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67784状态:连载

第四章

细 节31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无论是读书、思考、演讲、写作、科学研究、文艺创作、总结汇报、交涉洽谈,还是处理日常事务等等,都离不开记忆能力。记忆能力越强,从事上述活动的效率就会越高。可以说,记忆力是智慧的基础,效率的前提。
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是孩子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假如一个人没有记忆能力,今天记的事明天就忘了,那他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更别提获得智慧了。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的知识,依靠记忆力把它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马上就可以拿出来使用。记忆的知识越多,反应就会越快,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遇到问题就可出现“眉头一动,计上心来”的灵感。所以说,孩子记得知识越多,其智慧也就越多,也就会越聪明。
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下面的这些建议可供参考:
一、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培养孩子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环境是促进记忆的一个重要方面。安静的环境包括父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去干扰孩子,不要在孩子旁边走动,也不要大声说话、看电视等,以免使孩子分神。同时,父母要注意孩子学习环境的布置。房间内东西的摆放要整齐,杂乱无章容易干扰视线,影响记忆。因此,孩子学习的房间不要摆放过多漫画、玩具等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墙壁上不要张贴过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以免孩子的注意力被周围的东西所吸引。
二、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孩子对有兴趣的东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因此,要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心情舒畅中来记忆。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而不要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从而变成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
三、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有些材料,如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
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孩子对材料理解的程度。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真是费力不讨好。
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记忆材料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向孩子强调“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死记。
四、让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过程是识记、保持、理解、再认、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识记是记忆的开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理解是保持的基本条件,再认和再现是记忆水平和质量的反映。
记忆有自身的规律,这是由遗忘规律所决定的。专门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是:熟记l3个无意义的音节后,仅过一个小时,就遗忘了七个;两天后,又遗忘了一个;六天后,虽然遗忘还在进行,但是速度更慢了。可见,当记忆过程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记忆刚结束,在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越往后则遗忘越少。
正是因为已经记住的东西在遗忘的时候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针对遗忘的特点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刚学过的东西要多复习,以后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延长。对于年级较低的孩子来说,最好间隔一天。如果孩子要准备考试,则父母要强调平时经常复习,多熟悉教材,进行有意识的背诵,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效果和对记忆的信心。
五、让孩子明确近期记忆目标
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诱惑着人,引导着人,使人步入更高的境界。同样,家长必须使孩子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总是有一定的目标的,这是成功地改进记忆效能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确立记忆的近期目标呢?关键是要学会安排记忆进程,把长远目标划分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一个一个地跨跃。每当达到了一个近期目标,就能增强信心,改进记忆效能,提高记忆速度。当达到了所有的近期目标后,苦心积虑所要追求的长远目标也就胜利在望了。而长远目标的靠近,无疑会更强有力地刺激记忆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
例如,一个小学生要学习英语,倘若笼统地确立一个目标,将来出国深造——他会感到前途渺茫;如果确定不同的近期目标,先完成容易的部分,如每天学习10个名词,进而掌握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他就会感到信心十足,感到学习语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工作。
每一次克服了困难,每一次获得了成功,自信心便会随之增长,而自信心同时又鼓舞他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记忆活动,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化整为零,使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不断地刺激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给自己提出一个记忆目标,充分利用有意记忆,可以使记忆效果大大提高。
六、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
有生活经历才有记忆,由于“见多识广”,孩子能记住和讲出很多见闻,需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要想树立起这种信心,就要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孩子们对形象鲜明的、感兴趣的或引起他们高兴或惊奇的事物,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较长时间保持在记忆中,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会引起联想,更容易记住新的东西。能增强记忆力12种食品:牛奶、鸡蛋、鱼类、味精、花生、小米、玉米、黄花菜、辣椒、菠菜、橘子、菠萝。
七、增强孩子记忆的信心
记忆力的好与差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是可以提高的。但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失去信心,就很难提高了。只有有了信心,才能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它记住。因此,家长切忌打击孩子记忆的信心。如有的家长骂孩子“你什么都记不住,一点记性也没有,对你说了也是白说”等等,是很不妥当的。家长要了解其记忆的不足之处,了解其记不牢或记不正确的原因,耐心帮助他,要多给予鼓励。从小培养起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
八、练习、练习、再练习
不妨和孩子一起不断大声重复一些他们要背诵的东西,多重复几遍之后,孩子就会觉得背诵非常简单。经常考一考孩子他新学的字或者加减法,越多的练习,孩子就越熟练。在考完孩子简单的字以后,应该很快把程度加深,考他一些更难一点的字,孩子慢慢会意识到记忆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他会因为越来越努力而感到自己是聪明的,他会因为自己能机智地应对那么多的问题而越来越自信。
九、指导孩子记忆的方法
善于运用各种记忆方法能提高记忆力。家长要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年幼的孩子记忆保持时间短,记忆的主要方法是机械识记,要他们记住某种内容就要不断重复,可教他们背诵一些儿歌、诗歌,记住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入学前的儿童已会运用意义识记,可以教他们运用顺序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等识记方法。入学后要记住一篇课文,可用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等方法。
关于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的详述,还需要父母在实践中发现并教给孩子。总的说来,将孩子引入记忆方法之门,让他知道用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促使他去探索、交流、创造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以达到提高记忆力的目的。这些都是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因素,父母有必要切实有效地做到。


细 节32教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

很多独生子女在学习时往往缺乏一个正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因而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事实上,学习不可盲目,必须要为自己的学习设立一个适当的目标。因为,有了目标,学习便有了前进的方向。并因此而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有效激发我们的上进心,而达到目标后又可增强我们的成就感,继而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一个适当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还能规范孩子学习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如今的学习,一方面是在提高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进入社会作技能准备。而在目标的指导下,可以规划出几年内的学习体系,在这期间的每一种选择都是在丰富、充实它,就像孩子入学时的课程选择,就是在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规划一个学习体系。
关于目标的重要性,曾经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让3组人分别沿公路步行前往一个从未去过的村庄。
第1组:实验者不告诉实验对象距离目的地有多远,只要求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
第2组:实验者只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目的地有50公里。
第3组:实验者不仅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还让他们知道路边每隔1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
实验的结果是:第l组人越走情绪越低落,绝大部分人没有坚持到底;第2组人走到一半后开始叫苦,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到达终点;而第3组人一直充满信心,精神饱满,绝大多数走到了目的地。
一个简单的实验,把目标在成功中的重要性演绎得浅显易懂。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有没有一个目标,以及目标是否明确,都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中的3组人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人。
第1种人:他们有目标,却不知道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花多少时间,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这样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困难的加大,其激情势必难以保持,最终大多会选择放弃。这就如同前面实验中第1小组的情况。
第2种人:他们知道实现目标要付出的代价,但是,在为实现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挫折,他们就看不清自己与所定目标之间的距离了。这时,他们也无法再坚持下去。这就是实验中的第2组人。
第3种人:他们不仅知道实现目标要付出的艰难,而且,在不同阶段,他们都能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看到自己和目标间被缩短了的距离。这样一来,他们就总能及时给自己补充动力,坚持走下去就显得容易多了。这就像实验中的第3组人,他们不仅知道这次行程是50公里,而且,每隔1公里,都会有一块里程碑在告诉他们:你们离目标又近了1公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标对于成功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父母要想帮助独生子女有效提高自己的成绩,就一定要让孩子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所谓适当,是指这个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会使孩子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失去信心,导致成绩下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同学,平时各科成绩只在七八十分之间,期末考试之前他竟满怀激情地一下子将目标定为各科成绩都要达到95分以上。这个目标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即使他在临考前昼夜不息地拼命学习,想要一下子从中等生跃升成为尖子生,也是没有多大可能的。事实也证明,他失败了。而目标定的太低,也是不行的。比如,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的同学,而期末考试成绩却只要求达到90分即可。这个目标显然又太保守了,这样的目标就产生不了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就失去了定目标的意义。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设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呢?
第一,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帮助孩子制定最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
父母应该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发现某一学科的知识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时,他们往往能将这一门学科学得非常好。
小超从小就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对数学这一科目有着独特的爱好。他的爸爸发现了这一点,就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在爸爸的鼓励下,小超多次参加奥数竞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终,他考上了某著名理工大学的数学系,最近正在准备出国。
第二,鼓励孩子通过对自身的切实了解,自己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当孩子被鼓舞和信任有能力做一件事情时,他们往往能爆发出最大的潜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通过对自身的了解,让孩子自行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不断给予孩子以信任和鼓励。
第三,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水平,不要制定超出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制定学习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不可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实现目标。
第四,让孩子围绕学习目标,靠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它。
孩子的学习目标一旦确立下来,就要靠自身去努力奋斗。有一个孩子在学习时,目标一直不改,可学习成绩并未得到明显的上升。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气馁,一直在与他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探讨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去拼搏去奋斗,才能达到目标。而当他感到挫折和失败时,父母并未强制性地打骂他,而是理性地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重新拾起勇气,继续努力。后来,这个孩子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考试名次在全年级中上升了一百多位。


细 节33切实予以引导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学习压力大是大多数独生子女要面对的现实。
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差的孩子,对过量的作业表示厌烦,对频繁的考试心有余悸,都是十分常见的,有的孩子甚至患上了考试焦虑症。
学习是学龄前独生子女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内容。有研究表明,学龄儿童各类不适应问题的出现,有80%与他们的学业有关。一些表现在不良情绪上、行为举止上的问题,其根源仍在学习的适应不良上。而另一项研究亦指出,有90%的学龄儿童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学业适应不良。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儿童此类问题发生的比率更高一些。
当你的孩子出现下述情况时,他可能已经因过度的学习压力发生了适应不良,如不能及时注意到并尽快予以纠正,后果将十分严重:
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上课无精打采,经常性地打瞌睡或思想上开小差,课堂上小动作特别多,不仅自己精力不集中,而且故意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经常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
故意拖延时间不去做作业,做也是敷衍了事,经常性地抄同学的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甚至于一见到作业就厌烦、就发火、就脾气暴躁或者哭泣,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
害怕考试,对考试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考前过度紧张,睡不好觉,考试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都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到了谈考试色变的程度,或者发生病理性反应;
因为学习成绩较好,对自己总是有很高的要求,特别在乎成绩的排名,总想争第一,稍有失误就痛不欲生,对自己过分苛刻和严厉,有时会在同学面前故意装作轻松,有意表示自己怎样玩乐、怎样看电视,以掩盖死命读书做题的真实情况;
因为对学习的厌烦而和老师的关系过分紧张,从内心里不喜欢、甚至憎恨老师,有的孩子会对所有的老师都没有好感;
和家长关系紧张,特别厌烦家长督促检查自己的学习,不愿意和家长讨论有关学习的事,对家长提出的成绩及排名要求非常反感,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经常因此而发生强烈的亲子冲突;
因学习成绩差而过分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自己的成绩或其他方面的不足而苦恼,心理脆弱,有时会因此而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尤其是在考试前后、作业太多或学习遇到挫折的时候。
凡此种种表现都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切实予以引导,帮助孩子们去缓解压力,获得积极的生活状态。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新认识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破除“成功惟有上大学一条路”的思想。要认真思考孩子的优劣特征、兴趣偏好,和孩子一起精心设计他的成才之路。对于那些学习确实存在种种障碍的孩子,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敢于另辟蹊径。
第二,下大气力解决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
家长要注意常鼓励孩子,不断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各种小的直接的目标。用讲故事、树榜样等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向孩子灌输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孩子将目光投向社会、世界、未来。
第三,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发生困难大多数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认真态度、较长时间专注一件事的习惯和整洁严谨的为人处世态度。
第四,切实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有一定难度,有的孩子因为某一个问题没弄明白,便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家长要从上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孩子是否能跟上学习进度,有条件的每周和孩子一起总结一次,发现哪里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补上。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得以解决,兴趣必然提高。
第五,要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偏差的孩子
一时的分数低,并不代表全部,也不能就此认定孩子学习不好。在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同时,还要不时地给予鼓励,特别要注意发现孩子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辅以必要的严格要求。两方面交替对孩子施以刺激,达到强化学习动机的目的。


细 节34教孩子正确面对学习上的挫折

来看一则真实的新闻:
高三学生张羽(化名)因高考分数与估分相差甚远,与重点大学无缘而在家自杀身亡。据张父说,高考分数线揭晓后,张羽考了506分,与原先估计的570分相差甚远。张羽沉默了好久,但是看上去还算正常。第二天,张羽与其父一起去查询志愿,并打听是否可以上复习班,晚上9点多,他便上楼睡觉去了。
但是,当天晚上10点20分,张羽的母亲上楼睡觉时,却发现张羽已经割腕自杀,一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抢救,可为时已晚……
像张羽这样的独生子女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每过几年都会有一些类似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受不住这样的挫折,而选择轻生的道路。
事实上,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碰到一些挫折。学习挫折是指学习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一时又无法克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或紧张状态。这种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如:讲课内容听不懂,记忆力衰退,考试失败等。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天才孩子。二十年过去了,宁铂早已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
归根结底,是他们抗挫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今天的差距。因为成长过程过于顺利,致使宁铂很难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学毕业后,宁铂虽然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自己的希望,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而张亚勤在挫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从而铸就了他今日成功。
事实上,学习挫折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首先,学习动机不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必要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他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总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没有学习愿望,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自觉性和求知欲望,因此,一提到学习就经常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其次,学习意志不坚定。意志是一个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心理活动,它是完成个人目标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7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质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所有的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父母要想教会孩子正确的面对学习挫折,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会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一生中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挫折并不等于绝境。在遭受挫折时,要学会了解自己受挫时的思想与心理,及时调整。要学会克服困难,经受实践的考验。当再次遇到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自己。
二、多肯定和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当及时去关心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慰、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孩子不会感到孤独无助。
这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有勇气去尝试就很好了”,“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这样做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三、培养孩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作为孩子,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  “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四、让孩子适当受一点批评
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错事,从不说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只听得进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在学校一受到老师、同伴的批评,就会出现逃课、逃学、与同伴发生冲突的事件。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自己不知道,但别人很容易发现,只有当受到别人批评时,自己才知道错在哪里,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非讨厌自己,而是帮助、爱护自己。让孩子懂得有了缺点并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五、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
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不可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六、挫折教育要因人而异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细 节35教孩子学会向他人求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现代的独生子女往往是“窝里狠”,“在家像猛虎,出门像病猫”,只会在家里对家长发号施令,却丧失了向他人求助的意识和能力。遇到困难、危险不会求助、求援,不会合作,后果令人担忧。大火压境,蚂蚁尚且知道合作逃生,难道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补上这一课吗?
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学会求助、学会合作。李开复博士与北大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谈到人才时,把“团队精神”列为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四大素质之一(另三个是人品、智慧和激情)。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研究性学习全面开展,以前那种“单打独拼”的方式已经很难胜任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学会向他人求助对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总会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主动的求助意识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使他们觉得没有求助的必要;平时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基本上都让孩子待在独门独户的家里,少了与人交往与沟通的机会,也就少了许多了“求助”的机会。
学生或家长煞费苦心找老师补课,到名牌学校去找,不远.“万里”,不惜重金,为什么就不花点时间让孩子学会相互请教,相互学习呢?一味崇尚“上问”,而不提倡“互问”,实是“小学而大遗也”。
同班同学读的是同一种课本,听的是同一堂课,又是受教于同一位教师,而且大家在学习中思考的也常是同一个问题。共同的话题更容易使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学问的相互请教完全不会有什么隔阂,彼此之间有着非常熟悉的共同语言,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避开成人的监听,讨论问题也更加畅快淋漓。有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窍门,出自教师之口有违师道尊严,在学生之间却流传得十分畅通,不规范但管用。有些教学理论常常过分严格,甚至束缚老师们的思维,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非礼勿视,非礼勿说,否则就有误人子弟之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理论并非无懈可击。有个孩子曾说,当初他学英语,许多单词就是读不出,苦恼了许久而无法入门。同学教他用汉语注音、利用记谐音的方法,使他逐渐找到了学习英语的窍门。这在老师的规范教法中,是违规之举。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方法会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走向歧路,但这名学生偏偏认为自己是绝处逢生,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至少对这个学生奏效了。
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请教十分方便。遇到难题随叫随到,拉过来就可以问,扯过去就能教,远比挤出时间千里迢迢请教老师方便得多。同学之间如果有争论,效果更好:互不相让,唇枪舌剑,这些知识极有可能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同学之间如果争论不出结果,大家都对讨论的问题束手无策时,再去向老师求教,这时老师的点拨就相当有效,因为他们是经过认真思考才提问的。但是这样求教的情况,相对于同学们之间的互相请教来说,也只是偶尔为之。
为了让独生子女在学习时,学会向他人求助,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求助。
平时向邻居借个工具、外出问路、请亲朋好友帮助等小事让孩子去求助,让他在受到别人帮助的喜悦中增强求助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鼓励孩子勇于求助。
如果孩子春游口渴向同学借钱买水喝;考试时笔不能写了向同学借;学习有困难,请教老师、同学解决了……你都要表扬、鼓励。
第三,给孩子创造帮助别人的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喜悦。
只强调向他人求助,而忽视帮助他人,这无疑不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正所谓互帮互助,在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才有资格赢得他人的帮助。所以,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


细 节36教孩子敢于质疑和提问

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一种敢于质疑和提问的精神。而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孩子不问问题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了。据调查,中国8—15岁的孩子,有74.63%觉得:“不知道该问什么”,或者是“该会的我都会了”。对于这个现象,父母们虽然心里觉得孩子不问问题是不太好,但又觉得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了,考试时能考个高分,不问问题也罢,反正又不会有什么损失。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问题一:孩子不问问题,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了,考试时就真能考个高分吗?
只要你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学习好的学生,都是问问题多的学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前者顺着问题又更进了一步,了解得多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就会深入得多。虽然都是“接受”,但前者因为问了问题,获得了更多、更深入的知识。所以,无论是记忆的牢固程度,还是在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上,后者总是不如前者。所以,从考试的分数上来看,不问问题的孩子的分数即使有时比较高,那也是偶然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从整体来看,还是问问题的孩子的分数高,不问问题的孩子即使把老师讲的记住了,那也是暂时的,而且有可能是片面的。
比如,提起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人们往往就想到了“四大发明”。一般人都是尽义务一般,将其“刻”进脑子里,不会再对此进行追问。但在一位历史老师讲到这里时,一个孩子问道:“老师,你说火药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的,那我们打仗的武器应该是最先进的。可是,电视演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八国联军用的是先进的洋枪洋炮,而中国的义和团用的却是大刀长矛?”这个问题很好,说明这个孩子很注意观察,而且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当老师把中国的火药技术如何外流,清政府如何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一一讲清楚后,这个孩子就不仅仅记住什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而且增加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而这是那些不问问题的孩子所无法获得的。
问题二:孩子不问问题,行吗?
假设一下,如果我们都不问问题,那么社会如何往前发展呢?哪一项伟大的发明或发现,不是因为我们先辈不断地研究“为什么”?如果没有蔡伦问“为什么不能用廉价、轻便的东西代替丝绸或竹简来写字呢”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能凭借这雪白的纸,一起来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吗?如果人类的智慧只是局限在当时的用丝绸或竹简来写字,知识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与交流,那么会有我们科技的无限发展吗?
或许你又要说,他们都是科学家,当然要问为什么了!我孩子又不是!难道他们天生就是科学家吗?当然不是!通过各种传记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大科学家、大学问家的身上,无不有着相同的一点,那就是: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都要问个为什么,直到把问题搞明白,就是这探询的过程,往往促进了伟大的发现或伟大的发明。伟人和凡人的区别其实很简单,那就看你是否会问问题!
所以孩子不问问题,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的孩子与“伟人”无缘,不会在人类文明的大厦上加砖添瓦!
有可能你对别人的“天才教育”、“神童教育”无动于衷,因为你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想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所以就无须去问为什么了。其实,这种看法没有理解这其中的意思,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伟人”,但我们同样应该拥有优秀的品质,因为如果没有这一个品质的话,连一个凡人都有可能做不好!
问题三:孩子不问问题,该怎么办呢?
对于孩子“不问问题”这个问题,有的家长把其原因归结为“孩子性格内向”,其实这是片面的看法,人的性格固然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但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他都有问个“为什么”的“自然动力”,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的起点是一样的,任何借口都只是强词夺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问问题”的孩子和“问问题”的孩子呢?问题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
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设定的孩子“拆装闹钟”的具体情境中,高达41%的家长会对孩子训斥、警告。对孩子的提问,53%的家长会不耐烦、不屑于回答或敷衍。那么你呢?你是否对于孩子那莫名其妙、无法回答、没有答案的问题,表现出上面的情况呢?如果有,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耐烦、不屑于回答或敷衍”中,你的孩子还会再去问问题吗?结果是很显然的。所以,提高认识,防微杜渐,不要在孩子已经成型之后再去买“后悔药”,而是应该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尽自己的可能去回答孩子的提问,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认识事物的不同程度,来告诉他不同的答案。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回答不上来孩子的问题,就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所要做的,是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一起去研究问题。比如:你的孩子问了一个和当年牛顿问的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会落到地面,而不是飞到天上去?”你会怎么回答呢?是说:“你哪儿那么多事儿,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还是说:“这个问题牛顿早就研究出来了,原因是地球的引力作用,这个规律叫‘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你是这么回答,那你的孩子的好奇心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因为他理解不了。
这时,你就应该想一想,怎么解释,孩子才会明白呢?这当然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套用别人的模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小,还不知道什么是“吸引力”的时候,你可以找一块儿磁铁,让孩子看一看,把一个小铁钉靠近磁铁,小铁钉往哪儿跑呢?地球就好比是磁铁,而苹果就好比是小铁钉,小铁钉跑到磁铁上去,苹果当然要跑到地球上来了。至于这是什么原理,等到孩子明白什么是磁铁的“引力”时,再跟他解释。
另外,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忙”或“烦”,就忽视或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视同儿戏,错过培养孩子的大好机会。要知道,你的孩子有可能就是牛顿、爱迪生、蔡伦!
说到这里,多数家长或许会说:“我已经错过培养孩子的大好机会,到那里去买‘后悔药’呢?”“后悔药”当然是没有的,但也并不是说无药可救了,只要努力,局面还是可以挽回的。
孩子之所以不问问题,一是因为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二是因为思维惰性。所以,如果要补救,先要让孩子对“问问题”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然后,鼓励孩子大胆地去问、去想、去探究。在孩子试着这样做之后,要及时地鼓励。当然,也要切合实际,切莫走向极端。
事实上,能够提出疑问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就继承,把自己的大脑作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孩子是永远无法真正地进行学习的。


细 节37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家庭环境比较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想的都是怎样玩,玩什么,就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父母让他多学一会儿就不行。
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怎样才能让孩子对待学习就像玩游戏、看电视或者去动物园那样兴致盎然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习。
美国的斯特娜夫人亲自指导女儿的成长,她的教育经验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激发孩子兴趣这一点上,她就有很独特的心得。
斯特娜夫人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感到,在所有的学科中,再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于使孩子感兴趣的了。尽管她曾通过游戏法很容易地教会了儿子数数,并用做买卖的游戏很容易地教会了她钱的数法,然而,当她在教儿子乘法口诀时却碰到了麻烦:儿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厌弃学习。
斯特娜夫人真是有些担忧了。你想想,儿子维尼夫雷特五岁时,已能用八个国家的语言说话,还在报刊上刊登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在神话、历史和文学方面已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平,然而,却连乘法口诀都不会。他是否在学业上有所偏向了呢?一个偏科生显然不符合斯特娜夫人培养孩子的理想,因为她的理想是使儿子均衡发展,在成才的同时真正感到幸福,片面发展就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为此,她为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强制女儿死记硬背乘法口诀,这是由于她坚信强制是行不通的,并容易扭曲孩子的性格。
斯特娜夫人的苦恼因与洪尔鲁克教授的一次幸会而解开了。为了宣传世界语的优越性,她曾带儿子到纽约州的肖特卡去演讲,在那里她遇到了芝加哥的斯他雷特学校的数学教授洪尔鲁克女士,她的数学教学技巧相当高明。
在听了斯特娜夫人的担心后,她一语道破了问题之所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绝不是片面发展,这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所以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了。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趣地教这些知识,儿子也能学得好。可是数学,由于你自己不喜欢它,因而就不能很有兴趣地教,儿子也就厌恶它。”接着,这位杰出的女士十分热情地教给她一套教数学的方法。她用这些方法教儿子数学后,效果果然很好。
这位女士的建议首先是让孩子对数字产生兴趣,例如把豆子和纽扣等装入纸盒里,母子二人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时,数数它们的种子;或者在帮助女佣人剥豌豆时,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豆荚中各有几粒……
母子俩还经常做掷骰子的游戏,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数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
儿子非常喜欢这类游戏。在儿子投入到这种游戏的乐趣之后,斯特娜夫人仍按洪尔鲁克女士的建议,每次玩游戏不超过一刻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次超过一刻钟后就会感到疲劳。在这一游戏玩了两三周以后,她们又把骰子改为3个、4个,最后达到了6个。
接着,她们把豆和纽扣分成两个一组的两组或三组、三个一组的三组或四组,把它们排列起来,数数各是多少,并把结果写在纸上,然后把这些做成乘法口诀表挂在墙上。这样一来,维尼夫雷特就懂得了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的道理。更复杂的游戏可以依此类推地继续做下去。
为了使儿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做妈妈的还经常同她做模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所卖的物品有用长短计算的,也有用数量计算的,还有用分量计算的。价格是按照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妈妈常常到女儿开办的“商店”买各种物品,用货币支付,女儿也按价格表进行运算,并找给妈妈零钱。
当维尼夫雷特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或帮助家里干活时,妈妈就付给她钱。她还不断地从杂志社和报社领取稿费。她把这些钱用自己的名字存入银行里,并计算利息。
不久,维尼夫雷特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她从算术开始一直到顺利地学会了代数和几何。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没有兴趣,孩子在学习上就不可能有好成绩,学习就会变成没有尽头的、没有出路的牢狱,孩子就会成为牢狱中的囚犯,终日饱受折磨。所以,如果爱孩子,作为父母,你就应该想方设法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作为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参考:
第一,与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
要想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父母要先有兴趣,然后再带领孩子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
第二,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困难
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应该指责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引导,最好是先表扬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再引导孩子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快乐
每一门科目都不可能是完全枯燥的,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布置任务,并帮助孩子从各个科目中找到快乐。
第四,别人的兴趣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同样一个科目,别的孩子就有那么大的兴趣呢?这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探询、去请教的一个问题。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一道难题并不会有很大的收获,可是,如果能从别人那里找到学习乐趣,那将受益一生。


细 节38对孩子责骂会起反作用

很多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以为孩子犯错时,责骂几句就是批评教育了孩子。其实责骂和批评并不是一回事。责骂的意思是指责和咒骂;而批评的完整解释是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或者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显然,批评比责骂要文明得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好。”
有一位母亲看见4岁的儿子正在往厨房的台子上爬,她跟孩子说:“别往台子上爬!掉下来摔着你。”
儿子回答她说:“没关系,摔不着!”
母亲着急地说:“快下来,摔着就晚了。”
儿子回答:“没事儿。”
母亲愤怒地说:“你这孩子,你聋了还是傻了,你再不下来,非摔着不可!”
儿子说:“你才傻了呢,不用你管。”
母亲生气地说:“你敢说你妈傻,你有没有教养!”
儿子说:“你才没有教养呢,是你先说我傻的。”
其实母亲的意图是想批评儿子的行为,但是最后却变成了责骂孩子,还让孩子也学会了责骂的内容。这样不但没有起到批评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母子之间的口角。那么,如果这位母亲能正确理解批评的意思,情况就会有所改变了。
比如,她看见儿子正在往台子上爬的时候,警告他说:“别往台子上爬!掉下来摔着你。”儿子同样回答她:“没关系,摔不着。”但是如果孩子没有理会自己的警告,母亲可以走近儿子身边,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护孩子,一方面还可以轻轻问:“你爬到台子上是要干什么呀?”其实,孩子爬到台子上无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母亲这个时候可以满足一下孩子的愿望。孩子爬到台子上以后,母亲可以进一步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呀?”等孩子回答以后,母亲可以将孩子从台子上抱下来,然后向孩子说明这件事情的危险性,告诉他如果下次再做这样的事情,必须在父母的帮助下才能去做。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警惕性,也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
家长要弄清楚批评与责骂的区别,指出孩子缺点或错误的时候,不要用挖苦、奚落的字眼;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随意批评孩子,因为这样有可能将批评变成责骂;孩子在任性的时候不要轻易责骂他,要学会冷静处理,此时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
但是,责骂和批评的分寸有时候很难掌握,为了让家长能够分清楚,现列出几条错误的批评模式。在下面这些模式中,如果拿捏不好分寸的话,批评就变成了责骂:
(1)在自己情绪不好时对孩子发火。大人总是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对孩子发火最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先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跟孩子说事情的利害关系。如果是很危险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严肃、明确地告诉孩子。
(2)不要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孩子。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要了解事情的原因,不能在没有证实、孩子没有承认的情况下草率地批评孩子。
(3)不要不分时间、场合地说孩子的缺点。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最不适合批评孩子,否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4)不要因为孩子现在的一个错误,而把孩子以前犯的错误也拿出来指责一番。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的话,是比较喜欢家长理智的批评还是无情的责骂。这样想了以后,家长就会把无情的责骂变成理智的批评。
但是,事情比较严重或者孩子任性的时候,家长还是要严肃认真地绷起脸来警告孩子,使孩子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能犯类似的错误。
父母批评孩子时,也应当注意以下一些技巧:
(1)低声而有力的批评。家长用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所以这种低声而有力的批评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更好。
(2)沉默的批评。孩子一旦做错了事,父母总是会责备,但是如果父母一反常态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式批评。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却能用这个错误启发孩子,而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这样不但使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也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4)趁热打铁式批评。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细 节39用悄悄规劝的方式,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别看孩子年纪小,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也要面子。如果一味地当面或当众批评,会让他们觉得难堪,同时也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会因此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批评孩子时讲究一下方法,看见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能多考虑到时间、地点、条件、孩子的心理等诸多因素,用悄悄规劝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张老师在新学期的时候被调到4年级5班做班主任。这一天,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教室里依然吵声不断。为了能尽快让学生安静下来,张老师快步来到4年级5班的教室门口,用眼睛扫视了整个教室。这一动作果然管用,几乎所有学生都闭上了嘴,迅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等着张老师进来上课。
但是,张老师却没有进教室,因为她看到一个叫做孙亮的学生还在和坐在自己后面的同学起劲地说话,他好像已经忘记这是上课时间了。孙亮的同桌看见了张老师严肃的面孔,就轻轻地对他说:“别讲话,上课了,老师来了。”可是孙亮却对他的同桌说:“谁要你管啊?”后排同学也连忙说:“快别说了,张老师来了。”孙亮说:“骗谁呢。张老师来了有什么可怕的,我才不怕呢。”
此时,同学们都静静地看着张老师,不知道她要怎样处罚孙亮。而孙亮也从紧张而沉闷的气氛中觉察到情况不妙,他快速转过身子,眼睛正好和张老师的眼神相遇,他看见了张老师的眼里充满了愤怒。此时的孙亮已完全没有了刚才的那副起劲样,他有点心虚,慌张地低下了头。张老师明白,此时的孙亮内心一定很害怕,一定在等着自己批评他。
张老师却只是走进教室,大声地说:“上课。”学生们的脸上都出现了惊诧的表情,但又很快地回过神来,投入到课堂中来。孙亮低着头,缩着脖子,本来是想接受一顿“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但是,老师却没有批评他,而是马上开始上课了。
一连几天,张老师只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下课也没找孙亮谈话。张老师暗暗地观察这个学生,看见孙亮在以后的几天里都是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的样子。终于有一天,在快下课的时候,张老师走到孙亮的座位旁边,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下课能到老师的办公室来解释一下那天上课时发生的事情吗?”下课以后,孙亮果然主动找到张老师承认错误,他说:“张老师,那天上课是我错了,您批评我吧。”听了这话,张老师很高兴地说:“老师也知道你是个知错能改的孩子,下次不要这样做就行了。”孩子听了这话,哭了起来,他边哭边说:“张老师,我以后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后来,孙亮上课时比以前更加认真了。批评的话不妨“偷偷”地说,张老师给出这张小纸条的做法虽然简单,却很有效。她既提醒了犯错误的孩子,又保护了孩子的尊严,让孩子注意自我约束的同时又提高了积极性。
有些家长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说孩子的缺点,以为孩子会因为顾忌自己的面子,下次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恰恰是错的,在很多人的面前批评孩子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批评的效果不但没有收到,还影响了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其实,批评完全是可以偷偷进行的。小雷是个初中生,因为很喜欢长刘海,剪头发的时候总是不让理发师碰自己前面的刘海。他妈妈看见他这个样子很生气,就大声教训他:“你看看你的刘海都多长了,留这么长的刘海遮着眼睛,你还怎么看书学习啊?快让理发师给你剪掉。”但是,小雷就是不愿意,他妈妈气愤地站起来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说话你当耳边风啊!师傅别管他,把他的刘海给剪掉。”理发店里的很多人都看着这对母子。小雷觉得实在难堪,他哭着跑出了理发店。结果,小雷不但没剪掉自己的长刘海,而且一个星期里都没有跟妈妈说话。有人说:“批评有时需要闪电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但“批评”是一种艺术,需要审时度势地选择适当的方式,才能让批评打动孩子的心灵,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细 节40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潜能

鼓励是最简单的一种家教形式,它既不用花费家长许多时间,也不用浪费家长很多金钱,只要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都可以进行。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的创始人之一戴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鼓励可以帮孩子建立自尊和自我价值,恰当的鼓励,不仅可以使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潜能。马先生的儿子上初中二年级。儿子的愿望是考上重点中学,但是儿子的成绩却不是很好,所以孩子每天从学校回来的时候都很疲倦,没有笑脸,愁眉不展。马先生看见儿子这样很担心,他怕儿子不但没有把成绩提高,反而弄坏身体,而且这样下去还有可能让孩子陷入抑郁中。
有一天,马先生跟儿子说:  “儿子,你有没有发现你其实挺聪明的?”儿子看着父亲说:“爸爸,我这样怎么能算聪明呢?我的数学和物理都不好啊。”马先生说:“但是你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样子很认真,爸爸看到你认真的样子就想:‘我儿子在这个时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儿子呢’。”儿子听见爸爸的夸奖竟然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马先生见儿子这样,又赶紧对她说:“你要对自己有信心,虽然数学题很难,但是数学题看见活波可爱的小帅哥也会害怕的。”儿子这个时候终于开怀大笑起来。马先生看见儿子的心情好些了,又说:“这就对了,你用这样的好心情去解答难题,就会解答得很好了。”
马先生还把一句话贴在儿子房间的墙壁上,“你会很成功地解答出难题,我们相信你”。儿子每天从学校回来看见墙壁上的话就会想到父亲关于“美丽儿子”的评语,面对自己最害怕的数学题时,他总是微笑的。
一段时间以后,儿子从学校回到家里跟马先生说:“爸爸,我发现我的数学进步了,这次的数学小测验我比上次多考了15分。”马先生很高兴地对儿子说:“爸爸是不会看错的,就知道你一定会进步的。但你要戒骄戒躁,也不能太急于求成。慢慢来,你一定会达到你想要的目标。”
从此以后,马先生看见儿子每天回家都是笑盈盈的,不但学习成绩上去了,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父母的鼓励,让孩子每天都沐浴在幸福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鼓励可以是口头上的表达,但也可以是点头、微笑、拍拍孩子的肩膀、握着孩子的手等。如果家长正为不知道怎样鼓励你的孩子而感到困惑的话,下面的一些鼓励话语可能会帮到你。
(1)如果对孩子表示接纳,你可以跟孩子说:
“我很高兴你能那么认真地看书。”
“我虽然不赞成你那样做,不过我想你有你的理由,可以让我知道原因吗?”
(2)如果你对孩子有信心,你要这样跟他说:
“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我相信你的能力。”
“相信你自己,不要有太多顾虑,大胆去做就行了。”
(3)如果你想让孩子进步,就这样对他说:
“虽然这次考试分数不是很理想,但是你比以前进步多了。”
“看见你坐在那里学习了一下午,爸爸很高兴,你真的在努力了。”
“小小的退步不算什么,妈妈相信你很快就可以赶上去。”
(4)如果你想强调孩子的长处、贡献和表达你的感激,你可以这样说:
“你已经帮妈妈洗完衣服了,你真的长大了,懂事了。”
“原来我们家的儿子这么有想象力,这幅画画得真好看。”
鼓励是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这一技巧的运用不仅能使孩子正视现实、克服困难,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当然,鼓励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应该掌握一些鼓励的原则。
1.不要给孩子消极的期望
你想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应该说:“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说:“你能做好吗?”后一种说法会使孩子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而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心理暗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太努力,这样很容易使他半途而废。
2.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高标准
希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帮孩子制订适合他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3.不要设置双重标准
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孩子,如果自己只是嘴上说孩子,从不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话,家长的教育就只能是徒劳无功。
4.家长必须学会接受孩子的一切
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会让孩子变得很不自信。出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正常现象,在这个时候,家长首先要肯定孩子好的一面,然后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样才会让孩子感觉到错误是能够改正的。
5.重视孩子的贡献、自身价值和优点
家长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为家庭做出的贡献。这样孩子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
6.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家长一般会忽视孩子平时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让孩子缺乏耐心和意志,没有制定远大目标的能力。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有鼓励,使他们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总之,家长要在鼓励中教会孩子接受和认识自己的不足,让孩子充满自信,在做贡献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