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67784状态:连载
第五章
细 节41善于发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但是每个孩子的知识技能、人格智慧等方面总是存在客观上的差距。很多家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爱读书,就想到自己的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心里着急又无计可施。其实家长没有想过,在自己贪玩或者调皮的孩子身上也有可贵之处。如果好好发掘孩子的可贵之处,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你的孩子一样可以进步得很快。 章小雨是这学期刚转到周老师班里的新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和同学们都不熟悉,所以也不怎么讲话,上课的时候发言也不踊跃。一个星期以后,班里进行了一个数学小测验。成绩出来的时候,数学老师跟班主任周老师反映说,章小雨的基础很差,很简单的一道题都做错了。 很快,周老师又发现章小雨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做小动作。下课的时候,周老师特地到章小雨的座位旁边告诉他:“章小雨,以后上课的时候不要做小动作,要好好听课。”他羞愧地低下头,答应了。 在章小雨渐渐和同学们熟悉以后,周老师又发现这个孩子很顽皮,经常有同学反映,他把别人的笔记本撕烂了,在同学的课桌上乱涂乱画等。周老师不止一次地找他谈话,每次他都是低着头接受批评,但是不久以后又会再犯。章小雨的妈妈也为难地跟周老师说:“老师,我们家小雨这么淘气可怎么办啊?”周老师安慰小雨的妈妈说:“你别看小雨这么淘气,但是他很聪明,只要找到一个机会,能让他有所改变就行了。” 在一次例行班会上,周老师为了活跃班会的气氛就出了一道智力抢答题。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章小雨站起来,很快讲出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周老师见机会来了,便赶紧说:“章小雨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章小雨听到周老师这样说,立即咧开嘴巴笑起来。周老师趁热打铁,又接着说:“你们别看章小雨平时爱玩爱闹,也不怎么好好学习,其实他可聪明了,他如果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进步很快。”章小雨看着周老师,老师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从那次班会以后,周老师发现章小雨变了,没有同学再反映他调皮捣蛋的问题,很多老师也都说他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了,期中考试的时候,章小雨的成绩已经能进入班级前15名了。 很多人都觉得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能成为人才,但是,在成绩不好的学生里也有天才。我们很小的时候都读过“爱因斯坦和小板凳的故事”,爱因斯坦在手工课上做出的小板凳是最丑的一个,但是最后他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今天的后进生明天不一定还是后进生,只要你善于发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就可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孩子。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依此类推,家长要成功教育自己的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家长不能总盯着孩子的缺点,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差又顽皮,怎么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对孩子都没有信心,又怎么能把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出来呢?也许你的孩子语文成绩极差,但是数学成绩却很好,这样你就要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这个优势上,鼓励他,让他拥有自信,觉得自己能学好这么难学的数学,也就能学好语文。 家长要知道,尊重其实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来说,尊重会使他们感到温暖,尊重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这种激励会带给他们无穷的动力。 其次,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够优秀。其实家长并没有想过,你的孩子动手能力也许很强,可以随意把玩具拆掉又组装起来;可能你的孩子记忆力很强,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好……这些都是要家长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加以发掘才能够发现的。当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兴趣时,家长就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果有可能就要着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爱好,这样你也许就会变成其他父母羡慕的“天才父母”了。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无多苛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很多时候,孩子的长处可能变成他的短处,但是短处也有可能变成长处,这都要看家长能不能发掘欣赏它们。 细 节42不要以质疑的语气批评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孩子年纪还小,理解能力差,而且有的时候跟他和和气气地说教,他也未必会听,所以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必须得狠狠地批评他们,才能让他们长记性。其实在孩子犯错误以后,家长如果能平心静气地给孩子分析错误,然后再相对地给孩子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冯先生的儿子刚上初中一年级。这个孩子很顽皮,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冯先生就因为儿子调皮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冯先生生气地和儿子说:“你看看你,就为了你,爸爸整天被老师叫到学校去,爸爸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孩子听见自己的父亲这样说,也很不服气地说:“老师就会大惊小怪,我根本没犯什么大错。”冯先生正在气头上,就打了儿子一下说:“你还有理了,老师批评你还有错了?”孩子哭起来,冯先生看见孩子这样,就说:“不许哭,你下次还敢犯错吗?”孩子哽咽地说:“不敢了。”虽然孩子口头答应了下次不再犯错误,却不知道怎样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这样的批评甚至打骂对孩子起到的教育作用很小。 杨先生的孩子同样很淘气,却从不惹祸。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只是比其他同学活泼好动罢了。其实,杨先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也很为孩子的顽皮操心。一开始用的方法也是批评教育,他也责罚甚至打骂过孩子,但是孩子太小,忘性很大,这样管教怎么也收不到好的效果。于是杨先生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孩子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把自己一天做的事情都写在本子上。他还告诉孩子,如果哪个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 第一天,他看见孩子的本子上只记了几件很小的事情,例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厕所等。他知道孩子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就细心地告诉孩子:“爸爸很想知道你都和小朋友们玩些什么游戏,说些什么话,爸爸想知道你这一天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没有关系,即使是做了坏事,你也要勇敢地记下来,爸爸不会责备你的,爸爸向你保证。”孩子果然按照父亲的说法做了。 杨先生从孩子的记录上看见孩子做错事情以后也没有责备孩子,他耐心地给孩子分析做错的原因,并给孩子提出建议,他跟孩子说,换一种方式来做这件事情就不会做错了。 就这样,孩子的毛病慢慢得到了改正。有一次,杨先生去接孩子放学,孩子的班主任向杨先生表扬了孩子,说他进步很大,虽然还是活泼好动,但是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了。 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的习惯。只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减少了很多犯错误的机会。如果孩子长大了,已经能够懂得很多道理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孩子一些中肯的建议就会比给他很多批评收到的效果好。 如果你自己看见或者听见有人向你反映孩子的自律能力比较差,你不能冲着孩子说:“你怎么自己都管不住自己,这样下去,你怎么能有出息呢?”孩子听了这话以后,只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管住自己。如果你跟他说:“不要觉得老师对你很严厉,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的话,老师对待你的方式就会让你觉得小巫见大巫了。因为在他没提出这个问题以前,你已经先把问题解决了。”这就会比前一种说法更好,更能引起孩子的反思,从而帮助孩子改掉自己的毛病。 如果你发现孩子做事情总是很粗心,丢三落四的,可以帮助孩子把他常常犯的错误写下来,帮他分析为什么会这么粗心,告诉他做事情的时候应该集中精神,这样出错的几率就比较低了。 如果你的孩子很顽皮,在学校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可是有一天却哭着跑回来跟你说,他被一个小朋友欺负了,这时你就应该跟他说:“你不应该欺负别的小朋友,这样别的小朋友就不会欺负你了。因为你对别人做了错事,所以才有人对你做错事。你要先改正自己的错误,善待身边的小朋友,然后别人也不会欺负你了。”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者质疑的语气批评孩子,当然这是家长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用中肯的建议代替批评的话,就会让孩子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改正错误。 细 节43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恰当的奖励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孩子有错时必须惩罚,而惩罚是为了杜绝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建立正确的准则。但无论是奖励或者是惩罚,家长都应该说明原因,让孩子知道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这样孩子在以后做事情的时候才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物质奖励就是在孩子应该得到奖励的时候,给他买一些他平时喜欢的零食、玩具等,也可以带他到喜欢的地方,比如游乐园玩耍。 童童平常很喜欢玩积木,但是经常把积木弄得满地都是,而且从来不收拾。 有一次,妈妈拿了一个气球来到童童的面前,妈妈把气球吹起来问:“童童,你想不想玩啊?”童童眼神中充满了渴望,他重重地点点头。妈妈说:“那你能不能把积木收拾好呢?”童童又点点头,妈妈说:“你如果把积木收拾好,我就教你吹气球。”童童马上就开始收拾积木。等他收拾完,妈妈就开始教他吹气球,但是童童没有立即学会,妈妈说:“你如果每天都把玩过的积木收拾好,妈妈就每天都教你吹气球,直到你学会为止,你说好不好啊?”童童高兴地点点头。以后的一个星期里,他玩过了积木以后都自觉地把积木收拾好。在他学会吹气球以后,收拾积木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 星期天的时候,妈妈要带童童去吃他最爱吃的肯德基。童童问妈妈:“妈妈,你不是不喜欢我吃肯德基吗?”妈妈说:“这是对你的奖励,因为童童养成了爱收拾积木的好习惯。”童童听到妈妈的表扬,高兴地笑了起来。 奖励孩子要说明原因,惩罚孩子同样需要说明原因。有的时候,孩子如果犯了一个小错误,你可以用一个严厉的眼神来制止他,不要因为一点小错就对孩子非打即骂。文明的惩罚不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所以,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的惩罚,而非体罚或者责骂。 姜先生刚刚给儿子买了一辆小孩骑的自行车,他带着儿子去附近的公园骑车。儿子高兴地骑了一圈又一圈,忽然他看见几个小朋友在玩踢毽子的游戏,就跑过去把人家正在玩的毽子给抢了过来。姜先生命令儿子把毽子还给人家,但是儿子就是不肯。这时姜先生问儿子:“你喜欢骑自行车吗?”儿子点点头。“那么你就好好地玩骑车,把毽子还给人家。”但是儿子还是不肯。姜先生用严厉的眼神看着儿子说:“你如果不把毽子还给人家的话,就不要骑自行车了。”儿子很不情愿地将毽子还给了小朋友,这时姜先生又对儿子说:“你明天也不能骑自行车玩,这是对你抢人家玩具的惩罚。”儿子虽然不高兴,但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也没有对父亲的惩罚表示不满。 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就是这个效果律在起作用。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有一定的准则,过度的奖励或者过度的惩罚都会使家长的教育目的偏离应有的轨道。以下是奖励应该遵循的准则: (1)要目的明确地奖励。家长要求孩子达到某些目标,为了鼓励孩子就应该跟孩子说,如果能达到这些目标他们就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就让孩子有完成目标的积极性,当然这些目标不宜过高,应该看孩子的情况而定,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难以实现而放弃争取。 (2)要及时地奖励。在孩子达到了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及时给孩子奖励,如果很久以后再奖励孩子,可能连孩子也忘了为什么奖励他。这样奖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应该结合起来效果才更好,但是一般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惩罚的准则如下: (1)惩罚要实事求是。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惩罚,不能偏听偏信。不能夸大孩子的错误,对孩子进行偏离事实的指责。这样做的后果只能使孩子对这个家长的惩罚不服气,也达不到惩罚的效果。 (2)惩罚要注意场合。不要当着很多人的面指责孩子的错误,这样只会极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3)惩罚要及时。当孩子犯错时要及时惩罚,让孩子及时记住这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如果惩罚拖延或者过后很长时间再惩罚孩子,不仅惩罚的效果会减弱,惩罚的作用也会减弱。 (4)惩罚方式多种,但是不主张用体罚。除非孩子屡教不改或者犯了严重错误,否则严禁体罚孩子。 细 节44多用些时间来陪陪你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而父母的工作都很忙,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孩子有问题不能及时向父母倾诉,父母也不能在孩子渴望关爱的时候给他们关爱。这样一来,孩子和父母的距离就会渐渐疏远,隔阂越来越深。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小女孩得了奖状,她拿着奖状满心欢喜地回家,想把奖状给爸爸看。但是,爸爸在外面工作还没有回家。小女孩一直等啊等,一有动静就跑过去看看是不是爸爸回来了,但是爸爸一直没有回家。墙上挂钟的指针已经指到晚上11点,小女孩嘴里喊着爸爸,抱着奖状躺在床上睡着了。父母虽然为孩子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好好地关心一下孩子的精神需要,而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多陪陪他们。 刘老师的班上新转来一个叫做小宇的学生,他长了一双可爱的大眼睛。刘老师觉得小宇是个懂事的孩子,就是常常表现得很沉默,上课时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 有一天,刘老师特意把小宇叫到办公室里,想问问他学习和生活上的情况。但是,刘老师发现,在跟小宇交谈的时候,这个孩子一直面无表情,而且问他问题的时候,他也只是简单地答“是”或者“不是”,还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刘老师想,也许他的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这个孩子变得这么奇怪。为了帮助小宇,刘老师决定去小宇家里进行一次家访。 小宇的妈妈是个很健谈的人,刘老师跟她说明自己的来意。小宇的妈妈叹口气说:“这个孩子小时候很活泼,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就变成这样了,可能是因为他爸爸要求太严的缘故。” 小宇的妈妈说,小宇的爸爸是个军官,自从小宇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严格要求他。爸爸经常跟小宇说:“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要对自己负责。每天按照我给你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起床、上课,完成学习计划,不要有一点马虎,我会随时检查的。” 刘老师明白了,原来小宇的爸爸一直在用一个军人的标准来要求他。小宇的妈妈还说,小宇的爸爸一般情况下都很忙,不值班的时候又要忙着应酬,回家一般都很晚。经常是小宇睡觉了,但是爸爸还没有回家;小宇上学了,爸爸还没有起床。虽然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父子,但是真正说话的时间少之又少,而父亲有一点时间的时候,问小宇的又都是学习上的事情,根本没有机会跟小宇做心灵上的交流。 小宇的妈妈说:“这几天,小宇每天上学之前总是推开我们卧室的门,然后看一会儿在床上熟睡的父亲才去上学。”妈妈问他这样做是为什么,他又不说。 听到这里,刘老师起身来到小宇的房间。他轻轻地问:“孩子,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看看爸爸然后再去上学吗?” 小宇开始的时候很沉默,过一会儿就开始默默地哭起来,他边哭边说:“刘老师,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叫‘爸爸’这两个字了。每天上学的时候,我只能看着床上熟睡的爸爸,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说‘爸爸,我去上学了’。其实我很想爸爸跟我说: ‘知道了,路上小心点。’但是,我一次也没有听到。” 刘老师听到这里,感到很心酸。他决定给小宇的爸爸写一封信,向他说明小宇的情况,希望他能多抽些时间来陪陪小宇。 一段时间以后,刘老师发现小宇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原来,小宇的爸爸读了刘老师给他的信以后感到很愧疚。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和儿子“传字条”。以后无论多晚回家,他都要在儿子的枕头边放上一张写有“儿子,晚安!”的字条。周末如果不忙的话,他就带小宇去打篮球或者跟儿子一起下象棋。父子间渐渐有了交流,还经常讨论军事方面的话题。刘老师还惊喜地发现,小宇上课时比以前活跃多了,成绩也慢慢提升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困惑,他们需要与父母及时沟通来解开心里的困惑。很多忙碌的家长以为送孩子礼物就能够给孩子一些补偿,其实家长们不知道,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得到父母的陪伴。 下面请家长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向他说生日快乐了吗? 你记得他跟你讲过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吗? 你记得他最好的朋友是谁吗? 你记得他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吗? 你在有空的时候是否会陪他去游乐场或者公园玩耍吗? 你会抽时间参加孩子学校里组织的亲子活动吗? 如果家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是”的话,那么就证明你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懂得利用时间来陪自己的孩子,这样你和孩子之间也不存在沟通的障碍了。 家长应该知道,无论自己有多么忙碌,都应该抽时间来陪陪孩子,即使是一小会儿工夫,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美好的瞬间。既然你将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你要给他的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支持。 所以,家长们,有时间多陪陪你的孩子吧。 细 节45父母不要没完没了的唠叨和说教 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乖宝宝”是每个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行动、学习这些方面能够对自己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希望孩子能够处理好日常穿衣、吃饭等这些小事。可是孩子毕竟年纪还小,他们对世界上的多种事情还处在一种好奇、探索和认识的阶段,许多事情尚未经历过。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变成了“黑脸监督员”,每天总要对孩子说很多遍“不许”、“不要”等词汇,仿佛孩子总是做错事。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说这些词汇,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没有见长,而不良习惯反而增加了很多。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慢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从而大大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大多数时候,妈妈都扮演着爱唠叨的角色。母亲的唠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关心呵护式的唠叨 这种妈妈只出于爱孩子的本能,认为孩子还小,自理能力差,做事常常丢三落四,所以需要不断提醒。而她们这样做是为孩子好,所以她们常常这样叮嘱:出门要多穿衣服;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放学了要早些回家……她们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事事不放心让孩子独立面对,孩子受一点苦她们心里就受不了,更别说让孩子去经历风雨。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总是想着反正妈妈会提醒自己,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这样孩子怎么能够在以后独立面对生活呢? 第二种:催促命令式的唠叨 李明是个性格活泼、顽皮的孩子,妈妈就觉得他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妈妈常常认为他做事情需要催促,于是,妈妈常常对李明唠叨:“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8点前要回家”…… 当然,在李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之前,母亲这样的催促是应该的。如果李明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但是妈妈还在不停地唠叨的话,孩子就算听了妈妈的话,也会在内心对妈妈的唠叨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疏远亲子关系。而且这种唠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很容易压抑孩子开朗的性格,使孩子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 第三种:习惯批评式的唠叨 晓颖的妈妈是一个喜欢说个不停的人。她不但会对晓颖的爸爸不停唠叨,也喜欢唠叨晓颖。晓颖常常觉得妈妈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会不舒服、不习惯。比如看见晓颖做错题,妈妈就说:“怎么又错了?一天不检查你的作业都不行,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怎么这次的考试成绩没有上次的理想啊?告诉你平时不要就知道玩,上课要努力听讲,你就是不听。”妈妈怕晓颖会再犯错误,这不但让晓颖疏远了和妈妈的距离,还使晓颖常常喜欢掩盖自己的错误,犯了错也不轻易说。 第四种:发泄不满式的唠叨 有的母亲工作上的压力大,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太高,就常常对孩子发脾气。比如,“你看你怎么又没考好?你看人家某某考得多好,你怎么总是这么笨、这么不上进呢?”“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样你长大也只能去扫马路了。” 这样的母亲其实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孩子成了她的出气筒,她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的唠叨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多么重的打击。 下面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你和你的孩子沟通。 (1)说话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跟孩子说“不要”、“不许”这样的词汇。在做一件事情以前,重点说明要做这件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做这件事情的步骤以及做这件事情要达到的目的。对于孩子时常会出现的错误做法,要跟他们说明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孩子提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 (2)如果提醒相同问题的次数超过了三次,就要和孩子约定以后不会再提醒他,让他自己警觉。因为多次的提醒只会让家长变得唠叨,也会使孩子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3)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制定一个可调整的作息时间。在执行中不要刻板,要适当针对孩子的情况帮助他们做一些灵活的调整,使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细 节46让孩子说出他要说的话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想想,自己给孩子说话的权利了吗?在你批评他的时候,他如果辩驳或者解释,你是不是会说,“你不用再解释了,我不相信”、“你又在说谎”、“别再找理由了,我不会相信你的话了”…… 此时的你就像一个独断的法官,不给孩子任何申诉的权利,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做法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你在孩子的眼中变得独断专横,孩子也不会再跟你讲出他心里的话。其实让孩子说出他要说的话是对他的一种尊重,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 王女士带着儿子去饭店吃饭。她看见服务员端上来的鱼很新鲜,就赶紧用筷子夹了一块向儿子的口里塞,边塞边说:“早上你就没有好好地吃饭,这么好的鱼,快点吃一块。” 儿子扭过脸去嚷嚷着:“不吃,不吃。” 王女士夹着鱼肉说:“不吃?这么好的鱼你不吃?”说着又把筷子上的鱼递到儿子嘴边。 孩子“哇哇”哭起来,王女士仍然不罢休地说:“你今天非把这块鱼吃下去不可。”就差没有把孩子的嘴巴撬开了。 同桌的人都劝她说: “算了吧,孩子不吃就不要硬逼着他吃了。”但是,王女士还是和儿子僵持着。最后,王女士虽然把鱼肉塞进了孩子的嘴巴里,但是孩子又把鱼肉吐了出来。 其实,王女士完全可以不这样做。桌子上有那么多道菜,孩子可以吃别的,不是说一顿不吃那块鱼肉就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她需要做的是搞清楚孩子不想吃的原因,而不是强行塞到孩子嘴里。她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让孩子在吃饭时感到不愉快,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非爱行为”。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家长会压制孩子的意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孩子自贬和羞耻的感觉。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6岁的维维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他很喜欢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唱歌。每当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维维就建议大家听他唱歌,可是小朋友们都觉得维维的歌唱得一点儿也不好听。 这一天,维维又要给小朋友唱歌。一个小孩立刻站起来反对说:“你不要唱了,你唱得太难听了。”孩子们听见有人这样说也开始纷纷响应。维维觉得很委屈,就大声哭起来,并且拿起桌子上的玩具就朝那个反对他的小朋友丢去。 晚上放学的时候,维维的妈妈来接他放学,听见幼儿园的老师说起了这件事情。回到家里,维维的妈妈并没有责怪维维,她轻轻地问维维:“儿子,能跟妈妈详细地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维维摇摇头。 妈妈对儿子说:“没关系,即使是你的错误妈妈也要弄明白你错在哪里。” 维维看着妈妈一会儿,然后说: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听我唱歌。” 妈妈点点头说:“为什么呢?” 维维说:“因为他们觉得我唱歌很难听。” “所以你就拿玩具扔向小朋友吗?” “我很生气。”维维皱着眉头说。 维维妈妈耐心地跟儿子说:“那么别的小朋友在听你唱歌的时候就不生气吗?他们不喜欢听,可是你还要勉强别人听。” 维维不出声。 妈妈又问:“你还有什么没和妈妈说吗?” 维维想了想,然后摇摇头说:“没有了。” 维维妈妈以民主的态度向维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她又耐心劝导儿子,说:“如果小朋友不爱听你唱歌,你就回来唱歌给妈妈听,因为勉强人是不好的。比如,你不喜欢吃菠萝,如果妈妈勉强你吃的话,你也不会高兴。还有,你不应该拿玩具打小朋友,明天去和小朋友道歉。”维维点点头,同意了妈妈的要求。 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发表意见,讲讲所思所感,会使孩子变得善于思考,自主意识增强。 父母让孩子“住口”,这种行为说明父母不够重视孩子的意见。他们让孩子住口,而自己却整天唠叨不止。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不愿和父母说话,常常是父母喋喋不休,孩子充耳不闻。成功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嘴堵上。 古印度有这样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在孩子犯错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盲目指责孩子。要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也许孩子已经不止一次犯这个错误了,但是家长仍然要耐心把孩子的错误指出来,并帮助他改正。 (2)要相信孩子。不要轻易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要对孩子循循善诱,这样才能督促和引导孩子进步。 有时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都会给孩子一个示范,所以要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能够理解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那么孩子也会讲道理,性格也会变得坦诚、豁达、开朗。 细 节47学会和孩子沟通,并理解孩子 遇到孩子叛逆的态度时,很多父母都会摇头叹息说:“弄不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由此可见,家长要想打开孩子的心门,探一探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这也是为人父母者必修的课题。 怎样才能和孩子有效交流呢? 首先,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这就是说家长可以通过培养与孩子共同的爱好,达到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目的。比如与孩子一起下棋、听音乐或者游泳等。 其次,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如果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就会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馨,从而对父母更加亲近与尊敬。这有利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长,也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指导。 再次,要多和孩子亲近,共享欢乐。在节假日或者下班的时候,要主动地亲近孩子。只有被孩子认为是最亲近的人,他才愿意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心扉。 最后,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首先家长必须要相信孩子,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信任他的。平时可以与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朋友式的谈心与游乐,也可以偶尔和孩子打闹和开玩笑,让家庭充满幽默和温暖的气氛。与孩子说话时,家长应当散发一种亲切感,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这样孩子说话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看着你。 强强是个6岁的孩子,刚从奶奶家回到父母身边,此前强强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有一天,强强的妈妈炒了一盘鸡蛋。妈妈把鸡蛋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菜。等妈妈再次端菜出来时,发现强强已经把鸡蛋吃光了。 妈妈并未责骂他,只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等爸爸妈妈一起吃,就自己把鸡蛋都吃光了呢?” 强强不吭声,坐在一旁默默地哭起来。 妈妈说:“你这孩子是怎么了?妈妈又没训斥你,你为什么要哭?” 在妈妈耐心的询问下,后来强强说,他在奶奶家里住时吃得越多,奶奶越高兴。如果他多吃点,奶奶还表扬他。奶奶从没有告诉过他,在别人还没吃的时候,不能自己一个人把东西都吃完。 妈妈耐心地告诉强强,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就要知道谦让别人。自那以后,妈妈发现强强再也没有这样做过。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切不可妄下结论,轻视或嘲笑他,而是应该认真倾听他的想法,与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懂得让孩子先找出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加以评论与引导,进行一些得失利害的分析,鼓励他自己去面对困难。 总之,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常陪孩子聊天 现在的父母一般都很忙。很多上班的父母在家里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催孩子赶快洗澡、赶快吃饭、赶快写功课、赶快上床睡觉等。 但事实上,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必须做到无论再忙也得找时间和孩子聊天。因为只有多听孩子的想法,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多跟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步:学习倾听孩子的话语 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在不停地说,他们所要的就是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可是,家长有没有想过,自己不能适当地听孩子说,怎么能了解孩子?又怎么能以正确的方法管教他们呢?所以说,父母要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要先弄明白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向父母叙述一件事时,父母尽量不要打岔。你们要做的就是不时点头、微笑,或以简单的言语鼓励他说下去就可以了。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兴趣听他说,他一定会很高兴。 第三步:鼓励和说理代替责骂和唠叨 之所以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和自己的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也许孩子很喜欢和父母聊天,可是他才刚开口,就被说成无理取闹、思想幼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说了。因此,家长不要责骂孩子,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细 节48细心聆听孩子的话,以找出孩子内心的压力源 其实很多孩子都想跟自己的父母说:“你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这并不是代沟的问题,而是父母根本不在意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所造成的。 事实上,孩子往往通过语言和行为的表达在寻求关注和被爱。如果孩子突然间向父母说出一些愤怒、消极、绝望的话语,作为父母,应该仔细回顾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状态,要时要跟老师取得联系,问清孩子最近的表现,再细心聆听孩子的话,以找出孩子内心的压力源。 小昊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的妈妈平常很忙。在他考上重点中学后,妈妈就去外地出差了,一走就是三个月。小昊很想念妈妈,他想跟妈妈说他不想在这所重点中学上学了。小昊盼啊等啊,终于,妈妈出差回来了,妈妈一进门,小昊就哭起来。 妈妈问他:“明明,发生什么事情了?” 小昊说:“妈妈,我不想在这个中学上学了,我想回到小学去。在这个中学上学实在是太痛苦了。” 妈妈不顾疲倦,耐心地问儿子:“你能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吗?” 原来小昊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学校纪律宽松,老师对孩子又很亲和,小昊非常快乐地度过了6年。可是小昊现在读的这所重点中学纪律非常严格,老师对学习抓得非常紧,小昊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成绩也不如在小学时优秀。小昊个性很强,可是无论怎么学,他都无法取得像小学时那样优秀的成绩,小昊的内心渐渐积压了很多紧张、失落的情绪。 妈妈了解到情况以后,温和地对小昊说:“儿子,不管你现在的学习怎么样,你都是妈妈心目中最好的孩子。对妈妈来说,你的健康和快乐最重要,妈妈并不在意你的成绩排名。学习只要尽力就好,不需要总想争第一名,成绩并不代表你的一切。今天你要是想在家里休息,妈妈就去给你请病假,舒缓一下压力。” 后来妈妈真的帮助小昊向老师请了一天病假,然后让小昊在家里轻松地过了一天。有了妈妈的支持,孩子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和信心,成绩也提升了上来。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几种表现,说明孩子正在承受很大的压力。 (1)孩子突然对学校课业或活动兴趣减少。 (2)孩子的态度和情绪都有很大的变化。比如烦躁、易怒、沮丧、心不在焉、丢三落四、情绪低落或者流泪。 (3)常常抱怨身体不适,但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哪里不舒服。 (4)拒绝到学校,借故逃避上课或考试,不愿意写作业。 此时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分担压力,理解并处理他们不愉快的经历和感受。孩子有父母来共同分担这些感受,就会减轻压力,也会缓解他们心里的痛苦,同时孩子也会逐渐增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在面对挑战和生活中的失意时,他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心理艺术。父母只有掌握这门学问,通晓这门艺术,才能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引向成功。 细 节49注意说话的艺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家长要明白,在孩子面前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家长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说话的艺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下面提供几种说话的方式,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亲切交流的同时,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第一种立场:家长关心孩子的话语请简练说 田妈妈早上送儿子上学,出门前,她边给儿子整理衣服边说:“路上要小心,过马路不要忘了看红绿灯;遇到陌生人跟你说话,你也不要随便搭腔;在学校有什么事情要先找老师说。”孩子不耐烦地说:“知道了,每天都说,耳朵都长茧子了。” 同样是送儿子上学,赵妈妈的做法却不同,出门前她问:“出门前要做什么?”儿子系好鞋带又整理了一下衣服。妈妈又问:“在路上要注意什么?”儿子简练而快乐地答道:“要注意安全。”然后就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赵妈妈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提高了他的自主能力。 家长有时候只要做好提问者的角色,你与孩子的沟通就会事半功倍了。 第二种立场:叮嘱孩子请这样说 刘强的妈妈看见儿子穿上了新买的鞋子准备出去,她问儿子:“你要去哪里?”刘强说: “我想出去跟小朋友玩一会儿。”妈妈叮嘱道:“玩的时候注意点,不要把新买的鞋子弄脏了。”刘强点点头出去了。结果因为一直记得妈妈的话,他没有和小朋友痛快地玩耍,心里一点儿也不高兴。 赵明也是穿上了妈妈给买的新鞋子,准备出去和小伙伴玩。妈妈看见了,但是没有说话。赵明穿好鞋,过来和妈妈打招呼说:“妈妈,我要出去玩了,吃饭的时候就回来。”妈妈高兴地说:“穿上了新鞋子,出去记得痛痛快快地玩。”赵明出去果然玩得很愉快,而且他很珍惜鞋子,并没有把鞋子弄得很脏。 第三种立场:鼓励的话语要说出来 吴军今天帮妈妈洗碗了,妈妈很高兴地递给他一个苹果说:“来,吃个苹果吧!”吴军接过苹果,可是妈妈发现儿子的眼睛里似乎还有些期待。其实妈妈不知道,吴军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鼓励的话。 王敏也同样是帮妈妈洗了碗。事情做完,妈妈也拿给王敏一个苹果,并对他说:“这是奖励,因为小敏的碗洗得又干净又好。”王敏吃着苹果开心地笑起来。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家长认为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不都会被孩子接受,孩子只接受他们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所以家长在同孩子说话的时候,语气、方式和立场都是非常重要的。 细 节50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 如果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不会理解父母的观点和做法。这样一来,沟通就失败了,无论父母出于多么好的动机,为孩子制定了多么远大的目标,最后也不能实现。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坏毛病。王老师是某小学五年级的新任班主任,她很快发现,班里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和一个叫李京的男孩玩。他就私下问了几个同学,大家都说李京太“霸道”,大家做什么事他都要指手画脚。如果做得不如他的意,他不是向别人发脾气就是哭个没完。 在学生上手工课的时候,王老师故意观察了一下同学们反映的情况是不是真实的。这节手工课的内容是:一组4个同学一起做模型。在活动中,王老师发现,李京一会儿跟这个同学说:“你把××给我。”一会儿跟那个同学说:“你得按我说的方法做。”但是,几个同学都没有理睬他,继续做着自己的模型。李京看没人听从他,就一个人坐到一边生气去了。 课间活动的时候,大家玩沙包游戏。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分好谁和谁一组,谁和谁是另一组。李京也来和大家玩,但是他要求大家按照他的办法再重新分配一下人员,原因就是,他不想和其中一个人一组。但是大家没有听他的,他也只好迁就大伙,和大家一起玩。然而,从游戏开始到结束,李京玩得也不是很高兴。 王老师想,如果让李京这样发展下去,会影响他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王老师决定去李京家做一次家访,希望能够在李京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帮助他纠正这个缺点。 王老师来到李京家,李京妈妈赶紧对李京说:“快问老师好!”王老师刚刚坐定,李京爸爸就对李京说:“别站着啦,快去给王老师倒水。”王老师跟李京的父母聊了几句以后,李京的妈妈又对李京说:“我们和老师说你的事情,你就回房间去待着吧。”李京爸爸也马上说:“快回你的房间去学习。先把今天的作业做完,然后再听英语,次序不要弄混了,知道了吗?” 王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后,立即明白了李京的毛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原因就是家长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只是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并经常以一种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从来没有理会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实际上,父母的权威并不是只靠命令和强制就可以形成。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是家长,就该什么都说了算,孩子就该听他们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家长要知道,人际交往能力是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的,因为这是孩子综合能力中重要的一项。如果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还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从来不与孩子商量,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很可能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法来对待别人。比如:总爱对人指手画脚,要求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做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沟通、协商等,这样就很容易影响他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友谊,增加了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但是孩子又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自己感到不开心、缺乏自信时,就会反过来迁怒别人,然后故意和别人作对。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固执、多疑、孤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下面介绍几种方法来帮助遇到这样问题的家长: 首先,父母要学会以商量的态度对待孩子。很多能与孩子讨论的事情,要尽量耐心地和孩子分析、讨论,共同商讨和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用商量的态度对待别人。 其次,让孩子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家长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告诉孩子,通过与人沟通和商量来解决问题,往往可以使事情取得更好的结果。如果自己坚持己见、态度强硬的话,就会使事情的结果变得很糟。 最后,鼓励孩子承认错误。当孩子和同学之间因为某事发生了矛盾,而孩子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不当使得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加深时,家长要指出孩子的错误,要鼓励孩子去和同学道歉,取得同学的原谅,这样就可以在很好地维护孩子和同学之间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勇于承担错误的勇气。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进步,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表扬。所以家长要用温和的态度去教育和鼓励孩子,让他们在自我肯定的同时做得更好。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