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67784状态:连载

第八章

细 节71做父母的要学会自我反省

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赖特17岁那年的一个早上,父亲要赖特开车送他到20英里之外的一个地方。那时赖特刚学会开车,于是,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赖特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3点再来接他,然后赖特就去看电影了。等到最后一部电影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赖特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
当赖特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的时候,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地等待着。赖特心里暗想,如果父亲知道自己一直在看电影,一定会非常生气。赖特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本想早些过来的,但是车子出了一些问题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人们花了两个小时才把车修好。父亲听后看了他一眼,那是赖特永远也忘不了的眼神。
“赖特,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吗?我感到很失望。”父亲说。
“哦,你说什么呀?我说的全是实话。”赖特争辩道。
父亲看了他一眼,  “当你没有按预约时间到达的时候,我就打电话给维修站,问车子是否出了问题,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我知道车子根本没有问题。”一阵羞愧感顿时袭遍赖特的全身,于是,他承认了自己去看电影的事实。父亲专心地听着,悲伤掠过他的脸庞。
“我很生气,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失败,因为你认为必须对我说谎,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跟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步行回家,对我这些年来做错的一些事情好好反省。”
赖特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话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赖特迅速地跳到车上紧跟在父亲的后面,希望父亲可以回心转意停下来。赖特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抱歉和难过,但是父亲根本不理睬,独自一人默默地走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
整整20英里的路程,赖特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4英里。看着父亲遭受情感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这是赖特生命中最令他难过和痛苦的经历。然而,这也是他父亲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从此以后,赖特再也没有对他的父亲说过谎。
年幼的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责备,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实,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子不教,父之过”。很多父母都熟知这句话,但是,恰恰有很多父母忽视了这句话。不要把孩子的错误总归结到孩子身上,很多时候父母需要不断的反省自己,发现自身的原因并作出改正,才会帮助孩子成长。
当孩子做错事时,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适时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如同在岔路众多的地方驾车,时常反省就像时常回头看看是否走错了路,这样才能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过远。
不知家长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孩子打人是家长教的。一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教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会认为只有武力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当他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举起自己的小手,对别人使用武力。如果你对他的打人行为实行体罚的话,情形可能会更糟,不仅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他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你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你的个子比他高,力气比他大。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快乐、平等地与人相处,请收起你高高扬起的巴掌,找寻自身的原因,与你的孩子真诚交流、沟通,以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相信父母的自我反省会更好地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细 节72敢于向孩子认错

日本著名诗人石川啄木,有一次因心烦出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恰好被在外屋的大女儿次子立雕看见了,她就挺身出来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并且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怎么在家里就动手打人呢?”石川啄木开始一愣,静坐沉思少顷后,走到立雕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道歉,无疑使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又如,横滨一父亲在报上刊登了题为《给儿子的“道歉信”》的广告:“看了昨天你给我的信,对我震动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来,性格变得很暴躁,漠视了你的感受。在此,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像朋友一样说说心里话。看到这封信,就给我打电话,好吗?永远爱你、惦记你的父亲。”我们可以相信,当儿子看到父亲这封“道歉信”后,儿子肯定会为父亲这种自责反省、愿与儿子平等对话的勇气所折服。如此运用广告的形式向孩子道歉,虽不值得提倡,但的确可谓情真意切!
可是,很多的家长却总是觉得,如果自己向孩子认错、道歉会很失面子,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家长如果学会向孩子道歉,对教育子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过失、错误时,理当采取明智之举,勇于向孩子道歉,这样,定会让孩子笑逐颜开!这既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表现,也为孩子的为人处事作出了榜样。
作为父母应该懂得,道歉并不仅仅是公共场所使用的外交辞令,在自己家庭里也应是必不可少的言语习惯。如果父母因为误解孩子的言行而指责孩子,后来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的时候,或是当父母不小心使孩子受到伤害时候,都应该向孩子道歉。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如果从来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那么他的孩子就会产生父母“虽然永远正确,但实际上却老出错”的观念,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对父母正确的教诲置之脑后。但父母如能在自己对孩子做错事之后,立刻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那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什么可耻的事情,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如何使自己更聪明的甜味。
例如,很多父母在孩子“闯祸”之后,往往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对孩子进行了不恰当、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但在事后又觉得很后悔。在这时,倘若父母能勇于真诚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动补救自己的过失,则能引导孩子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卡哈被称为是“西班牙王国上空的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他的成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小时候的卡哈十分调皮,当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造了个“真”的大炮时,没想到,一发射就把邻居家的小孩给打伤了,后来被罚款和拘留。当他从拘留所出来后,身为外科医生,通过刻苦自修当上了萨拉大学应用解剖学教授的父亲,把卡哈这个“顽童”着实训斥了一顿,并责令他停止学业,学补鞋子。后来,父亲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孩子闯了祸是要管教,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于是,一年后,父亲上修鞋铺接回了卡哈,搂着孩子深情地说:“我做得不对,我向你道歉。我不该因为你闯了一次祸就中断你的学业。从现在起,你就在我身边学习吧,你会有出息的!”从此,卡哈潜心学习骨骼学,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神经组织学家并获了诺贝尔奖。
父母要及时对自己做错的事道歉,并及时改正,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也会有错怪孩子、冤枉孩子的时候。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一个家庭里,家长威信的树立并非由于他们的一贯正确,而是由于他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进而取信于孩子。
一个人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必须向人家道歉。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适当机会与孩子谈论自己的错误,是在教会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敬意,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
同时,道歉还要注意在心平气和时,道歉的主旨要明确,态度要诚恳,所说的道理要中肯,如此必会有深刻的教育效果。
明哲的妈妈发现钱包少了50元钱,就一口咬定是明哲拿了。明哲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明哲:“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明哲不服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明哲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补上一句:“明哲,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明哲觉得受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还有一个故事。
井边的父亲急了,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井边不在家温书,上哪儿玩去了?过了一会儿,井边回来了。父亲没等井边解释,就数落开了。井边没言语,进屋学习去了。过了几天,隔壁的伊藤叔叔忽然登门向井边表示谢意。原来那天伊藤叔叔家来了电报,井边想一定有急事,于是赶紧把电报送到了伊藤叔叔单位。电报上说,伊藤奶奶病危,让伊藤叔叔速归。就这样,伊藤叔叔终于在妈妈临终前见了老人一面。井边爸爸一听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那天不该如此武断地批评孩子。晚上,井边爸爸请井边坐下,十分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向孩子道歉。这事之后,井边更爱爸爸了。
上面两个事例一反一正,给人以启迪。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家长怎样处理。家长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摆家长架子。错怪了孩子就要主动道歉,而且态度诚恳,不敷衍,不拉客观。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认错,给孩子树立了有错必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识和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团结,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高了,井边父亲的正确态度就是证明。明哲的母亲如果也能这样做,明哲肯定会很快就跟妈妈和好,肯定不会出走的。


细 节73与孩子产生认知共鸣

当了父母的人总不免有一个疑问:在自己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儿童健康协会曾在伦敦动物园举办的“孩童世界”展览,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展览模仿了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体验。当成年人戴上厚厚的眼镜时,他们眼前的模糊世界就仿佛是孩子的感受;他们戴上手套系鞋带,体会到的是学步阶段婴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心理专家认为,这个展览重现了人的成长经验,让成年人获得了对儿童的崭新的认识。专家认为,作为父母如果没有经历过这种降级感觉,是不会了解孩子的。在圣诞节期间的展览会上,你不要以为孩子会为琳琅满目的礼品而高兴,在他们的眼里,这是一个充满着人的大腿、屁股、鞋子,以及其他庞大的物体在乱推乱撞的场面。
所以,不妨把自己的心态落到与孩子一样的水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世界,那么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为,大人才更有可能理解。
来看一则实例:
一家人到户外去活动,弟弟和哥哥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结果扭在了一起,弟弟的鼻子被地擦破了一点皮。当时父母的心里是既生气又紧张,分别将他们两个人训了一顿,并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玩,还打架?
弟弟委屈地说:“我是和哥哥好好玩的,我们想看看谁的力气大,摔跤玩,就摔倒了。”哥哥说:“对,都是那个地不好,硬硬的,把弟弟的鼻子都弄破了。”听到这里,父母不禁脸上有些发红,是啊,孩子们并没因为鼻子的问题而不高兴,他们还沉浸在摔跤的乐趣中,摔跤所带来的乐趣远远大于鼻子被碰破这点儿小事。更何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诸如此类的挫折的,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都这样想了,父母干嘛还要训他们呢?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告诫他们,以后玩耍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有时与大人是不一致,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大人,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而应该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做到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呢?
首先,学会倾听,成为孩子忠实的听众。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书的每一页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和关爱。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小太阳”,甘心作行星围着“太阳”转;而孩子却不愿当“太阳”,而要做“星星”,因为“太阳”太孤独,  “星星”却有很多朋友。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害怕孤独,渴求倾听,渴望父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当他们的“孩子王”。因此,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当面对着“鸡蛋里面挑骨头”、“打破沙锅问到底”,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孩子时,不论孩子的问题多么简单、多么幼稚,父母即使再忙再累也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眼睛左顾右盼,手里不时地翻动着书报,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早就知道”,而应该保持微笑,热情地看着说话的孩子,并常常表现出惊讶的样子,赞叹道:“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你真棒!我简直不敢相信!”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孩子所说的话的兴趣和愉悦,同时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进行热情的点拨,并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孩子们便会认为你“够朋友”、“了不起”,自然就乐于向你敞开心扉。
其次,要以孩子的眼光看看孩子的世界,父母还应知道孩子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向孩子请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知识面会逐渐增广,他们会开始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一味以成人的标准来思考和行动,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就会压抑孩子健康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不利于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因此,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平等地和孩子相处,遇事多和孩子商量:“这样做行吗?”、“你喜欢不喜欢?”、“这件事这样处理好不好?”、“这样讲你听得懂吗?”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自然会奋发向上,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
最后,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要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理解和宽容孩子的过错。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不要把目光总是放在自己孩子的缺点上,应该将心比心,对孩子给予充分的理解,用宽容发展的目光看孩子。
总之,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学会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产生共鸣,恰如其分地评价孩子,而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你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细 节74不漠视孩子的情感世界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孩子也是如此。美国前总统林肯说:“首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一条恒久不变的做人法则。对于父母来说,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孩子。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也曾说过:“本来亲子关系有如胶着的战争状态。其中一方攻打,另一方就反击;一方撤退,另一方则又进攻。纵然这是无意识的,但孩子多能敏锐观察到父母的心理,有时威胁,有时撒娇,假如父母的作战态度略微松懈,孩子就会立刻占上风。基于上述理由,父母必须有心理作战的准备,就是视孩子有独立的个性,由此考虑孩子的心理。”而希望获得尊重就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尊重孩子的人格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
贪玩、好吃、任性,这些是不少孩子常见的举动。如果父母因此勉强孩子遵守各种规条,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儿童经常会发泄情绪,他们的理智不够成熟,不可能对大人言听计从,如果孩子像大人一样老成持重,必然是被强迫遵守成人的规矩所致的。
例如,十二三岁的儿童,生理、心理正处在逐渐发育成长的转变中,比较注重追求自身的独立人格。此时,若家长诱导不得法,会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感情交流。为使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专家对家长有以下建议:
(1)勿抱成见。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行为便极力压制,担心让步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对越激烈,孩子就会越坚持己见,他们是“吃软不吃硬的”。十几岁的孩子长壮了、成熟了,只要家长不用有色眼镜看他,他会按照自己培养起来的行为方式去做人,成为你的好孩子。
(2)不要盲目责怪孩子。孩子的叛逆行为有时看起来是针对你的,其实也许根本不是。例如:有一家人习惯双休日早起做晨运。一日,孩子却说他要晚起床,不参加晨运了。其父母本可大发其火,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平心静气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是为了学校的黑板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长便把晨运时间推迟了。
(3)保持作为家长的地位。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互相信任,共享快乐,但这种友谊不应是完全平等的。你应当是一名船长,可以听取船员的意见,但最终决定航向的仍然是你。
尊重孩子的兴趣
现在很多父母都已注意到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幼儿时期便开始接受某方面特长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开发孩子智力的良好愿望下,许多孩子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家长该如何引导幼儿选择其爱好呢?
日本教育家高桥敷指出:“父母不应指示孩子做什么,而应千方百计让孩子想做什么,启发他想站立、想走路、想写字、想读书,自己起个拉拉队的作用。”可见,幼儿的学习兴趣是由情绪支配的,他感兴趣的、喜欢的就去学,反之就不学。成人辅导孩子学习,重要的是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兴趣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手工制作,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尊重不等于放纵,幼儿身心发育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在尊重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家长去引导和教育幼儿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而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强迫孩子学习,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如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钢琴弹得好,就盲目买钢琴让自己的孩子学,结果孩子不感兴趣,越学越烦,感到弹琴是在受惩罚,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又如有个小女孩特别喜欢武术,可她父母却认为这是男孩子学的项目,女孩子不能学,无奈她只好放弃自己的爱好。这对孩子的成才是很不利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尊重孩子的选择
许多父母总是喜欢替孩子作决定,孩子上什么学校,父母选;孩子报什么专业,父母选;甚至孩子找什么样的异性朋友,也得由父母来把关。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决定他自己的事情,他就会备感沮丧,他会非常仇恨父母剥夺自己作决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必然是充满火药味的。
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设计孩子的未来。家长自作聪明地认为,我们在为孩子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是帮助不懂事的孩子选择自己的未来。父母往往想让孩子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做一个好孩子、乖孩子。其实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的未来需要他们自己去把握,不需要我们像对小孩一样去呵护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欲望也就欲强烈。孩子的选择在学会走路和说话之前,家长什么都可以忍耐,甚至是破坏性的动作,你也会原谅他们,可能还会认为孩子有本事。可是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见长,家长的耐心正在逐步的消失,由宽容大度的鼓励变成了狭隘苛求的训斥,使孩子无所适从。孩子的选择与家长的意见相左时,遭到训斥的肯定是孩子,家长从来不会从自身找原因的,因为家长自认为自己高明,孩子什么都不懂,于是就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孩子没有了选择权,也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会逆来顺受,养成懒惰的习惯,习惯于家长给他们筑好的巢。这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情,毕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家长不过是阶梯或者是孩子的拐杖而已。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选择,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孩子在不断的选择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经验,使他们在身体成长的同时智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的爱好也是不同的。孩子的爱好有时是和家长一致的,孩子的奋斗目标也是家长的奋斗目标,这样孩子的选择会遭到家长的理解和鼓励。孩子的爱好有时和家长的希望是不一致的,这样孩子的选择会遭到家长反对,甚至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孩子一旦认为自己的选择遭到了反对,孩子会和你对着干,走向你不希望的方面,甚至越走越远,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
作为家长要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解孩子之所难。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情感
许多父母总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节目或者展示特长,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会伤害孩子的情感。有些父母会认为,小孩子有什么情感,实际上孩子虽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情感。他们不愿意被父母操纵,不愿意成为父母取悦他人的工具。
孩子拥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不能随意干涉孩子的情感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并不重视这一点,他们缺乏同孩子的交流,常常对孩子诸如恐惧、烦恼、愤怒、狂喜等真情流露,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规范和评判,有意无意地压抑孩子的情感。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过度压抑自己情感流露的孩子会显得木讷、缺乏灵气、郁郁寡欢。孩子尚不成熟,他们为了被父母接受,或者不被父母责骂,会故意克制自己的情感,把自我否定作为生存之道。因此,很难说这样的孩子会有健康的个性。
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孩子的情感世界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对待孩子的真情流露,家长应该给予真情关怀,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提供有益的建议,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缺乏耐心、用鄙夷的眼光、烦人的叹息、刻薄的话语,甚至用体罚等消极的做法来对待孩子,会使孩子受到伤害。有一段弑母的“尖子生”与记者的一段对话,感触颇深。记者问这位初二学生:“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对父母讲一讲?”“想过。”  “讲了没有?”“没讲。”“为什么?”那位学生沉默好久才说:“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理解过我,我不爱他们。有一次,我爸要和我谈心,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问我为什么学习成绩下降,我想告诉他真正的原因,但又不敢说。想想这些年家里的情况,我忍不住哭了,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在我爸面前流泪。我真想他能拉着我的手,鼓励我说出心里话。可是我爸见我哭了,骂了一句  ‘鳄鱼的眼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在我爸面前流过泪。”请看,家长漠视孩子的情感世界,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孩子具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特别是在他们情绪低落或者遇到困惑的时候,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有益的帮助。孩子的情感世界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丰富和变化,正因为如此,做家长的更要用心去揣摩,与孩子成为朋友,使孩子乐于同自己沟通。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细 节75给孩子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理想,意味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表达了一个人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它如同火把一样照亮人生的道路,指明了人们前进的方向。正如一位诗人说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可以说,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他的世界很少有光明,人生也很少有激情,只有理想才能点燃孩子的斗志。
父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对孩子的人生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孩子超越自我,让孩子主动学习,并让孩子有前进的动力。
父母在给孩子一粒理想的种子时,也要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理想不等同于空想,需要孩子以勇气、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追求和拼搏。
对于孩子来说,理想的种子一旦在他们心中生根了,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将会持续到他们的理想实现为止。如果孩子没有理想,就不知道自己现在上学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遇到一点点困难都会使他们产生放弃的心理。
父母常常想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很多时候,为了确定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努力,就会常常变相询问孩子的理想。而且很多父母喜欢气壮山河的目标,觉得这样的人才有很大的可能成为伟大的人。
其实,理想很简单,它是用来帮助孩子成功的伙伴。真正远大的理想是和现实很近的,而且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理想才会燃起孩子的斗志。
所有的成功都是需要理想的,只有心中拥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人们才会生活在希望之中,并能不断地创造出一些奇迹。成功者多出于梦想家之中,拥有理想与否,也是衡量一个人能不能成功的标准之一。孩提时代是树立理想的最佳时间,聪明的父母会精心呵护孩子的理想,只要给孩子的理想一份欣赏、一份呵护和一份引导,孩子的理想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只有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才能点燃他们的激情,才有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的能力。只有孩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才有可能将理想转变为现实。但父母也要明白自己不是孩子的主人,而只是孩子的园丁。不要总想着为孩子代劳,孩子会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父母在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时,既要看重孩子将来的发展,还要切合孩子目前的实际情况,更要注重引导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理想的计划和步骤。
父母并不需要为孩子做太多事情,你要做的只是学会在孩子的人生中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点燃起孩子的激情,剩下的事情他们自然会依靠自己的潜力去完成。


细 节76培养孩子的英雄情结

每个孩子都有英雄情结,而能做英雄也是最让孩子感到高兴的事。虽然孩子心中的英雄形象一直是存在的,但是孩子的英雄梦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这个完美的英雄梦只能通过动画片等媒介让孩子得以满足,所以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中的英雄,而孩子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动画大王”。
相信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英雄情结都有深刻的体会,他们总爱像电视中的英雄一样维护弱小,遇到什么不平事他们都爱掺一脚,当看到有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小朋友时,他们总想跳出来伸张正义。父母总对孩子的这种表现感到不安,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不理智的,以后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放下这种顾虑,因为孩子的英雄情结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幻想自己是个伸张正义的小英雄,当他们看到自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时,总会想出手“搭救”,而且孩子们十分崇拜他们所看到的英雄。
有一位父亲在给儿子挑衣服,可孩子却毫无兴致地跟在父亲后面走着,突然他停下脚步对父亲说:“我就要这件。”父亲一看,那件衣服的质量并不很好,而且颜色也不适合孩子穿,于是他劝孩子说:“再看看别的吧。”可是孩子却摆出一副非它不要的架势,父亲也只好给孩子买下了。回到家父亲才明白,孩子并不是看衣服有多好,而是因为衣服上面印着变形金刚的图案。孩子非常喜欢这件衣服,当他穿上这件衣服时,仿佛他就是代表正义的变形金刚,每次衣服刚晾干,他就会迫不及待地穿在身上。
一些家有孩子的父母发现孩子对英雄人物十分着迷,他们有时会模仿英雄的动作和声音,还会缠着父母给他们买一些关于英雄的东西,这让父母们感到费解。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大英雄,但是现实也让他们明白自己还处于弱小的状态,他们希望被承认,所以英雄情结成为他们永恒的梦想。对于孩子对动画片的痴迷,许多父母会担心孩子为此放弃学习和成长,其实父母大可不必这样想,这些积极的影片形象可以教会孩子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
父母可以通过引导教育,让孩子明白所谓的正义并不仅是动手打架,英雄也不是靠打架才被称为英雄的,一个懂得运用智慧帮助弱小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只懂得一味蛮干,则和坏人没什么区别;父母也要告诉家里的小男子汉,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是英雄的行为,帮助别人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帮忙的实力,不要帮倒忙;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父母可以通过孩子喜欢英雄的特点,去改正孩子身上的缺点。一旦孩子认定了某位英雄,他们便会以这个人为榜样,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良习惯。孩子身上可能有许多缺点,父母如果借助他们喜欢的英雄的口气去和孩子沟通,孩子往往很乐于接受教育,并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做。


细 节77适当鼓励孩子的冒险精神

孩子一般都很调皮,当父母带他们出去玩时,他们会做一些相对高难度的动作,像从高处往下跳或登高等,而父母往往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会通过各种方式制止孩子的行为。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要求孩子要沉稳,父母总是在教育孩子时约束他们的冒险行为。
每个孩子都像远古时代的猎手一样,他们喜欢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活动,也会利用运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且运动还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所以父母实在不该约束孩子好动的行为。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干涉孩子冒险,而是在鼓励孩子冒险的同时保护好他们的安全,并相信孩子可以完美地完成每次冒险行为。
一次,一个知名作家去探望一个朋友。刚到门口,就听到朋友大声地对儿子小祥喊道:“小祥,你快停下,小心把你的手划伤了。”原来,朋友的儿子小祥正打算帮妈妈收拾起刚掉在地上摔碎的杯子,这一举动却让妈妈“好心”的提醒打断了。妈妈走到小祥身边,边接过他手中的碎杯子,边对他说:“放下让妈妈来弄,要是划伤手,你会很疼的。”小祥一脸失望地走出房间。
作家看了朋友的做法,对朋友说:“你这样做可不是帮孩子,这样不止让小祥失去了独立的机会,还会伤了他的自尊。”
“自尊?他还小,又这么危险,我不让他弄是为他好。再说了,小孩子懂什么叫自尊?”
作家说:“你不让小祥自己动手,明显是不相信他的能力,在他看来,你是觉得他没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
“你想得太多了,我只是想要保护他,不想让他冒险。”朋友这样解释。
“可是小祥肯定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不会的。”朋友根本不相信作家说的话,于是她走进小祥的房间,此时小祥正神情沮丧地低头坐着。“小祥,怎么不高兴了?”妈妈问。
“妈妈是不是觉得我太笨了,连一点儿小事都要妈妈帮忙?”小祥低着头问妈妈。
作家的朋友当时就愣住了,作家轻轻拍了一下朋友,让她和小祥好好地谈一下。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必然有许多事情要亲自尝试一下,而尝试必然和冒险相连,在每次尝试中,孩子都会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如果父母出于保护的目的不让孩子尝试冒险,那么孩子肯定会越来越没有自信,不敢尝试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有大的作为。
当孩子在尝试做一件事情时,父母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去做,大胆去体验他们没体验过的事物。如果孩子没有冒险的精神,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去冒险。
爸爸和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孩子对秋千很感兴趣,于是爸爸把孩子抱上了秋千。当孩子坐到上面时,秋千有些晃动,孩子害怕地叫起来。妈妈看孩子这样害怕,对爸爸说:“赶快让孩子下来吧,他太害怕了,而且这样很危险。”爸爸并没抱儿子下来,而是对儿子说:“你用手抓住绳子,这样就不会摔下来了。”孩子还是害怕地喊:“爸爸,快抱我下来。”爸爸边把孩子往下抱,边对他说:“那你下来吧,爸爸自己玩一会儿。”于是妈妈带着孩子看爸爸自己在秋千上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看到爸爸玩得这么高兴,羡慕地对爸爸说:“爸爸可以把秋千荡这么高,真厉害。”爸爸见儿子对秋千依然感兴趣,便对他说:“很好玩,你要不要上来玩呢?”孩子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禁不住诱惑,他同意了。
爸爸把孩子抱上秋千,开始的时候,孩子因为害怕而左右扭动,样子很难看,而且秋千也动不起来,妈妈在旁边笑得流出眼泪,爸爸却说:“我们的儿子不错,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的,爸爸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害怕,但过一会儿就好了。”“是这样吗,妈妈?”孩子不确定地问妈妈,妈妈也点头鼓励孩子。得到父母的鼓励,孩子一下子有了动力,开始勇敢地抓着秋千荡起来。过了一会儿,公园里就充满了他们一家人的笑声。
每个孩子在尝试冒险的时候,都难免有一些害怕,他们担心自己把事情搞砸,这时父母的支持会让他们鼓起尝试的勇气。如果父母出于保护的目的训斥他们,只会让孩子养成懦弱的性格。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足够的保护,以让孩子冒险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表现出对某种尝试感兴趣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行为父母是支持的,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细 节78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德国小孩的母亲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树立金钱观方面,她们会给孩子灌输“爱比金钱重要”的思想。
有一位中国人在德国留学,他经常靠业余时间给一些孩子做家庭教师,以贴补自己的生活费用。
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叫约翰的德国小孩,这个留学生教他写毛笔字。有一天,这个留学生与孩子以及他的妈妈一起上街,此时,他们都注意到了街角有一个乞丐。
留学生一眼就看出了乞丐其实是一个职业骗子。他四肢健全,什么都不缺,看样子没有任何疾病。这样的人在中国随处可见,很多人还以此为生,因此留学生一直用鄙夷的目光看着那个乞丐。这时,乞丐看到了约翰,并对他投以友好的微笑。约翰迟疑了一下,翻了翻裤子口袋,随手掏出了自己的零用钱。
约翰对妈妈说:  “妈妈,我想把这些钱送给那位可怜的叔叔。”留学生还没等约翰的妈妈开口,就阻止他说:“不要这样,孩子,他们都是骗子。你没注意到吗?他没有残疾,只是懒惰。”这时,年幼的约翰眼中充满了疑惑,留学生看得出来,孩子并不相信他的话。这时,他又继续对孩子说:“孩子,你要相信我,他们这样的人只是懒惰,不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所以蹲在这里骗取别人的同情心。事实上,他们一点儿都不值得可怜。”这时,约翰好像受到了打击一样,他表示不再愿意听留学生的话,而把头转向了自己的妈妈。
约翰对妈妈说:  “妈妈……”这时,约翰的妈妈微笑着对他说:“去吧,孩子,把你的钱送给那个可怜的人吧。”约翰受到了鼓舞,立刻跑向了乞丐,并把钱给了他。约翰跑回妈妈身边后,显得格外高兴,他的妈妈也表扬他说:“亲爱的,我为你而感到骄傲。”
留学生疑惑地望着约翰的妈妈,他实在是想不通约翰的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于是他仍然心有不甘地对这位母亲说:“太太,我觉得那个乞丐是职业的乞讨者,您看,他的四肢健全,他只是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罢了。您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位德国母亲微笑着对留学生说:“谢谢你的提醒,其实我也知道那个人是个骗子。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不让我的孩子向他施舍。要知道,就是那些很少的零用钱,体现了孩子的爱心,而如果我告诉他不要这样做,那么他以后就会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是冷漠的,这个世界是充满虚伪与狡诈的。我认为孩子的想法值得鼓励,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爱,要比金钱重要得多。”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也很常见,在学校附近总有一些乞讨的人出现。乞讨的人一般都背着重重的行李,拿着脏脏的坐垫,坐在学校的门口。他们往往嘴里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道不明的词语,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伸手向孩子要钱。很多乞讨的人四肢都是健全的,行动起来也很敏捷,大人们看得很明白这是一帮“职业乞讨者”,但是经过的几个孩子都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手中的零花钱放到了乞讨者的手中。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里面,他们是非常值得同情的。
很多妈妈在带着孩子逛街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乞讨者,她也许很轻易地就会对孩子说:“他们是骗子,以后不要理他们。”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把自己的零花钱给了乞讨的人,他们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所以不论孩子是把钱给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是给了那些“职业的乞讨者”,你都不要批评孩子,因为孩子的同情心是没有错的,施舍自己的爱心,会让孩子在施舍的过程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也许你会说,德国和中国不一样,但是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思想是不分国界的,高尚的品质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细 节79适度多说孩子的长处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应该常常表扬。有些家长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没做过几件值得自己表扬的事。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能做好诸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这些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将来某个突出的成就,就是靠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虽然只是一些小事,却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在看到孩子做这些小事时,则要慷慨地给予表扬。
星期天,晓东的爸爸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喝了几杯酒之后,几个朋友开始谈论起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都觉得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都在纷纷夸奖别人的孩子,没有一个人去夸奖自己的孩子。
这时,晓东的爸爸却非常高兴地说:“你们都别互相夸奖了,我就是觉得我家晓东好。我儿子很聪明,学习好又听话,从不在学校惹事,还特别关心别人。前几天,我加班特别累,回到家,他见到我疲倦的样子,就过来帮我捶背揉肩,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晓东爸爸说完这话,他的几个朋友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其中一个朋友说:“你家晓东真是个好孩子,真羡慕你!”
晓东的爸爸对他的朋友说:“其实你们谁家的孩子没有优点啊,可是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在拼命挑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当然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了。”
里屋的晓东听到爸爸的话,心中特别高兴,他决心以后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爸爸对自己的表扬。
现在有很多家长越来越重视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内容就是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多赞扬、多鼓励,少批评、少责骂,家长要善于当着别人的面赞扬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充分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欣赏,使孩子产生荣誉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做事的信心。
很多家长可能会从下面这位妈妈的行为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千万不要去学她。
棠棠和妈妈从街上买东西回来的时候,碰到了邻居磊磊和他的妈妈。妈妈看见邻居赶紧对棠棠说:“这是孙阿姨!”棠棠大方地叫了一声“孙阿姨好”。孙阿姨对棠棠的妈妈说:“你家棠棠真懂事,长得又这么可爱漂亮,不像我家儿子,就知道淘气,真是被他给烦死了。”
听完妈妈的话,磊磊瞪大了眼睛生气地看着妈妈问:“妈妈,我怎么淘气了?”磊磊的妈妈并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大声地训斥说:“你就是淘气,还和妈妈顶嘴,在阿姨面前还不想承认错误,你说你有棠棠乖吗?”小孩子不再理会妈妈的批评,一扭头自顾自地跑了。
从此,磊磊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也不像以前那么天真活泼了。他看到妈妈下班回家,也不搭理妈妈,还自顾自地躲在椅子后面。妈妈说:“乖磊磊,过来亲亲妈妈啊!”磊磊不仅没有过去,反而非常生气地对妈妈说:“我不乖,我不想亲你!”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作为父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和训斥孩子,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当家长一次次苛责孩子时,也就等于让孩子一次次地接受着对自己的否定。孩子会因此想:“我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孩子。”这样不但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让孩子陷入自卑中无法自拔。
父母在夸奖别人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有时候,别人的夸奖比父母的赏识更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及早地发现孩子的长处,就可以帮助他发扬长处。这样不但能使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所在,而且还能使孩子利用自己的优点取得很好的成绩,孩子从而会变得更加自信。
但对孩子的表扬也并非多多益善,赞扬也有禁忌和规则,只有了解并掌握了这些规则,才能让你的表扬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别人面前表扬自己的孩子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赞扬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抱着认真和真诚的态度,不能以炫耀自己或者敷衍别人的态度故意吹嘘、夸大孩子的优点。
(2)赞扬孩子必须要有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孩子平时的表现。不能凭空捏造事实,为了表扬而表扬。如果这样就会让孩子感觉你在作假,会让孩子养成虚荣的习惯。
(3)表扬要适可而止。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不要说起来没完,否则就会让孩子感觉不自在。家长要懂得过犹不及这个道理,表扬的话并不是越多越好。
(4)父母跟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时,不管孩子是否在场,都要保持赏识和尊重的心态去谈论孩子,告诉别人自己的孩子很棒。


细 节80爱心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爱心能使人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也能让人从渺小走向博大,真正能得其精髓者,人生会少有失败,多有成功。
爱的直观表现是无保留地奉献。有时人的爱心也许得不到适当的回报,甚至还会受到误解和非议,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爱心付出多了总会感动别人的。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那些真正拥有爱心的人才能发现和感受到。
人如果能把爱心当做一种力量运用在自己的人生当中,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都能够战胜它。
其实,爱的过程往往是成功诞生的过程,就算在平凡的生活中,爱也以其不凡的能力孕育着成功的因子,一旦时机成熟就给人们带来一片惊喜。而一个人爱的能力是要从小来培养的。
有一个小男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落在地上,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看到小麻雀很可怜,就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
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想起妈妈曾经说过,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
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先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下不为例。
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却发现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仔细地找了半天,看见不远处有一只黑猫正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
同样的事情,另一位母亲就做得很好,她先是表扬孩子有爱心,接着从门外把小麻雀带到家里,找了一个空纸盒给小麻雀安了一个家。母亲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看小麻雀的伤势,并且一起给它喂食。这个孩子对身边的人也很有爱心,常常会在车上给老年人让座,帮助比他更小的孩子过马路……当他做着这一切的时候,都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鼓励。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一样,只有热爱人生,才会活出人生的价值;热爱自己的事业,心中才会充满激情;热爱自己的生活,才会越活越有滋味;热爱大自然,才会获得休闲的心情;热爱他人,才会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父母要告诉孩子,人可以没有富足的家产,也可以没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但绝对不能没有爱心。
古今中外,爱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仁者爱人”,孟子也讲“王道”,这些都是以爱为核心。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没有爱,就没有了世间的一切。
但现在有的孩子比较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不懂得回报、不善于合作,这些现象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下一代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所以,父母一定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他们懂得“爱”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的博爱之心。比如在公车上,父母可以示意孩子给更需要座位的人让座,然后给予真诚的表扬,这样孩子就会有一种自豪感,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不用说,他也会主动去做。而且,父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实施爱心的机会,比如引导孩子主动帮助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在妈妈生日的时候,暗示孩子表达对妈妈的爱。
当孩子付出行动以后,父母要以微笑的表情、赞扬的语气及时地给予表扬,这能很好地激起孩子产生一种关爱他人以后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并会产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逐步形成把关爱他人当做乐趣的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慢慢地,孩子也会在体验中学会更好地爱身边的人。
年龄小的孩子学东西更直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的是,在点滴的事情中,用行动和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并让孩子学会回报爱。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