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67784状态:连载

第九章

细 节81及时疏导孩子的坏情绪

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只是有些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比较温和,而有的比较强烈。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将那些不好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宣泄方式,不过要记住,不让孩子成为“野蛮孩子”的前提是,自己千万不要先成为“野蛮父母”才行。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支配自我行动的需求也会随之不断增加。一开始,因为能力上的限制,孩子的负面情绪会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很快消失了;再大一些的时候,情况就会有所改变,随着思维的不断成熟,孩子可能会因为不顺心而发脾气,或者会用摔、敲东西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怒。随着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会有自己的意见,也就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但由于能力不够,表达的能力也就有限,这个时候,孩子不知如何去处理情绪,所以会通过一些行为来表达他的不满,而且他的反应和表达方式都是比较直接的。
心理专家指出,在成长时期,多数时候人们会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想发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表达情绪的能力有限,往往会形成动作比嘴快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孩子用比较“野蛮”的行为来表达情绪的原因。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用一些行为表现出来,是想告诉大人他有事情要说,父母要及时地给予关怀,千万不能对孩子指责和打骂,否则会适得其反。
心理专家以学前儿童为例,告诉家长可以用下面的技巧来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1.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规范,并且要心平气和地制止他
3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所以,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就要制止并且建立一些规范,避免孩子养成坏习惯。比如当孩子想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来制止,然后对他说不准。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如果父母每次都能够用肢体或语言果断地表示“不准”,孩子就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并且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专家们提醒,父母在做这些示范的时候要心平气和。
2.父母要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情绪,家长没必要强迫孩子压抑自己。在要求他“不可以耍脾气”前,父母要先为孩子的情绪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比如给他一个拥抱来平抚心情,然后试着理解他的感受,如“我知道你是想继续玩”或者“你害怕别人来抢玩具,所以才会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阻止他说“不准哭”、“不准生气”。专家指出,当孩子有坏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先带孩子离开让他产生负面情绪的环境,然后及时安抚他,而不要急着去处理事情。当孩子有被了解的感觉,他的情绪就很容易稳定下来。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很情绪化,亲子之间就难以沟通。
3.父母要教孩子用语言表达愤怒
经研究证明,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挫折感会少一些,因为他们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当他们能说出让自己生气和难过的原因时,语言本身就有助于他们情绪的宣泄,也能使他们得到父母的了解和安慰。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把让自己生气的事情说出来,切忌粗暴地影响孩子的情绪。
4.父母要允许孩子表速情绪
如果孩子感到难过和委屈,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哭出来,孩子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要允许孩子生气,但是,父母在孩子表达坏情绪的同时要告诉孩子,尽量用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总之,父母要对孩子尽量包容,当孩子发脾气时,要给予及时的疏导,教会孩子怎样去发泄情绪。这样,亲子关系才能更好,而且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细 节82教会孩子拥有感恩之心

现在有的孩子基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常常稍有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里,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他们坐享其成是应该的。他们可能还会想:不然父母赚钱干嘛?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渐得到满足的同时,有些人的精神世界似乎在逐步地退化。最明显的就是,在一些人的心中不再拥有感谢、关怀和呵护了,更别说感恩了。
感恩能够促使人们扩充心灵空间的内存,让人们逐渐变得更加仁爱和宽容,并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当一个人懂得感恩的时候,会把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当中。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可以这样说,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懂得,感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么,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父母要知道,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首先要懂得感恩,要保持超越的心、幸福的心、从容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而且,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谢谢你”。
有人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人性的需求,不但简单而且有效。父母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并能够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孩子。心存感恩与向人道谢是两个让人更好地通往成功的习惯,所以,学会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步,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多留意大自然
父母要鼓励孩子对周遭的事物引发的灵感而心存感激。比如惊叹于风的威力和大海的浩瀚;赞赏雪花的无瑕、夜晚星空的璀璨,或者山脉的粗犷之美。
一天清晨,一位先生在洛杉矶郊外一所旅馆的餐厅里准备就餐。在等待的时候,他发现有3个黑人孩子在附近的餐桌上埋头写着些什么,样子很认真。他很好奇,走过去且得到允许加入他们当中。在看到孩子们写的东西时,他才明白3个孩子在给母亲写感谢信。孩子们说,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这位先生仔细看了一下孩子们写的内容,有“园子里的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等。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并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生活中让他们感到幸福的一点一滴。或许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恩德,只知道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该心存感激,他们对许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那位先生感慨道:“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用心地体会,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无论是天崩地裂,还是斜风细雨,一花一草、一颦一笑,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
故事中的几个孩子能把生活中的点滴都记录下来,说明他们的父母平时就是那种对生活懂得感恩的人。
再次,要教会孩子变态度为行动
一所中学给学生们布置了感恩作业,并要求每天都要完成。学校的老师说,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其实,近年来,许多学校都有过类似的做法,比如让孩子帮父母洗脚等,这些都是将态度化作实际行动,教孩子从爱父母做起。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模仿这个方法,教孩子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学会感恩。
最后,要让孩子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
父母可以让孩子去关注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或者丧失劳动力的家庭,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人。孩子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还可以让家里的老人给孩子多讲一些过去的事情,忆苦思甜,这对现在的孩子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感恩本身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仅限于一种表面化的感谢或者报恩,它更应该是一种很深层次的理解和反省,然后是一种拥戴。心怀感恩的人,也是活得幸福的人。不论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心怀感恩,这也是父母要教会孩子的必修课。


细 节83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这是父母都明白的道理,也是父母梦寐以求的。然而,如何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是让父母十分头疼的问题。下面提出一些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1.创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
家里要有足够多的书,可以让孩子有所选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时间长了,看的遍数多了,自然就会更喜欢读书。如果孩子只有数目很少的几本,而且是家长代为选择的书,孩子本身就没有兴趣,再加上认识的字不多,可能会不理解故事的大意,这样,他也就没有兴趣了。所以,家里一定要准备足够多的书。另外在选书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实地翻看书的内容,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书,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有了足够的书以后,父母最好还要把书放在孩子随手可得的地方,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放。这样就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让孩子方便阅读,就算他只是随意地翻一翻,也会慢慢对书籍产生兴趣。
2.为孩子选择好书,杜绝盗版书
帮助孩子选好书,专家建议要从绘画本开始。绘画本也叫图画书,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让孩子爱上书、喜欢上阅读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也是很多其他类书籍无法比拟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儿童经典绘本早已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中国现在从国外引进的绘本非常多,而且很多都是国外的获奖、畅销作品,国内的好绘本也有不少。需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图便宜而购买盗版书。
挑选好书以后,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在以上两点准备好的前提下,父母就可以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要反复地念孩子喜欢的书。重复式聆听,是孩子成为一位阅读者的必要过程。重复多次以后,孩子对文字和语音的印象加深了,对故事的内容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有时候孩子不等父母讲,就能说出故事的内容了。所以,重复为孩子念一本他喜欢的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听懂的层次提升到欣赏故事的层次,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预知、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2)为孩子读书的时候要富有感情。阅读是孩子人生起点上一种充满刺激与想象的游戏,如果父母和孩子一开始读书的过程就非常生动活泼且富有趣味性,孩子头脑中就会形成书本就是乐趣的信念。而父母为孩子念书的关键,就是始终要保持一种热忱和愉快的心情。
小林与妻子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孩子喜欢听故事,对那些画着插图的书更是爱不释手,常常缠着爸爸妈妈给他讲。而小林和妻子总是不厌其烦地讲,并且常会用“分角色”式的朗读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讲故事的时候,他们会分开由一个人读几个角色的对话,由另一个人读其余角色的对话,而且还会在读故事中途给孩子提一些小问题,让孩子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讲故事。对于一些常听的故事,他能够很清楚地重复给大家听,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也会很得意地“卖弄”一番,把自己会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时间长了,孩子的阅读习惯更持久了。
(3)要注重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把那些随处可见的文字和印刷品念给孩子听。比如坐公车的时候,给孩子念公车的号码和地名;上街的时候,可以念路边的广告和标志;在和孩子购物的时候,把他感兴趣的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念给他听等,这样也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要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要慢慢地纠正他们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习惯,要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常问“你知道为什么吗?”和“他们为什么不那样做?”等,在讲到必要的情节时,问一下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或者让他自己说出认为怎么做更好。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一方面也教会了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其实,培养孩子阅读好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把孩子的名字编进故事里,告诉孩子故事的主人和孩子的名字一样,让他看看故事里的人们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发他的兴趣。父母在讲故事的时候,做一些有趣的动作,当孩子对故事熟悉以后,可以邀请他一同来参与。此外,还可以指导孩子注意书上的插图,把书中的故事分角色进行表演等。只要能引发孩子对书的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不用愁的。


细 节84允许孩子犯错误

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犯错也未必就是挫折。父母要学会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孩子去接受锻炼,去感受错误带来的失败,否则孩子就一直无法真正长大。
有一次,4岁的晶晶尝试着自己整理房间,虽然他用了不少时间,最后还是弄得一团糟,结果招来妈妈的一顿埋怨,父亲因此还差点儿打了她。从此,晶晶对整理房间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和恐惧情绪,这类活儿一直由妈妈代劳。
一直到后来,晶晶到外地上高中,但他仍然不整理自己的房间,每次都是妈妈到宿舍为他整理乱七八糟的房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或者把事情搞砸,父母千万不要批评和嘲讽,因为那样会让孩子产生胆怯心理,再也不敢去做承担责任的事情了。父母要允许孩子失败和犯错,不做扼杀孩子责任感的杀手。如果父母常常因为犯错而责怪孩子,就会使孩子总是因为害怕犯错误和犯错误后会受到责罚,而不敢去面对和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不敢去做应该独立完成的事,等待着别人推一步走一步,从而丧失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体会成功的快乐。父母要知道,不犯错误的孩子就不能深刻体会责任的重大意义。要想孩子成长,就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责任就意味着孩子要面临错误。
在一次国际性家庭教育研究会议上,130多名国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和工作人员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民主+权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事实上,人生也正是一个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宽容的空间,让他跌倒之后学会自己爬起来;让他敢于面对挑战,并敢于承担错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学习技能的过程。假如不给他这类机会,轻易地帮助他顺利完成一些事情,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养成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很多科学家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是经过了无数的失败才能成功的,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才有了最后的成功。同样,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犯很多错误。可以说,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应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那类错误,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孩子犯错误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对,坦白承认,重新回到正确的路上。当然,对于孩子的某些错误,父母则必须立即纠正,如乱丢垃圾、欺侮弱小等,以免酿成难以收拾的结局。


细 节85学会和孩子一起分享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说:“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可见,懂得分享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懂得分享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能感受到真爱和友情。
分享是有回报的,学会分享,除了能拥有朋友,拥有关怀,还能拥有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会:当自己有喜怒哀乐时,总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年人有和他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样,孩子也需要别人与他分享。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有助于协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心爱护他们,从而更加信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能使孩子感受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亲近、服从,也愿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这样既增进了父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又能使父母的教育成果更上一层楼。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也有利于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当孩子孤独、痛苦时,如果父母能及时地发现,并与孩子分担他的烦恼,对他加以引导和帮助,可以使孩子很快地从痛苦中走出来,快乐健康地生活。
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必然会受到伤害,对父母的信赖也会减弱。这样下去,家庭教育的效果就相应地减弱了。
在分享交流的平台上,父母常常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倾听者,倾听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二是指导者,随时调整、引导、提醒孩子,对孩子施以正面影响;三是帮助者,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幸福。幼儿教育家方英说起了她女儿同家人分享的故事,给家长带来了很多启示。
外婆每次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后,总是要先用小盘盛出来一些。明明好奇地问:“外婆,为什么要单独盛出来一盘呢?”“留给你妈妈呀,她还没下班呢。”外婆说着,把饭锅盖严,“明明,你盛过饭之后记得把盖子盖紧,不然等你妈妈回来,饭菜就凉了。”明明仔细一看,发现外婆留出来的饭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明明神秘兮兮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在外婆家,谁晚回家吃饭谁合适!”
分享了这个小秘密,对幼小的明明来说是一种“新发现”,慢慢地,习惯成了自然。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让妈妈至今难忘。“六一”联欢会上,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两块巧克力作为节日礼物。
拿到巧克力,儿子飞快地跑到妈妈身边说:  “妈妈,这是我的礼物,分你一半。”说完,他把一块巧克力放在妈妈手中。“谢谢宝贝。”妈妈当着儿子的面,立刻吃了巧克力,“好吃,真好吃。”儿子开心地回到座位上。
妈妈身边的一位母亲羡慕地说:“你真幸福啊,你看见前面那个胖小子了吧?那就是我儿子,看他一个人吃得多香,居然理都不理我。”听了这话,妈妈由衷地感觉儿子懂事了,懂得了分享。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个周末的下午,妈妈正在忙工作,儿子从外婆家打来电话:“妈妈,你今天下班来外婆家吧,有惊喜!”她欣然应允。一个小时过去了,儿子又打电话来催:“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好的,我马上回去,有什么惊喜呀?能不能先透露一下?”妈妈问。儿子却跟她卖起关子来,说什么都不肯透露。
等妈妈忙完回到家,天早就黑了,儿子已经睡了。“你真没白疼你儿子。”妈妈的母亲说,并把她领到厨房,“你看看,这是孩子亲自下厨炒的黄瓜虾仁。他一直等你回来一起吃,可你这么晚才回来。他给你留了一份,全是大虾仁,他自己把小的吃了。”
妈妈看着儿子的杰作:一碗虾仁,每个虾仁上面都套了一片黄瓜。整道菜五彩缤纷,白色、粉色、绿色,像一幅美丽的画,可见儿子在制作这道菜时是多么用心,多么想和妈妈共同分享。
儿子用一颗与人分享快乐的爱心,亲手制作了这份礼物,让妈妈深深感受到了儿子对她的爱。
这就是分享的幸福,分享成为凝聚家人的力量。
许多父母也想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那么,家长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试试看。
1.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相处,父母的爱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关爱都无法取代的。
2.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交谈和爱抚是亲子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多用“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高兴吗?”等问句提问,学会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你忙得不可开交时,也别忘记给孩子一个歉意的爱抚。
3.让孩子多和伙伴接触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父母不能责备孩子表现出的孤僻和叛逆,因为他们渴望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尤其是父母的爱和关怀。孩子和伙伴的友好交往能帮助孩子克服孤独感,去学习分享爱。
总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有利于家庭和睦,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细 节86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由于当今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一些孩子常常会由于缺少同龄伙伴,或是接触面比较窄,产生不喜欢和同伴玩、性格敏感、多疑等问题。专家们指出,要想帮助孩子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他们融入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一个开朗、活泼、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大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也要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才能够培养孩子的无障碍交往。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创设更多的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有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会被欺负,或是会学坏,所以总是尽量避免让孩子和别的孩子接触,把他关在家里;有的父母还用威胁的手段阻止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这样一来,孩子的交往需求就逐渐减少了,会形成孤僻、不合群等不良的性格。
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地创设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比如,休假的时候带孩子去公园、亲戚朋友家里玩,鼓励孩子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也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家里做客或是去朋友家做客。父母要做到对待孩子的朋友热情、礼貌,给他们提供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不要嫌麻烦和吵闹。父母这种良好的行为,也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良好的待人接物的方法。
愉快的交往经验往往会增加孩子交往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促进孩子进一步主动与人交往,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孩子在交往中和不同性格的孩子接触,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其实,孩子就是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培养了社交技能,发展了社会性行为,学会了互助合作,成为受欢迎的人的。
有一位母亲很担心她的儿子,因为孩子性格腼腆,不爱说话。到了上学的年纪,母亲更加担心了,因为他总是不爱与同龄的孩子交往,也没有知心朋友。不过,他对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很热情,而且满怀爱心,并且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于是在这位母亲和邻居的安排下,这个男孩开始给邻居家的小孩辅导学习。由于方法得当,那个孩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周围其他的邻居听说以后,也都来找男孩帮助。时间久了,他的身边时时有一些同伴的身影,而且他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因为他的成功以及孩子们的“崇敬”大大增加了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与孩子们交往的同时,他感到了一种以前没有体验过的乐趣,所以,他慢慢地就从原来有些孤僻的心理中走了出来。
其次,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孩子之间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玩,但是在游戏中他们又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和争执。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又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不懂得如何与朋友交往造成的。
所以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方法,比如教孩子要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在见到师长、同伴的时候主动问候,待人接物时要用礼貌用语,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自己做错了事情要主动道歉,当朋友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坦诚地指出,并且以宽容的态度原谅他们等。还要鼓励孩子主动去交往,比如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朋友一起分享,与伙伴们商讨游戏的玩法等。在孩子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家长不要以仲裁者的角色出现,而是应该指导孩子自己去分析,通过换位思考等方法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在交往中谦让,有同情心,关心和理解别人。
再次,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社交的压力,父母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父母必须多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父母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
最后,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父母要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家长在平常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并适度地关心孩子所交的朋友,多关心孩子的所想和所做。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只要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就能成为一个与他人很好地交往的人,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儿时光。


细 节87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做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家长也难免在工作和生活中犯错误,更何况是孩子。父母首先应该知道的是,孩子犯错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小孩一般不会犯大错误,孩子犯的错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家长必须给予纠正的,尤其是一些年纪小、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容易犯不讲卫生、欺负弱小或者不爱护公物等错误,在孩子犯这种错误的时候,家长必须给予纠正,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还有一些错误是孩子能够自己改正的,比如说遇到挫折、适应环境等情况。
当然很多家长并不喜欢“鼓励孩子犯错误”这样的观点,相反很多家长喜欢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懂事,讲道理,不无理取闹。孩子上学的时候,喜欢孩子成绩好、活泼开朗、兴趣广泛等。然而,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些都只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95%以上的孩子都会犯错误,都会给家长带来诸多烦恼和麻烦。
其实,就孩子犯错误这一点来说,家长应该鼓励而不应该制止。父母鼓励孩子去犯错,孩子心里才会有是非黑白的概念,正因为不断地犯错误,才能不断地纠正错误,自我完善。如果不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孩子就会变得懒惰,不敢尝试,依赖父母。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长大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必须经历的事情就是犯错误。一个生来就很完美的孩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孩子只有不断地犯错,才能不断地成长。
在孩子犯错误这个问题上,江先生就有自己的一套认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给了孩子很多权利。他不会警告儿子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干。”因为他知道,有的时候即使是自己警告了,儿子也会去尝试的。
有一次,儿子尝试用水果刀削苹果,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水果刀是危险的东西。江先生事先警告过儿子,这个东西非常锋利,如果不小心,它会把你的手指割破,江先生警告过儿子以后就不再管他。结果不出所料,儿子的手指果然被水果刀给割破了。他“哇哇”大哭起来,江先生没有说话,也没有抱怨和责怪儿子,而是在一边小心地给孩子处理伤口。
伤口包扎完毕,江先生问儿子:  “在你削苹果之前,我对你说过什么?”
儿子回答道:“您说刀会割破我的手指。”
江先生认真地看着儿子问:“那么结果呢?”
“结果我的手指真的被割破了。”儿子回答道。
“我的警告是错误的吗?”江先生问儿子。
“不,爸爸你是对的,我错了。”
“你是不是应该听从我的警告,不要随便拿刀子削苹果呢?”
儿子点点头,表示同意江先生的说法。
孩子毕竟只有6岁,对一些事情认识有限,而且也没有做一些事情的能力,但是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想要偷偷地做,因此,犯错误的几率就会增大。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并且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就要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他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伤害到自己,那么,他对错误的认识也会深刻,并且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父母对孩子犯错误要抱着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因为孩子在求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认知能力的有限导致失败、经受挫折,而这些经历都会成为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家长应该知道的是,即使是天才也会经常犯错误,也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才最终成功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以前历经了无数次失败,也可以说犯了无数个错误,才使他最终领悟了“钨丝”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发明了电灯。
家长在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时,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心,不要大声呵斥孩子,不要对孩子抱怨或者用失望的口气对孩子说:“你大概一辈子也不能改正这个错误了。”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让孩子不敢做、不敢想。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不会有任何成就,不会有任何发现,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幼小的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然而幼小的孩子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即使是犯了错误,也是比较容易改正的。只要不是什么大错误,家长都不应该阻止孩子犯错误。
孩子因为无知犯错误,最忌讳家长对孩子的品性做决定,因为一旦做了决定,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个品性,改也改不了,就等于家长已经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这样的话,孩子也就成了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没有正确的意识,做事情没有规范和指导的原则。
所以说,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并不等于说一旦发现孩子犯了小错误,就全面否定孩子的品性,觉得这个孩子没有教的必要了。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是为了让孩子在犯错误后深刻地认识错误的根源,为什么会犯错误?到底错在了哪里?但对孩子来说,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能想到的,这些问题要求家长帮助孩子想,也就是孩子在犯错误以后,家长要引导孩子想这些问题,从而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一个教育机构在调查中国和外国的教育方法时,了解到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即使看见孩子犯错误,也不会及时地指出来。因为有错误产生,游戏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所以孩子不得不一遍一遍地重新开始做游戏,然后自己就会发现错误到底在什么地方。孩子只有发现错误,并且及时改正,才能圆满地完成游戏。这个时候,美国的家长会在一边称赞道:“孩子,你真棒,你是这个游戏的真正赢家。”
但是,中国家长的表现正好相反,即使一些有耐心的家长,在孩子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以后就会马上提醒孩子,或者干脆自己来帮助孩子完成游戏。甚至有一些家长在孩子犯一次错误以后,就马上给孩子指出来,然后说道:“你真是笨啊,这样简单的游戏都做不好。”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加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失败后获得认知的满足感,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完善自我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孩子成才必备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
鼓励孩子犯错误,父母不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清障工,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做、大胆地试,不要因为他们做不好、易出错误就越俎代庖,也不要因为孩子有了天真的想法就横加指责,甚至打骂孩子。
每个人年幼的时候都会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关键问题不是错误,而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一直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等于一直不允许孩子成长。一直小心地呵护孩子,不让他做错事情,那么在孩子成年以后,可能面对极小的错误都没有改正的能力。所以,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就是要让孩子犯错后懂得改错,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培养起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自信,而不至于成为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的弱者。


细 节8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父母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成功。国外很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都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富有开拓精神,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特别是美国的父母,他们让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开始认识劳动的价值,如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有句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同样适用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帮助孩子完成了,那么孩子就会变得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明白。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他们知道自食其力的重要性,这非常关键。
有一对父母在儿子还没有中学毕业的时候,就让他利用暑假的时间帮助邻居照看孩子。很多邻居不理解这对父母的做法,觉得这简直就是在虐待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情在他们居住的小区一直被传得沸沸扬扬。
男孩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打击,他甚至很难面对邻居的眼光和质问。在这个时候,父母鼓励孩子:“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你要知道你现在做的这一切对自己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别人的质疑也不能改变你的想法,因为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把这个保姆给做好。”
父母的鼓励坚定了孩子的意志,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小男孩,照看邻居的孩子,他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妈妈在一边做指导,为他提供了很多参考性的建议。父母鼓励男孩说,既然答应了邻居要把孩子照看好,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找方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照顾孩子本来就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个小男孩没有经验,做这件事情就更加困难。但是好在母亲一直在旁边指点,而且还不时地提供一些办法让孩子做选择。小男孩在繁忙中度过了自己的暑假,最后母亲还让他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看看邻居们是否满意他的工作,结果显示有80%的邻居是满意的,当然也有很多人表示不满意或者觉得他根本没有做好。
这个结果令小男孩不怎么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费了很大劲,用了很多力气,却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满意度,所以觉得非常失落。父母对他说,不要仅仅从满意度上来评价这件事情,要看这件事情对他以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其实,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对父母要求孩子在暑假里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一些问题。首先,这个小男孩是一个独生子女,在太多的宠爱中长大,渐渐地形成了一些自私的习惯。
其次,这个小男孩经常会否定别人的一些看法,觉得别人都不对,只有自己才最有道理,非常傲慢。
再次,他学习态度比较散漫,尽管已经是初二了,快要中考了,但他每天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一点儿也不上心,丝毫没有责任心。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因为他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里,父母都有着可观的收入,而且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这一点更加助长了小男孩的傲气。
孩子这些毛病并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改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对父母冥思苦想了很久,决定从孩子的喜好入手,来帮助他改掉这些缺点。
因为父母知道,自己的儿子平日里比较喜欢小孩子,尤其是小宝宝。到小区里玩的时候,看见谁家的孩子都要逗弄一下。有一天,父母问小男孩说:  “你这么喜欢小朋友,如果让你照顾他们,你愿意不愿意啊?”
小男孩非常乐意地说:“当然愿意了,我最喜欢小宝宝了。”
父母建议道:“那么这个暑假你就可以不学习了,也可以不参加补习班,只要负责照顾小宝宝就可以了。”
一听说不用学习,也不用参加补习班,小男孩简直高兴坏了。他觉得照顾小宝宝要比学习简单多了,而且还可以挣到零花钱。不用学习,好处简直是太多了,于是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父母的要求。
但是,在开始执行以前,父母约法三章:第一,有困难可以请教父母或是亲友,但是不能抱怨;第二,要尽职尽责地照顾好小朋友,不能偷懒;第三,不能觉得有困难就中途退出不做。如果做不到这三点的话,半年的零花钱就没有了。小男孩答应了父母的要求,并且在写有这些规定的纸上签了字。
暑假结束以后,父母渐渐地感觉到小男孩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他不再乱花钱买东西了,这证明他已经知道赚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其次,小男孩还学会尊敬人了,很在乎别人的劳动成果。原来他不喜欢吃奶奶做的菜,总是嫌东嫌西,但是现在每次他都会夸赞:“奶奶您做的菜真好吃。”最后,小男孩开始变得喜欢学习了,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学习和一些事情比起来简直是太简单了。而且,他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父母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坚强的人,并不是要整天指责孩子的缺点。因为指责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掉缺点,还会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样,在改正孩子缺点的时候,家长也不能打骂,打骂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到底在哪里。如果对错误或者缺点没有深刻认识的话,改掉缺点谈何容易。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到底怎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认识得越深刻,孩子成长得越快,也会更加独立。
父母养育孩子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独立,进而希望他们能有成就。但是,这并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想的是很好,但是一到执行的时候难免就会心软,觉得那样做对孩子很残酷。
其实,父母应该想到的是,现实本来就是残酷的,社会上的竞争更加残酷,如果不让孩子对现实的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自己就没有办法让孩子改变。娇生惯养的孩子会成为父母的负累,永远不能独立地解决事情,不能有进步。所以,在现今这个社会,面对现实的不应该只有父母,还有孩子。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面对社会,那么就要求父母的教育方法要从现实出发。
有时候,孩子会表现出一些独立的行为,比如他想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或者是进行某一项独立的活动。有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都会说:“你会做什么,不要给我制造麻烦了,快去学习吧。”此时,家长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兴趣,还有孩子的独立性。而且从此以后,孩子也会有借口,反正爸爸妈妈不让我做。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科学的培养观念,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坚强、优秀的人。


细 节89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年幼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坏习惯或者是坏毛病,家长要帮助孩子改掉这些习惯,或者说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生长环境。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规矩,从而约束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改掉孩子的一些坏毛病。
欧先生的儿子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的时候,孩子对于上学充满了兴趣。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变得无精打采。他从学校回到家里的时候,经常和欧先生说:“爸爸,上学那么累啊,想玩的时候也不能玩,想说话的时候也不能说话。”
欧先生告诉儿子:“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习要认真,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要不然,什么也学不会。”
学校快要放暑假的时候,儿子每天回来都会非常高兴。有一次,欧先生听到儿子和他的朋友说:“这下可好了,要放暑假了,可以每天无忧无虑地看动画片了,还可以睡懒觉。”
当时,欧先生并没有十分在意。因为体谅儿子刚刚上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环境,所以,在暑假的时候,欧先生就让儿子彻底放松了一次,哪知道这次放松让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上学已经一个月了,孩子还是没有办法进入学习状态。
孩子的老师告诉欧先生,即使是放了暑假,也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因为孩子的年纪还小,不懂得给自己制订计划。上学的时候,还有学校的作息时间在管束,而一旦放了假,学校的作息时间就没有办法再管束孩子了。而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给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让孩子有计划地去学习和娱乐,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制力,而且也不会耽误孩子学习。
欧先生听了老师的建议,在寒假的时候为儿子制定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计划,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玩,什么时间学习等。开始的时候,孩子对这些计划并不怎么习惯,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抵触的情绪,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孩子慢慢适应了。
寒假过后,孩子又上了学。欧先生发现,这样的计划对孩子产生了效果。首先,孩子迅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而且自己能够约束自己了。比如说,每天晚上,动画片结束的时候,孩子就会自觉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学习。而且,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也都渐渐地养成了。
父母帮助孩子做一些计划或者是教给孩子一些方法,就是要让孩子改掉一些坏习惯,培养一些好习惯。给孩子变相地立一些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做在什么状态下做,才最好。
好规矩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个性优良。如果家长什么规矩都不给孩子定,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孩子不但做事情没有分寸,不会体谅父母,而且还会变得任性放纵。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制定规矩。
首先,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尊敬长辈、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等这些做人的基本要求。父母要告诉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和改正缺点。父母还要在闲暇的时间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求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团结帮助同学、好好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此外,家长还要告诉孩子要遵守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遵守交通秩序,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等。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不喜欢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很难拥有美好的未来。父母不要只是看孩子学习的成绩如何,而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入手,让孩子从小热爱学习,然后培养其学习时要专心、注意力要集中,做作业要认真并按时完成,遇到难题不畏惧,勤学好问、有钻研精神等好习惯。
再次,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帮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这样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了这样的好习惯,孩子的身体才能健康,而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父母还应该经常带着孩子进行户外锻炼,如早上陪着孩子一起跑步,晚上吃完饭让孩子散步半个小时,这样劳逸结合,孩子的学习才有效率。这些都要求父母从孩子的小时候抓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训练。要经常检查和督促孩子,直到孩子养成习惯为止。当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了,他们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出错的机会就会减少。
最后,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习惯
人的一生要经历大大小小很多考验和挫折,良好的心态能够帮助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要培养孩子有爱心,遇见困难时要开朗、乐观,要让孩子懂得谦让,善待身边的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替父母、朋友着想,要善于理解别人的困难,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矛盾,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并得到真诚的友谊。
教育是一件大事,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始点,有句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人生的基石。一所房子,根基牢固就可以抵御狂风暴雨的袭击,一个人有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细 节90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应该是积极的

哪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一无是处,只是有些孩子天性好动,顽皮一些。教育孩子并不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打一顿或者是骂一顿来解决问题。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该理性并且积极地对待。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犯错的次数多,就对孩子完全否定。
孩子毕竟年纪还小,犯错误、改正错误本来就是正常的事情。有的孩子一次改正不了,可能会需要两到三次来改正,有些孩子可能需要的次数更多、时间更长,不能因为家长强调了一次,孩子没有改正错误,家长就骂孩子:“你这样屡教不改,真是没有任何希望了。”或者有的家长还说:“说过你多少次了,你还是那个样子,我看你将来是没有出息了。”
家长的否定会给孩子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甚至会影响孩子将来的人生,让孩子变得没有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就骂“你这个废物”,这样的情绪要不得。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这样的话语如同利箭会伤到孩子的灵魂。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强调孩子优秀的一面,让孩子怀有希望,这样才有助于他改正错误。
杨先生的儿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在孩子上初三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杨先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孩子的班里转来了一个同学,这个学生非常聪明,成绩也很优秀。在这个同学到来以后,孩子在班里第一名的位置也被取代了。孩子虽一直在努力赶超这个同学,但是努力了很久,还是没有办法再次得到第一名。
因为受到了打击,孩子不仅失望,而且有些泄气。细心的杨先生观察到了孩子的异样,他并没有说什么。开始的时候,只是在远处默默地看,等到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杨先生和孩子进行了一次谈话。
杨先生问孩子:“儿子,你现在的压力大吗?上次我打电话给你们的老师,老师说你的成绩已经由全班第一名下降到了第五名。”
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当时就一副烦躁的表情说:  “你以为我想这样啊。”
杨先生微笑着说:“爸爸也知道你不想这样。爸爸理解你的苦闷,但是也不能因为成绩下降就任由自己,放纵自己啊。”
孩子说:“我做不成第一,心里是既着急又生气。”
“当然,这一点爸爸也理解。爸爸知道你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现在有人夺取了你的位置,你心里当然比较苦闷。但是,苦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能因为苦闷就转移方向。爸爸一直知道你很优秀,也非常要强,所以,在面对对手的时候,可能心浮气躁了一些。但是,不管怎样,爸爸都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可能你在学习成绩上会成为第二名,但是你足球踢得一定比第一名好,还有你的吉他也弹得好。所以说,你是优秀的,不要放弃自己,做回原来的自己。”
父亲的话让孩子感到了希望,聪明的他也了解了父亲的意思。一段时间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困惑,又重新斗志昂扬起来。虽然依然没有能够超过那个同学成为第一名,但成为第二名的孩子仍旧活泼、开朗,而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关系到如何塑造孩子。对待孩子,父母要有耐心和宽容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也应该帮孩子分析错误,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说一些诸如“你不行”、“你太笨了”这样的话语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应该跟孩子说“没关系,下次记得别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或者“只是小错误,记得克服小错误,这样才不会在大问题上犯错误”,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能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孩子在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而是要及时对孩子说:“你很棒!”或者“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其实,孩子每天都在寻求家长的理解,盼望自己受到肯定和公正的评价。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只有肯定和鼓励的教育,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自信快乐地走上成功的道路。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