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67784状态:连载

第六章

细 节51家长要懂得倾听的艺术

孩子说话时需要家长用心倾听,父母要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听众的角色。
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孩子说话的主要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二是希望通过说话来让别人为自己做些事情,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某种要求。所以家长要懂得倾听的艺术。
赵先生的儿子今年15岁,在学校里是个风云人物,除了经常		参加一些演讲和知识竞赛外,如果学校里组织歌咏比赛或者书法比赛,都要让他当主持人。
很多邻居看见赵先生把孩子培养得这样优秀,都纷纷来向他取经。赵先生说,其实自己和妻子都不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也没有在语言方面对儿子进行特殊训练,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夫妻俩都喜欢做孩子的听众。
赵先生说,在儿子一岁的时候,他便开始给儿子订阅各种适合婴儿阅读的画报和刊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又给孩子订阅适合儿童阅读的杂志。在孩子看这些书的过程中,赵先生渐渐发现,尽管孩子认识的字不多,但记忆力却很强,如果他和妻子给儿子讲故事,儿子听两遍后就能复述下来。
赵先生的儿子并不仅仅是把这个故事背下来,他还喜欢在幼儿园里把父母讲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也会把幼儿园里老师讲的故事记下来,回家后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而赵先生夫妇无论有多么忙,当儿子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听,并不时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这是怎么回事”、“兔子为什么这样说”等,让孩子在记住故事的同时也读懂了故事的含义。而孩子见父母对他讲的故事这么感兴趣,更乐于对父母讲述他在幼儿园里的所见所闻。
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赵先生又给他买了《世界五千年》和《上下五千年》这些历史丛书。那时,儿子认的字已经不少,基本上可以看懂这些书上的内容。于是,每个周末吃过晚饭以后,赵先生就和妻子坐在沙发上,听儿子给他们讲历史故事,儿子常常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就这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渐渐得到了提高。
恰到好处的倾听对孩子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不仅能让孩子受到鼓舞,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更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在倾听时要注意使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反映式的倾听。当你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能够将自己所听到的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时,你就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
第二种:接受性的倾听。接受孩子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时,要注意时间及内容,这样你才能掌握孩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
第三种:道出感觉。无论孩子是否希望与你分享他在阅读中的感受或是对你有所要求,你都可以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感觉,这样可以让你更准确地掌握孩子所说的重点。
很多时候,大部分父母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自制力和认同度来倾听孩子的观点,这是父母的接受能力与价值观造成的障碍。其实,你不用先为自己加上任何包袱,成功倾听的秘诀在于:你必须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放松身心。所以,家长注意自己倾听的态度和倾听的效果,只要尽量用耐心、关爱和信心去面对与孩子交流这件事,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细 节52对孩子的信任很重要

有人将“信任”视为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事实也确实如此,信任无论在朋友、同事之间,还是在家人之间都是极为可贵的,而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尤为重要。
家教成功的首要因素往往就是相互信任,教子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信任,主要表现为:子女会将父母看成学习上的启蒙老师、生活上的指挥者、情感上的知心朋友、道德上的行为标准。同样,感情都是相互的,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
妈妈总视儿子李希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都已经10岁的他还从来没有独自走进过离家很近的小超市内,妈妈生怕李希过马路被车碰倒,或者遇见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能独自处理,与人交往会吃亏等。所以,年幼的李希多次挣脱父母的手,想去独立完成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都被父母生拉硬拽回来,因为父母总是不信任李希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事情。
有一次,李希想去书店买一本词典,但是妈妈坚持由他陪同前往。这一次,李希严肃地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一次机会,相信我一定没问题。”当10岁的李希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时,妈妈终于决定给孩子一次机会,并相信李希能够完成,只嘱咐了出门应注意的几点事项。两个小时后,李希带上称心如意的词典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回来了,他的脸上浮现出从未有过的自豪神情。
从这以后,凡是李希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妈妈渐渐地都放手让他亲自去尝试,有时还交代李希去办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而李希完成得都还不错。李希渐渐地感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也变得更加懂事了,还经常和父母说一些知心话。
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已经和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思想了,他们也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但是,很多家长都会忽略这一点。有位家庭教育专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
无论多大的孩子,内心都与成人一样怀有强烈的需求感,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赏识和肯定,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哪怕是父母不经意间的表扬,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鼓励,也会使孩子充满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暗含期待效应”实验,实验的主要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主要是指导父母要从信任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鼓励和信任中不断取得进步。
事实上,从教育效果来看,信任确实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孩子,会在家长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言语中,脚踏实地地走向通往成功的殿堂,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呢?
首先,正视孩子的缺点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使用偏激的语言斥责他,要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出其犯错误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任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错误。
其次,刚柔相济的教子方式
采用刚柔相济的教育方式,将孩子当做朋友,既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视他们为平等的伙伴,又严格管教,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以便随时引导和指引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他们帮助。
最后,与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生活中,若是孩子有能力去做某事,家长一定要全力支持,即使可能出现失误或失败,也不要过多干预。当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时,父母应先安慰孩子,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鼓励他们继续前进,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
信任孩子不仅要体现在嘴上,更应表现在行动上,尤其对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父母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因为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
总之,父母应同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请记住: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


细 节53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

许多孩子并不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坚强,失败可能让孩子变得自卑,变得更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别人的一个表情都可以让他们联想到很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他们一旦在心里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
这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失败。父母要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做事就会有成功与失败,失败往往孕育着成功,因而不应该成为让孩子失去斗志的理由,而要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较快地摆脱困境,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
顺顺比较喜欢下围棋,爸爸也比较支持他向这方面发展,经常抽出时间陪他练习,所以顺顺在围棋班的成绩一直比较突出,老师便选他参加市区举办的儿童围棋大赛。
与顺顺对弈的是大他三岁的女孩。第一场比赛刚开始时,女孩下得就很顺利,很快就胜了顺顺。这时,女孩坐在原地没有动,等待老师的安排,而顺顺却向赛场的出口走去。爸爸问他:  “你去干什么?”顺顺低声说:“不下了,下不了了。”此时,爸爸将顺顺拉回来,告诉他:输了也不哭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而围棋比的不仅是技术,考验的更是一种心理素质。然后,爸爸将他领到一间空房子里,用了很长的时间才使顺顺的情绪平稳下来,第二场比赛才得以继续进行。
让孩子迎接成功,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欢快的样子;相反,若是让孩子面对失败,他们往往会很不高兴,甚至发脾气。此时,家长必须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
要去除孩子面对失败时的畏惧心理,首先要知道引发其畏惧的原因。孩子害怕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不自信;其次是以往犯错误的经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时即使父母不记得孩子以往犯错误的经历,孩子也很难原谅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想重新塑造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却又害怕自己的经历被别人提起,害怕自己的缺点再次暴露在别人面前,他们通常会选择远离人群孤立自己。而这样逃避的态度,只会让他们的自卑越来越严重。
孩子只有学会正视自己的失败,才会保持旺盛斗志,使自己变得更强大,而失败后的自我封闭只会限制孩子的潜能,阻碍自己的发展。
一个人面对失败时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成功者会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是成功和胜利的前奏曲,正视它并在跌倒之后爬起来,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进。所以,对于不会正视失败的孩子,父母应适时给予帮助。帮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孩子对友情的渴望很强烈,他们需要朋友对自己的认同,只是有时因为自己曾经的失败让他们不敢迈出第一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和朋友交流,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学习朋友的长处,用鼓励和支持让孩子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
(2)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父母要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所以,孩子不必因此就把自己的优点缩小,更不必把自己的缺点放大,孩子要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地评价自己、欣赏自己,正视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


细 节54管教孩子时要说明理由

在一般家庭中,家长时常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假如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或者为自己反驳、辩解几句,家长就会拿出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这便是典型的强词夺理,以看似权威的身份来压制孩子。
在“强词夺理”的管教方式下,孩子也许能够乖乖地按照家长的意思行事,但那只是他们无力反抗的表面现象,并未心悦诚服于家长,因为孩子在内心深处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孩子心中还会因此多一分对“霸道”的反感。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家长在与孩子的“较量”中,即使能以权威的身份压制孩子,使孩子臣服于你的管教之下,家长也是最大的输家,因为强词夺理向来都是不能服人的。
孩子天生具有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强制他做什么,孩子就越不愿意做,家长若是不讲道理,孩子就越不信服于你。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无论家长说的有没有道理,孩子都想和家长对着干。
孩子再小也不会耍无赖,更不会无理取闹。家长如果与孩子讲道理,孩子是不会不听的,你若能说服他,孩子往往会心悦诚服地听从家长的安排。比如,孩子提出某种无理的要求,家长大可不必黑着脸说:“不行,这完全不可能。”只要说一句:“你还小,有些事情不明白,等你长大一点儿,妈妈就会告诉你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能够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也能理解家长的用意。如果孩子依然对某个要求念念不忘,家长可以提出新的建议,以此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聪明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留下一个使人心服口服的印象,而不讲方式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留下一个蛮横无理的印象。
父母“强词夺理”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自己从不主动思考其中的对与错。所以,家长往往会在无形之中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这种教子手段即使培养出“听话的孩子”,也是一个毫无主见、没有任何辨别能力、只对父母唯唯诺诺的人。
面对父母的强权管制,孩子有时候会忍不住加以反驳,其实这是孩子思想成熟的表现,明智的家长会给孩子这个说话的机会,认真地听孩子的建议,然后耐心细致地讲出自己的道理。孩子能够从父母的理由中领悟到对与错,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以比较,这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互动。


细 节55给孩子留出隐私空间

生活中,很多家长提及孩子的隐私都会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小小的孩子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更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如果孩子存有隐私,不是做错事情,就是有早恋倾向。所以,家长为了透析孩子的想法,就会偷看孩子的私人信件或日记,并认为这种行为是天经地义的。
不得不承认,家长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现在很多孩子都过早地成熟,面对众多的诱惑,家长不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又怎么能够放心呢?所以窃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不当行为,就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一切为了孩子好,尽到做家长的监护权。
但是,以孩子的眼光看家长的行为,就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缺乏信心,关心不够,所以,不满情绪就会油然而生。如此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新的沟通障碍,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性格扭曲,严重的会因此患上抑郁症。
因此,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应随意踏入他们的“私秘城堡”,家长若是一味地采用“野蛮”的做法,就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感和抗议。虽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孩子,担心孩子发生危险,殊不知,这种方式的“关心”无异于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件附庸品,而不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
在对待孩子隐私的问题上,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心中有数,静观其变
家长对孩子的秘密,要持一种从容、静观其变的分析态度,要知道,父母越是想知道孩子的所有问题,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不知道!
2.在沟通的基础上正确引导
家长应给孩子一片自主选择的空间,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凌驾于孩子的行为之上,更不要横加干涉。家长要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正确地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能力,对其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3.培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家长总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许下承诺,而孩子眼中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所以当家长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一定要及时地跟孩子解释清楚,取得孩子的谅解,切不可忽视孩子的感受。
4.行必正,言必果
孩子即使愿意对你讲出自己心中的秘密,但只是局限于对你说,不希望除你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所以你要懂得为孩子保密。
孩子的秘密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正是因为孩子珍视秘密中的成功、喜悦、失败、痛苦等,才会对人生有所追求;同时在思考疑惑和问题时,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承受困境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秘密,孩子就会产生反感,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长之间会出现隔阂,难以沟通,此时,父母就更无法了解孩子了。
有的家长习惯于对孩子的一切过度关注,当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或隐瞒时,就会千方百计地查看孩子的行踪,尽管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是不可取的。
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己不愿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尊重他们的隐私才是家长应该做的。


细 节56孩子太听话了未必是好事

听话,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些所谓文明的家庭,连孩子说话也教成了现成的“套路”。例如,孩子离开家上幼儿园,要和父母说“再见”,回来时要问父母“晚上好,”或者说“我回来了”,家里来了客人要叫“叔叔”、“阿姨”。父母说什么要答应什么,以至于孩子什么事情也不想弄清楚,见了陌生的事物就往后躲。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是教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如果是因为孩子小,经验不足,有时他的认识和行为不正确,而父母给予指导,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正确的。但不要认为听话的孩子就乖,因为真正的乖孩子大都不是在“听话”中学乖的,“听话”给孩子的成功多放了一道篱笆。因为孩子小,他对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很陌生,因此,时刻都想去探索,这种探索有时候便给父母惹了麻烦。例如,把刚买来的玩具拆了,把爸爸的录音机弄坏了,有时候会用沙发垫子在卧室里垛高楼,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甚至把彩色油漆往脸上抹……这些行为便会使父母不能容忍,只能迫使孩子就范:听话!
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父母给他安上电脑,随着父母的设计程序去活动。他本身就有用不着父母设计的思维,他的语言和行为是由自己的大脑独立自主支配的。如果父母进行了干预,就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父母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就不要时时都迫使孩子“听话”。因为孩子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他就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判断力。
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学校是个特别听话、特别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他们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如果父母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孩子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甚至会因长期压抑而引起性格扭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公认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杀或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往往是由“问题孩子”演化为“问题大人”的,这更说明这一问题犹如潜伏着的癌症一样可怕,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陶行知说过:“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然后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还要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在让孩子听话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度。
1.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
创造人格中的“敢”字很重要,孩子只有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力,父母如果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孩子有了不同意见就敢于表达、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2.让不听话的孩子听话
当孩子不顺从时,一些父母一气之下顺口说出:“你这孩子太不听话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会越发不听话,对别人的要求往往不在意或忘记。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对自己想做的事才有兴趣,父母叮嘱多了,反而易造成孩子听觉的“疲劳”。所以,父母不妨同孩子订个协议,完成了任务有奖,完不成任务要罚。当然奖励要有心理艺术和激励作用,从开始一有认真完成的事就奖励,逐渐过渡到孩子为了外界奖励而听话做事,逐步发展到自觉做好事。
3.听话与不听话相结合
所谓“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不与长辈辩论,按照大人教导的旧经验办事,无疑相对于那些捣蛋的孩子而言,这种类型的孩子较适合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学习生活。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碰壁的机会少,遇到的挫折也不多。但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只不过一般而言,孩子的“听话”大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将其好动的天性和反应灵敏的特点用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实践中渐渐培养出极强的创造性。


细 节57难得“糊涂”,要让孩子明白你是为他好

父母在工作中,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知道“难得糊涂”这个词。但是,每当面对孩子的时候,家长都不再糊涂了。孩子遇到什么不会做的事情,或是弄不明白的问题,家长第一反应不是引导孩子将这个事情弄清楚,而是自己动手,帮助孩子把什么事情都做好。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培养了孩子懒惰、依赖性强的坏毛病,而且家长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孩子改掉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想要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地装一装糊涂。
4岁的刘刚看见别的小朋友都在楼下玩,他也想去,于是就带着哭腔和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出去和小朋友们玩。”
对于刘刚带着哭腔说话,刘刚的爸爸已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过,一定要改掉孩子这个毛病。在平日里,刘刚不这样说话,但是一有要求的时候,或是在幼儿园里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或是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刘刚就会带着哭腔说话。
刘刚带着哭腔告诉妈妈自己希望到楼下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妈妈却站在那里收拾屋子,无动于衷。刘刚看见妈妈不理自己,于是走近妈妈说:“妈妈,我想要下楼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看着他,然后问:“你说什么,妈妈没有听清楚啊。”
刘刚的哭腔更浓了,他重申了自己的意思。但是妈妈还是摇着头说:“我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可以好好和我说嘛,清楚地说,不要带着哭腔说。”
刘晴看了妈妈一会儿,然后说道:“妈妈,我想出去和小朋友玩。”
妈妈看着他微笑着说:“可以说得再清楚一点儿吗?”
这回刘刚一点儿哭腔也没有了,很清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妈妈说:“你以后无论和妈妈说什么事情,都能用这么清楚的声音说吗?在幼儿园里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也要用这么清楚的声音说。还有你一定要记住,用清楚的声音表达,别人才能知道你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满足你的要求,知道吗?”
刘刚对妈妈的话虽然似懂非懂,但是大概已经明白了妈妈的意思。虽然刘刚还不能完全改变自己的习惯,但是妈妈一直督促他,渐渐地他改掉了哭腔,开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孩子用不当方式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父母其实非常清楚孩子要做什么,想要什么。明明知道,却要装糊涂,适当地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去说、去表达、去完成事情,这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而有些父母没有掌握这些方法,就很可能造成孩子与大人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5岁的王涛不喜欢说话,无论有什么要求或愿望,都喜欢用表情、动作或哭声来表达。如果他想要吃饼干,就会指着装饼干的盒子;如果他想要玩积木,就会指着玩积木的盒子。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被别人误解,此时,王涛就用哭的方式表示别人理解错了自己的意思。
对父母来说,他们已经了解了自己儿子的意思,现在面临的麻烦就是王涛在幼儿园的遭遇。在幼儿园里,王涛也没有改变这个习惯,而是一味地用手指、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他不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而只想自己一个人玩积木的时候,老师如果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就会大哭大闹。老师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问王涛:“你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你想要做什么啊?”
王涛只是哭,并不说话。他为什么不指积木呢?因为积木不在他的眼前,积木在玩具室里,并不在游戏室里,所以王涛毫无办法。老师将王涛的表现说给他的父母听,这个时候,王涛的父母才发现,他们的儿子已经习惯让别人“揣测”他的意思了。
老师告诉王涛的父母,像王涛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父母假装糊涂,即使知道他的意思,也要假装不明白,让他自己去说,自己去表达。如果一直纵容他这个习惯的话,他和别人的沟通就会存在障碍,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在还没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学习之前,最早接触的人就是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注意,就很可能会使孩子养成诸多的坏习惯。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也需要一定的引导,比如孩子会向父母提问,如果父母根本不考虑,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以后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想着自己去找答案。
在孩子求知欲望强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正是父母装糊涂的好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完全可以说:“我们也不知道,不如你自己想一想吧。”或者也可以说:“这个问题有点难,你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书,然后一起寻找答案,好吗?”装糊涂的父母一定要知道的是,耐心和微笑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父母皱着眉头,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很可能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使孩子失去求知的兴趣。
美国人帕金斯的儿子问父亲说:“爸爸,我们总是喜欢把苹果竖着切开。如果横着切开的话,会怎么样呢?”
帕金斯笑着对儿子说:“这个爸爸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自己切一切看看?”
儿子拿起刀将苹果横着切开,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而且他们还有了一个美丽的发现,那就是横着切开的苹果中间呈现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这个发现让孩子非常惊讶,也非常兴奋。
其实,生活中很多知识都是这样探索出来的。而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不要阻止孩子的探索欲望,或者是因为危险就不让孩子去探索,而是自己先尝试,然后把结果告诉孩子。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懂得适当装糊涂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只能给予适当的引导,绝不能代替包办。孩子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有成功的愉悦感,而这种感觉也会促使孩子不断地要求进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当然,家长装糊涂也是要有界限的,并不是说要事事装糊涂,有些事情要装糊涂,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是有些事情就不能装糊涂,因为父母的监护责任是不能推卸的。


细 节58对孩子不要干涉太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忘记一句话:“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因为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选择,替孩子做决定。父母常常会以为,自己给孩子做出的选择是不会错的,是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的。
然而,父母不知道的是,你们的选择做得越多,对孩子的危害就会越大。在孩子没有自主意识之前,父母什么都替孩子选择好,孩子只要去做就可以了。然而,在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因为对父母的选择已经厌烦了,如果父母再替孩子做出选择,孩子就会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厌烦情绪,这也就是父母常常说的叛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父母什么都给孩子选择好了,孩子只要做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和熏陶下,孩子渐渐地变得没有主动性,没有自主意识。如果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容易产生依赖性以及消极心理,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心理会越来越强烈。
如果想要孩子有独立自主性,就要在孩子成长的时候不做过多的干涉,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当然,这样的放手和不干涉并不是绝对的,家长始终要在孩子的左右做指导。在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必须告诉孩子底线在哪里,怎么做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坏事。
有研究表明,一个懂得自己做主的孩子,比不会做选择的孩子更加独立和坚强。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懂得适当放手。
曾先生的儿子曾乐在上小学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对曾乐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平日里他们舍不得曾乐吃一丁点儿苦,无论是穿衣还是吃饭都不让曾乐自己动手。奶奶的口头禅就是:“曾乐,这个不能做。”、“曾乐,那个不能吃。”
6岁的时候,因为要上学,曾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在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一个星期以后,曾先生夫妇就发现儿子身上的毛病一大堆。早上起床的时候,一定要等妈妈去给他穿衣服,否则就不起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妈妈喂,否则就不吃;曾乐还不愿意和外面的小朋友接触,看着小朋友在滑梯上面玩,就撅着嘴说:“妈妈,你看他们多脏啊。”
除此之外,曾乐还喜欢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自己弄。“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在一边正忙着,于是对曾乐说:“你自己去打开电视机,然后就可以看了。”
曾乐怯怯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被电着的。奶奶从来不让我自己开电视机,说那上面有电。”
妈妈微笑着对曾乐说:“没关系,咱们家里的电视机很安全,你不随便碰插销就可以了。”
过了5分钟,妈妈看见儿子还坐在电视机前面发呆。“你帮我开吧,妈妈。”曾乐恳求道。妈妈叹息着,帮助儿子把电视机打开了。
曾先生回家的时候,妻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曾先生觉得,曾乐的这些习惯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养成的。于是他对妻子说:“以后,凡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自己做。”
早晨上学的时候,妈妈也不再帮曾乐穿衣服了,而是站在一边指导。开始的时候曾乐没少哭过,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穿,还由于穿衣服慢而经常迟到,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但是,渐渐地,他能够熟练地穿衣服了。吃饭也是这样,而且能够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书包。
上学一年以后,曾乐已经完全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不再什么事情都问爸爸妈妈,能自己做的也绝不用父母帮忙。曾乐不但可以独立自主,而且变得懂事乖巧了。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懂得放开双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是有潜力的人。这样做的父母常常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可以做到很多家长看起来不可能做的事情的。
培养孩子,父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如果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做决定,什么都替孩子选择,或者干脆束缚孩子的发言权,捆住孩子的手脚和思想,这样的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父母培养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敢说、敢想、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父母要让孩子有独立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有独立的个性,就应该做到:
首先,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了自己独立意识的孩子,父母就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在家里的地位,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应该听取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有异议,也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在孩子正在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随意反驳或者评价孩子的观点。
其次,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无论居住条件如何,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个装玩具或者其他用品的地方,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做决定,玩具应该怎么摆放,要怎样整理,怎样打扫。这些事情都要让孩子自觉地认识到,才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
再次,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困难。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父母也要想办法为其设立一些困难,诸如参加艰苦的求生夏令营等。在面对困难,不得不解决它们,而家长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而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会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遇到困难能沉着冷静地面对。
孩子必须有伙伴,伙伴之间吵架或打架也属于平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和伙伴之间有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家长要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可以给孩子做适当的分析,但是绝对不能代替他们去道歉。
最后,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
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学会走路的时候,要扶着他们走一段时间。但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也就相当于有了选择的权利。他们的兴趣是什么,朝什么方向走,只有孩子自己最了解。所以,有时家长只能提些参考意见,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给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细 节59尊重孩子的理想选择

所谓赏识孩子,就是说家长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理想和选择,尤其是在业余爱好的培养上,应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进而理解孩子的理想,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理想有所偏差,也应该与孩子平静地沟通,通过和平商讨的方式寻找实现理想的方法,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到孩子手中。
家长不应该限制孩子的理想,而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的理想。
父亲和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同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荧屏上正好播放某位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述证词。渐渐地,儿子被律师那威严的气派、博学以及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折服,听完律师的论述,儿子也与电视上在场的观众一同点头称是。
儿子的一切表现都被父亲看在眼里,不一会儿,父亲听见儿子对他说:“我以后也要当律师。”父亲立即说:“你的理想很好,我支持。律师不仅要主持正义,在法庭上还要能滔滔不绝地为人辩护,所以你必须学很多知识,要将法律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还要学会处理社会上诸多复杂的关系。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听完父亲的话,孩子对律师这个职业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从此,他加倍认真地学习,对于律师应该学习的课程及行为习惯也都非常重视。
孩子在初次接触新鲜事物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萌发理想,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理想是合理的,就应给予赏识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应付了事地说声“好”,或是立即提出要求,更不应为孩子制定出非常严格的终极标准,这些都会使孩子知难而退,或者轻易放弃。
赏识并尊重孩子的理想时,家长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孩子理想建立的初期不要给孩子设置过多的压力和警示,否则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放弃他的理想,正确的做法应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如果孩子对家长的安排表示反感时,家长不应表现出恼怒的态度,而应该充分地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与孩子沟通,询问孩子的喜好。


细 节60与孩子平等相处

家长总希望孩子光宗耀祖,为自己争气,所以就想让孩子走自己为其设计好的路,或者实现自己尚未实现的梦想。一旦孩子偏离家长为其铺设好的轨迹或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就会亮出“不打不成才”的招牌。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随着时间的久远,其效用也在慢慢地丧失。
对于调皮的孩子,有些家长在教育他们时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责骂或动手打他们,可是挨打的孩子并没有因为遭到父母的打骂就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有些性情比较犟的孩子甚至会变本加厉地与父母对着干。
让孩子由着性子发展固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孩子此时正处于树立人生目标和积累知识的黄金阶段,父母本应该加强监管,从而引导孩子走正确的道路,但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因为方法不当使孩子走入歧途。
所以,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教育态度对待孩子,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多和他们进行沟通以解决他们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不要因为孩子调皮或任性就动手打他们,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犟。因而,即便是惩罚孩子,也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此外,惩罚孩子也要掌握一定的尺度,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听孩子解释他的理由。如果孩子犯下错误,家长要给他们解释的机会,以便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帮孩子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从而使孩子更信任父母,虚心向父母承认自己的错误。
(2)父母要对孩子实行宽容政策。孩子的个性虽强,但毕竟年龄还小,是非观不是很明确,难免会做错事情,如果父母教育得当,孩子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父母切忌夸大孩子的错误,而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3)简单地和孩子讲道理。不管对孩子惩罚与否,都要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以后应该怎样做,但父母要避免反复地唠叨,否则只会让孩子产生不耐烦的心理。
(4)允许孩子弥补自己的错误。当孩子犯错误后,他们是想尽力去弥补的,所以父母不必过分惩罚他们,也不必过于看重他们的错误,可以通过让孩子为家庭或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将功补过,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棍棒式教育”不符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家长不妨做孩子的朋友,和他们平等相待,激发孩子的能力,培养其主观能动性,而这也正是他们的成才之道。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