好。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呢?
首先,教育孩子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绕着他转,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以他为中心的。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只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不能享受更多的特权。孩子会自我尊重了,还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含义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别人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同他一样独一无二的。
其次,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中学会宽容。
德国人最能体会宽容的真正含义,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善良品质的培养。因此,同情弱者、善待生命是德国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他们的“宽容待人”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达尼的7岁小男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他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达尼宽容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时,家长们不妨学一学雪丽母亲的做法,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中学会宽容。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不要自作主张让孩子去宽容,而是当孩子有了宽容的行为时,要及时鼓励,给予强化。教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理解别人,不仅帮助孩子建立一套健康的与人交往的生命原则,同时,还赋予了孩子一种生命智慧,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
最后,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宽容友爱、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会逐步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持久的宽容忍让的善良品质。多蒙茜·洛·诺尔特如是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知道了这个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细 节7教孩子先懂得尊重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目中无人、高高在上者不但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反而会引起他人在你背后甚至当面的讥笑。父母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也应该将这个道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知道:获得别人尊重的惟一要诀,就是练好“谦”字功,先懂得尊重别人。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富兰克林在年轻时,是一个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咄咄逼人的人。造成他这种个性的最大原因,归咎于他的父亲过于纵容他,从来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加以训斥。倒是他父亲的一位挚友看不过去,有一天,把他唤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言语规劝他一番。这番规劝,竟使富兰克林从此一改往日的行为,踏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那位朋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的言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避于你,免得受了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只是有限得很,根本不管用。”
富兰克林听了这一番话大受震动,一下子明白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决心从此痛改前非。处事待人处处改用研究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和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一下变成到处受人欢迎、备受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益于这次的转变。
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没有接受这样一位长辈的劝勉,仍旧事事一意孤行,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结果一定不堪设想,至少美国将会少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会让与你接触的人头痛不已,很难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从此你所能交得的新朋友,将远没有你所失去的老朋友那样多,直到了众叛亲离的绝境而后悔。试想到了那时,你做人还有什么趣味?你行事还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你的名誉还能靠谁来传扬呢?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目中无人的坏习惯,父母要想帮助他改正也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让孩子记住:未来要去成就的丰功伟业还多呢,现在即使有了一点点小成就,比起未来的成就也只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人已对你大加赞美,也只是表明他们的眼界太低,而不能说是你的成就已达顶峰。当你对人说话时,应该打定主意:你是在向对方吸取学识、经验,而不是把你浅薄的学识全部搬出来炫耀。你发表意见,必须抱着求人将它改善的目的,而不是用来压倒人。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情愿被迫接受任何意见的。
人们都不喜欢那些常爱自吹自擂的人,你当然不愿人家也是这样看待你。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谈吐行动之间,处处给人留下一个自由回旋的余地,如果你的意见的确是对的,他们经过思索之后,自然会乐于接受。万一他们抱着一种成见,始终坚持不接受,那你也必须知道:过分强调、夸大的语气,并非是征服他们的武器,反而更易使他们走异端,与你深沟高垒地对峙起来了。


细 节8让孩子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细心的父母不难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物质方面什么都不缺,可是却越来越“独”,越来越小气,越来越自私,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别人的就是自己的,自己的还是自己的。在别人有好东西而自己没有的时候(比如玩具或者零食),就想着办法和别人一起“分享”,而当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时候,却不愿拿出来。
明明一向有“吃独食”的习惯,  “占有欲”特别地强,有了什么好东西,总是自己占着,让他分一点儿给爸爸妈妈都不肯。一次爸爸下班回来,吃了他喜爱吃的糕点,尽管爸爸表示明天立刻给他买,可他仍然哭闹打滚,不依不饶。他的玩具更是不让别人碰。记得邻居孩子方方来家里玩儿,看见明明正在玩小火车,便用手摸摸,说:“好神气的小火车呀!”明明小气地将小火车收藏起来,并说:“这是我爸爸买给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才四五岁的孩子,  “我”字在他脑海里竟如此膨胀,将来长大,这个以“我”为中心的小气的孩子岂不是要自尝苦果?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帮助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明明的父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地改变孩子的“小气”。结果证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下面就是明明父母的自述,或许会对一些“心有戚戚”的父母有所启发。
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家庭生活不能处处以孩子为中心。
首先,我们取消了孩子的独食,宁可经济上多支出一些,好东西也要大家分。有时我们有意识地少吃一些,也尽可能不让孩子察觉。
其次,再也不时时处处都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看成“小皇帝”了。过去,孩子有点芝麻大小的事,只要吆喝一声,我们便放下手中的一切,哪怕正在炒菜,也风风火火地赶到孩子身边。现在孩子有什么事,得过来给大人讲,不急的事要等大人的事告一段落再去解决,这样逐渐去掉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再次,要让孩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让其懂得是父母、他人、国家和社会为他带来了幸福。我们有意识地带孩子去看新生儿的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料婴儿的,以帮助孩子补上记忆中缺少的那部分。孩子看到新生儿的母亲托着孩子的屎观察孩子消化情况时被深深感动了:“妈妈真好!”风雪天当孩子裹在羽绒服里还在瑟缩时,我们提醒他看看顶着风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想想日夜守卫在祖国边境的边防军战士;烈日炎炎的盛夏,我们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太阳下站一站,体味一下酷热,再看看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筑工人,想想在田里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孩子才会有明显的长进,吃东西知道和父母分享了;外出知道关心他人了;小客人来了也懂得热情接待了。
明明父母的做法值得称道。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  “小气”虽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毛病,但父母如果不能及时地帮助孩子进行纠正,那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试想,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那又怎么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和别人进行合作呢?而在这个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世界里,全球都在朝“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互助与合作是无可避免的趋势,没有谁会和一个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不管别人的人去合作的,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几乎是做不出什么来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太微弱、太渺小,没有合作的竞争是苍白无力,注定以失败而告终的。
所以说,作为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只有这样,你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才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也才能很好地生存。


细 节9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如同一张白纸,长大后会变成怎样,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态度同样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教育。是让孩子自私自利,还是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全在于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某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两个青春活泼的男、女主持人和一群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做游戏、聊天。主持人首先问孩子们说:“爸爸妈妈都知道你们的生日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
主持人接着问:“爸爸妈妈给你们过生日吗?”
孩子们还是异口同声地问答:“过!”
主持人再问:“你们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送什么礼物给你们?”
所有的孩子都神采飞扬地夸耀着爸爸妈妈给自己送的生日礼物。这时候,主持人又问孩子们说:  “你们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这时候,这些刚才还神采飞扬的孩子们突然都鸦雀无声了。主持人问一个秀气的女孩说:  “你知道你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女孩涨红着脸,摇了摇头。
主持人接连问了几个孩子,他们都回答不上来。主持人接着问:“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你们给他们送过什么礼物?”
大多数孩子保持了沉默,只有少数孩子回答说曾给爸爸妈妈送过生日礼物。
最后,主持人说:  “孩子们,你们想过没有,爸爸妈妈为什么能记住你们的生日,而你们却记不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呢?爸爸妈妈为什么会给你们送生日礼物,而你们却不知道给他们送生日礼物?”
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主持人接着说:  “那是因为你们还不知道关心别人。孩子们,你们说这样做对吗?”
所有的孩子齐声回答说:“不对!”
接下来,主持人和孩子们做游戏。男主持人假装摔倒了,躺在地上大约有两分钟没有起来。但是,好像没有一个孩子注意他,也没有人问他怎么了,更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去扶他起来。最后,那位男主持人只好自己爬起来。他很伤感地说:  “说真的,我躺在地上的时候感到非常心痛。在录制节目之前,我和这些孩子都混得很熟了,但我没想到他们竟然对我如此冷漠!”
由此可见,父母在给孩子无私的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欢乐和幸福是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千千万万的长者用心血为他们创造的?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也应该为别人做点什么?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享受这一切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只会关心自己的孩子。
怎样才能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呢?
第一,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关心他人的榜样。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第二,营造互相关心的家庭氛围。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间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孩子时常处在恐惧、忧郁、仇视的环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要恩爱、相互体贴。
第三,学会与人分享。这里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让家长学会分享,而家长学会分享更易被忽视。舐犊之情使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都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一边担心着孩子会发展成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一边又在做着阻止孩子学会分享的蠢事。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家长分享,家长却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而是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家长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和孩子分享的对象。
第四,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家长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家长有许多不快乐和不稳定的情绪,但家长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一来错误地认为这有利于树立家长形象,二来美其名曰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生活重担,其实这是错误的。既然我们在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建立平等关系,就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如家长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一样,让孩子学着承担家长的一些喜怒哀乐。
总之,关爱他人,具有爱心是孩子与他人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父母们有必要在这一方面用心培养孩子。


细 节10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同烦恼做各种各样的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实正是如此,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与悲观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产生的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它们能够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只视为是暂时的。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诿过别人。
心理学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
那么,父母要怎样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一、要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往往都会表现出来——或写在脸上,或表现在语言行动上。所以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就算父母再忙,也要挤出一点儿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小艾回家时,发现他有一点儿闷闷不乐。于是妈妈问道:
“小艾,今天幼儿园做了什么好玩儿的游戏呀?”
“今天一点儿都不好玩儿。”小艾嘟着小嘴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弹钢琴,老师让他弹了好几首曲子,同学们都说好听,下课也都只围着他,还叫他弹琴给他们听。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小艾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好吗?以后,你多了一个会弹钢琴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啊,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小艾。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小艾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儿,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儿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儿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小艾同意了妈妈的看法。很快,小艾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所以说,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二、父母要做个乐观的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个乐观的人。每个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解决这些困难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并仍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那么孩子就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乐观地去面对。
平时,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观念,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乐观地对待,一切不愉快就都会很快过去,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三、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父母由于对孩子太过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由于孩子无事可做,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做事的乐趣了。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父母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选择想结交的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有时不妨“懒惰”一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四、允许孩子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将这种悲伤自在地表现出来。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和嘉嘉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卉卉,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卉卉与新同学的关系就一天比一天亲密起来,而与嘉嘉却一天天疏远了。当嘉嘉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非常伤心,他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嘉嘉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儿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
妈妈的呵斥让嘉嘉更加伤心。从此,他变得郁郁寡欢,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再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嘉嘉的变化时,嘉嘉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可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应呵斥,而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静。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并给予安慰,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五、引导孩子对自己的明天充满希望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小禾因为自己期末考试没考好,哭着睡着了。第二天,在他醒来睁开眼睛时,妈妈走过来将他房间的窗帘拉起来,让早晨的阳光透进房间,并微笑着说:“多么美好的一天!”小禾也感受到妈妈的好心情,脸上出现了笑容。于是,妈妈趁机对他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啊,只要你记得以后要更努力,相信下一次你会考得很好的!对不对?”小禾笑着坚定地点了点头。
所以,父母要能够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六、父母要注意多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
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要为孩子多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儿,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儿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另外在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时,父母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趁机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主动去做了某件事,但不一定会成功。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了就重新再来。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起来,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