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167784状态:连载
第十章
细 节91父母更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的不是引导者而是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和引导这两个词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是一个指导者,就会给孩子不断地下指令,要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作为引导者的父母,则会以开放式的态度聆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的需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更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指导者。 陆女士自儿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他的引导训练。因为陆女士夫妻俩的工作都比较忙,所以3岁的儿子就要被送到幼儿园去。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儿子把妈妈给他买的小书包弄得乱七八糟的,时不时还装上一些脏兮兮的东西,为此,陆女士开始训练孩子整理书包。 她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再让儿子做。孩子做得不好,因为他不能马上记住妈妈在书包的什么地方,放上些什么东西。但是陆女士很有耐心,并不训斥儿子。每次孩子放学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书包里的东西通通拿出来,开始整理。几个星期以后,孩子开始渐渐地有了头绪,书包里的东西开始慢慢变得整洁有序。 陆女士在帮助儿子整理书包的时候,经常和儿子说的话就是:“看,妈妈做一遍。”儿子学不会,陆女士就说:“想想妈妈刚才是怎么做的?妈妈在做的时候说了什么?” 这样不断地给儿子提示,不断地引导孩子,最终使孩子成功地完成了书包的整理工作。除了书包的整理工作以外,陆女士还引导儿子自己整理玩具和房间。在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他已经能够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玩具也摆放得十分整齐。 其实,做这些事情不但对生活习惯有益,而且对学习更有益。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和陆女士说过,她儿子的作业本是小朋友中最整洁的。儿子从来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所以作业本即使快要用完了,仍然很新。 父母引导成功,孩子就会有很好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定会受益无穷。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习惯上做一个良好的引导者,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更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犯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避免不了的,有些家长看见孩子的错误,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呵斥和指责。比如看见孩子作业本上的错误,家长往往会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也把它做错了,你是怎么听课的,怎么学的?” 其实,这样的呵斥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也不知道这道题为什么会做错,错误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聪明的家长一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引导孩子说:“这道题并不难,你做错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孩子没有回答,家长应该继续问:“老师上课的时候,你没有听懂吗?”如果孩子摇头表示否定,家长可以继续问:“那么是你太粗心了吗?”如果孩子沉默或是点头,说明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再耐心一点和孩子说:“下次再遇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做了,而且也不会再犯粗心的毛病了。” 家长这样循循善诱的引导,对于孩子改正错误非常有益。如果一味地呵斥孩子,孩子不但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下次可能还会犯类似的错误。在学习中,孩子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错误或那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战胜困难,改正错误。 马先生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接触到了珠算,但是孩子不会使用算盘。儿子要求爸爸教他,这个时候,马先生问儿子说:“老师教给你们用算盘的方法了吗?” 儿子点点头,马先生又问:“你都记得这些方法吗?” 儿子从书包里拿出了在课堂上做的笔记,马先生对儿子说:“你把这个笔记仔细看过吗?” 儿子又摇摇头,马先生说:“乖孩子,你把这个笔记认真仔细地看两遍,爸爸再教你打算盘,好不好?” 儿子很认真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爸爸的意见。 仔细看过两遍以后,孩子不用向马先生请教,就会用算盘了。 要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要用成人的知识体系或成人的思想来衡量孩子。给孩子讲错误习题的时候,不要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给你讲了半个小时,你也不会。”也许这道题对家长来说十分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并不简单。此时,应该先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然后再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其次,家长不要放过每一次对孩子的引导机会。第一次,孩子看见一个事物的时候,可能不知道那叫做什么,有什么用处。此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下一次再见到同类事物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说“你看见什么了?”“它叫什么?”“它有什么用呀?”“为什么会这样呢?”等问题。另外,在孩子看书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例如说:“为什么会这样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这样的问题都有利于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继而在学习中探究。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又不是老师,怎么能懂得引导孩子呢?”其实,孩子得到更多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和实践中,课本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引导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细 节92教会孩子反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两岁的吴朋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并不是很稳。妈妈跟在他身后,一个不留神吴朋就跌倒了,他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扶起吴朋,然后用手打了几下地板说:“都怪这个该死的地板让吴朋跌倒了。” 吴朋不再哭了,看看妈妈又看看地板,然后指着地板说: “地板坏。”妈妈附和着儿子说:“是啊,地板坏。” 妈妈的举动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是这个有些可笑的举动让孩子留下了一个印象:那就是自己摔倒都是地板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走路不稳。这个印象一旦形成,对孩子的成长将会非常不利。可能在以后的岁月里,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即使自己有问题,他也会把问题归到别人的身上,认为自己一点错误都没有。 其实,孩子摔倒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板真的是太滑了;二是因为孩子走路还不稳当。妈妈在孩子跌倒以后将孩子扶起时,要及时提醒孩子以后走路要小心。即使两岁的孩子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比母亲责怪地板要好得多。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一味地责怪孩子,或者干脆把错误全部推给别人,不去责怪孩子,而忽略了让孩子在这次的错误中认识一些问题,学会反思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以及会引发的后果。因为家长往往会把错误的原因或者是引发的后果直接告诉孩子,他们没有时间或是没有耐心等待孩子反思。 其实,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反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多家长却常常忽略这个事情,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你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错的。”“我都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你不能那么做。”其实,这样直接把后果告诉孩子,不如让孩子犯一下错误,再引导孩子反思错误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这样的印象要来得深刻。 严女士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发现个子小小的儿子竟然被老师安排坐在了最后一排的位置上。严女士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班里学生的座位情况,发现个子小的孩子一般都是坐在前排的位置。严女士没有询问老师情况,也没有询问儿子,在家长会后,她和儿子回到了家里。 严女士微笑着问儿子说:“你现在坐的位置,以前坐的是哪个同学啊?” 儿子回答说:“是一个叫做刘琪的女孩子,老师不喜欢她,因为她上课的时候总是爱做小动作。” 严女士仍然微笑着问:“那么,在刘琪以前,这个位置上坐的又是谁呢?” 儿子想了想说: “是一个男生,因为他上课的时候老喜欢和同桌说话。” “那么你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感觉怎么样呢?”严女士问儿子。 儿子想了想说:“每次上课如果老师提问,我就举起手来回答问题,但是老师总是不让我起来回答。” 严女士继续问儿子:“老师为什么不让你回答?老师也不让刘琪和那个男孩回答问题吗?” 这个时候,儿子好像想起什么来了,他说:“是啊,老师也不让他们回答。妈妈,老师不让我们回答问题,又让我们坐在这个座位上,我是不是也和那两个同学一样让老师讨厌啊?” 严女士微笑着对儿子说:“老师不会无缘无故讨厌一个学生的,你也说了那两个学生都是因为有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毛病,所以才被老师调出了你现在这个位置上。他们现在坐在什么地方呢?” 儿子想了想说:“他们已经被老师调到了前排的位置。” “他们为什么会被老师调离这个座位呢?” 儿子说:“因为他们已经改掉了身上的毛病。” 严女士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孩子,你很聪明,妈妈也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出自己身上的问题,也一定会让老师把你调离这个座位的。” 几天以后,儿子高兴地回到家里,对严女士说:“妈妈,我被老师调回到原来的座位了。” 严女士高兴地问儿子:“老师为什么要将你调回去呢?” 儿子回答说:“因为我发现,老师调我到这个座位上,是因为我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总喜欢东瞧瞧、西看看。但是,后来我改掉了这个毛病,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说我进步很快,所以又将我调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那么,你以后上课的时候还会再犯以前的毛病吗?”严女士认真地问儿子。 儿子摇着头说:“不会了,我要好好听课。” 自始至终,这位母亲没有批评儿子一句,也没有去找老师了解情况。而是一步一步地让儿子自己去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自己反思,自己分析。所以,孩子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有很多家长习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指手画脚,让孩子一味地模仿自己,或者干脆直接将孩子的错误告诉孩子。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对有些孩子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别人直接告诉自己的答案,永远不如自己寻找到的答案来得印象深刻。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年纪还小,怎么会懂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呢?等他们寻找到答案的时候,家长都要急死了。其实,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指点,家长要引导孩子去寻找答案,因为光是凭借孩子自己的思维和力量,有时并不能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家长指点,但是又不说破,孩子依据家长的指点努力探索,找到答案也不会浪费多少时间。 是孩子都会犯错误,家长希望孩子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在告诫孩子以后,他们就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但是,家长告诫孩子的方式往往是大声地呵斥或是狠狠地责骂,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印象深刻。其实,呵斥甚至是打骂,都不能让孩子对所犯的错误有深刻的认识。因为犯错误的孩子往往知道那是一个错误,但是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等等,这些问题隐藏在孩子的心里,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孩子对错误的印象不会太深刻。 所以说,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改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或者帮助孩子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教会孩子反思的方法。要提点孩子,让孩子一步步把事情弄清楚,然后再反思事情产生的原因。孩子学会了反思,也就学会了独立思考。这样,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里自己先将事情考虑一遍。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孩子全面地看问题,也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细 节93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因为她在重大问题上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思路清晰、做事果断,她的成就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整个欧洲。 然而,撒切尔夫人并非天生就是政治天才,她出生于普通的家庭,但却有着卓越的成就,她的成功与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母亲是她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她的气质和兴趣都深受母亲的影响,她的成功源于母亲对她的尊重,进而培养了她的独立意识。 在她小时候,玛格丽特家开着一间小杂货店。她的父亲爱好广泛,尤其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这使玛格丽特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政治和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受这些书籍的熏陶,她从小就对政治产生了兴趣。 玛格丽特的妈妈对她要求很严格,所以,小时候的玛格丽特就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在她10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杂货店站柜台了。因为妈妈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玛格丽特独立的能力。当然,这些都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很难说自己做不到。 妈妈经常教导玛格丽特不要盲目迎合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只会使自己的个性淹没在别人的光芒之中。 玛格丽特入学之后,她发现别的同学生活都比自己丰富,她们可以随意地玩耍,而她除了上学,就是帮家里劳动。于是她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出去玩。” 妈妈说:“妈妈并不是要限制你的自由,但你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看到别人做什么,你就要跟着效仿,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现在是培养你能力的好时机,如果你想和别人一样沉迷于玩乐中,那么,你将会一事无成。所以,你现在可以自己决定你该做什么,而不要随波逐流。妈妈相信你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完妈妈的话,玛格丽特想到: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刚买的书还没有看完,为什么要学别人呢?再说我并不是特别想出去玩,那也不是我想要的。于是,玛格丽特回到自己的书房里,开始继续看她的书。 妈妈对玛格丽特的教育,让她形成了一种独立自信的性格。玛格丽特的学校经常会请一些名人来演讲,当演讲结束后,玛格丽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提出问题的人,其他的女孩子则大多是胆怯不敢开口。回到家的玛格丽特就会向妈妈说起学校的情况,妈妈总是会鼓励她说:“你这样独立自信,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女孩。” 妈妈的鼓励让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自信。虽然她在学校的演讲并不是那么受同学的欢迎,但她仍然把握住所有的演讲机会,尽管台下时有嘘声,也丝毫影响不了她演讲的热情。许多人对她这种突出的个性表示出不理解、不认同,但是她毫不在意别人的议论,一直维持着独立和“我行我素”的个性。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成功与失败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人们的性格和早期教育,在某一方面取得特殊成就的人,大多具有独立或坚强的个性。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要想取得成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家长先要尊重孩子,不能全部代劳,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具备独立、坚韧、自制等良好的性格。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为他们做得太多,就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家长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子方式,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 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并注意自己讲话的方式和语气,不要大声呵斥孩子,伤害他们的自尊,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尊重他的。 那些能感受到家长尊重的孩子,大多举止大方、对人友善、独立意识强。 2.珍惜孩子的独立意识 当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给予支持,孩子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感。 所以,家长要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意识,并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孩子的独立意识得到发展。 3.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不要总怕孩子受伤,孩子没有那么脆弱,所以也不会轻易受伤,家长要改变自己过度呵护孩子的观念。 4.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 让孩子做事时,家长应避免使用简单的命令,防止孩子对将要做的事情产生厌恶的感觉。让孩子做一些劳动时,尽量把劳动游戏化,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 独立的性格和劳动是分不开的,孩子如果能坚持参加劳动,就能很快地养成独立的性格。 5.和孩子讲道理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讲道理他们听不懂,有时孩子的理解能力会超出家长的想象。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自己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孩子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并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细 节94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 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人,都会把保尔·柯察金看做是坚强意志的化身。对于保尔来说,贫困、失恋、坐牢、战争、重伤、失明,一个接一个的挫折打击着他,但是所有的挫折都没有打倒这位坚强的战士,保尔以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地战斗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贡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坚强是追求成功的核心品质,对于我们父母而言,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保尔一样坚强。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胆怯懦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胆怯、腼腆。胆怯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如公共场所胆怯、社交胆怯、特定情境胆怯、特殊动物胆怯等。 孩子的胆量生来不一样。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宁可把这看成是他们的性格特点,而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小时候活泼开朗,敢于尝试,而父母在安全意识过强的影响下,老是不管孩子干什么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中总结出一条经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什么都别动,只有那样才是最安全的。孩子自然就成了胆小怕事、没有勇气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想自己早日长大,遇事都想自己动手去试试,尽管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出错,但还是希望父母给他们机会去尝试。他们有时很反感父母保护过度,希望父母不要事无巨细地关心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小伙伴面前没面子,好像是个无能儿。他们认为,其他小伙伴能做,自己也同样能做。 其实,在某些父母看来很危险,且认为不适合孩子做的事情,实际上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父母出于过分爱护,总对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导致阻止孩子去探索新的事物,熟悉新的环境,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的机会。这样,无形中不仅伤害了孩子,更对他们的人生有着不利的影响。 许多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气,从而变成一个懦弱的人。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自己无能,没有力量。 在孩子成长中,碰伤了膝盖或皮肉很容易痊愈,但受了伤的自信心和没有被开发出来的勇气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故而,我们的父母对待孩子不应保护过度,需从小加强对孩子勇气的培养,把孩子培养成坚强、勇敢的人。 第一,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勇气 有些孩子胆子很小,父母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勇气的培养。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让孩子不要有“怕”的概念。在培养的过程中,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人家多优秀,就你不行”,“你就是没用,就是个胆小鬼”等。 孩子存在能力缺陷时,父母要耐心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如孩子本来说话表达不清,父母可以和孩子每天一起坚持表达训练。父母应注意孩子的闪光点,对他的优点经常鼓励,使孩子从中获得尊严。当孩子面对新的环境时,父母要教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方法,并教孩子勇敢地去面对。 父母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爱,应该告诉孩子,他们的每一点儿成功,父母都是非常欣赏和欢喜的,如孩子懂得体贴大人,知道关心他人等,父母都要有反应,要表扬他们,鼓励他们继续。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永远都在关注他、支持他,就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了。 第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买东西、擦桌子、端盘子等,让孩子通过这些活动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让胆小的孩子慢慢地变成勇敢的孩子。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一位独生子女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 可见,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善于生活自理的孩子是坚强的,在生活中,他会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不会无所适从。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让他自己去面对问题。譬如:夜间让孩子独立上厕所,自己到牛奶站取牛奶等。经过这些锻炼,以后当父母暂时离开时,孩子就能够自己待着而不害怕,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也能够不惊慌、不哭泣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 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夏令营、冬令营等,这些活动都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有条件的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登山,去海边游泳,去森林探险等。 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 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一个5岁的小女孩让座。孩子的妈妈却对让座的人说:“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该自己站立的年龄了!” 想让孩子坚强,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双腿才会坚强,他的意志才会坚强。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把大女儿带到战场前线救护伤员,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1918年,居里夫人又让两个女儿留在正遭到德军炮击的巴黎,并告诉孩子,在轰炸的时候不要躲到地窖里去发抖。这种把孩子当成强者的态度,让居里夫人的孩子们成为了坚强的人。 第四,教孩子凡事再坚持一下 要看到日出,就要坚持到拂晓;要得到成功,就要坚持到最后。成功往往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正如丘吉尔所说:“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世界上的许多成功,往往都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小虎因为上课时没认真听讲,结果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点儿也不会做,他急得直掉眼泪,想叫爸爸妈妈帮忙,可他们却说:“我们相信你,只要再坚持自己算算看,答案就会出来了。”父母看出题目并不难,而且小虎自己试着演算的方法步骤也对,只要他坚持到把答案算出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而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懂的题目和方法是不会忘记的,对他自己有利。但小虎却觉得自己算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所以失去了继续做下去的勇气,认为自己是不会做好那些题的。在爸爸的鼓励下,小虎真的算出了答案,他终于松了口气,此时他明白了:以后遇事一定要坚持! 第五,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劣性刺激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这些刺激对孩子来说是必要和有益的。这些刺激主要有: (1)困难。美国一些儿童专家指出,有条件的父母应该为孩子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常给孩子制造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当然,在这当中,父母需要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也要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办法。 (2)饥饿。饥饿是一种挑战生理极限的刺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吃饭挑食,或抱怨这、抱怨那,这时候,父母可以偶尔让孩子尝一下饥饿的滋味,让孩子在饥饿的刺激下学会控制自己的偏好。 (3)吃苦。大部分孩子在面对从未做过的事或困难的时候,总是显示出娇弱的一面,父母不妨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比如多让孩子参加一些野营活动,让孩子在艰难的条件下吃点苦头,这样比较有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4)批评。许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根本无法接受别人的指责和反面评价。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埃丽希·弗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明确规定一些孩子不应做的事情,比如:打人、骂人、偷东西等,这些都是绝对不允许做的。如果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批评、惩罚,有时还要严厉一些,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5)惩罚。对于孩子犯的较大的错误,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让孩子面壁思过,不允许孩子买他想买的玩具等。 (6)忽视。父母总是一味地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下,孩子们似乎永远是主角。那么,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孩子不能再当主角了,不被重视了,他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他就可能承受不了这种角色的转变。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为重心,有时候可以适当忽视孩子,并且教导孩子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帮助孩子在与人的相处交往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细 节95让孩子摆脱狭隘心理 心胸开阔是说要有一种包容精神,是对人对事宽容、不狭隘、不固执、不产生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心胸开阔的人往往有远大的理想,有丰富的见识和宽大的气度,心胸开阔的人比心胸狭隘的人学习更好,生活更好,朋友更多,做事也更易成功。 但是,中国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狭隘心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和交往,成为其身心发展的障碍。心胸狭隘之人由于气量小,在学习和交往中也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一个读小学四年级,年仅10岁的小男孩陈奇,他平时很争气,很要强,二年级时就担任了班干部,三年级做了少先队大队长,平时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活泼、开朗、能歌善舞,亲友、邻居、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 “六一”节前,学校组织节日旅游,每个同学要交100元费用。他向父亲要钱,父亲对他说:“我们厂子不景气,一个月才收入几个钱?你能不能和老师说说,能不去咱就不去。” 陈奇立即掉泪了:“那多没有面子呀。” 心烦的老爸回了他一句:“你说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100元,够咱家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就仅仅因为这一句话,他趁父亲午睡,竟悄悄走到后阳台,从六楼纵身而下…… 一朵娇艳无比的花就这么被“狭隘”摧残掉了! 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经质等不良表现都源于狭隘心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究其根源也是心眼小——心胸狭隘。他们只听得好而听不得坏,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稍遇挫折、坎坷和不如意就出现过激行为,导致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给家庭、社会带来损失。 中国学生的狭隘心理具体表现为: 思想狭隘,认识偏激 心胸狭隘和见识少密切相连,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少,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看问题是绝对化和极端化。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固执己见,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和事。稍不如意就生气,导致情绪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莽撞。有的孩子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自伤等行为;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别人,导致伤人的过激行为。学生中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行为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行为狭隘,交往面窄 狭隘和自私好似“孪生姐妹”。狭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们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结果落得门庭冷落。心胸狭隘之人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他们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结果导致自负心理的增强和交际圈的大大缩小,必然会带来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困扰,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是形成心胸狭隘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导致消沉、颓废;由于对周围人产生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容易导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疑心重重。长此以往,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的消极积累,使原本狭隘的心胸更为狭隘,偏激的认识更为偏激,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产生。 但狭隘心理并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它的产生主要在于后天的原因。 首先,封闭的生存环境最容易导致人的心胸狭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性格、品格都是主体同环境互相影响的结果。人与环境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越大,心胸越开阔;一个人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同环境的交流越少,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狭窄的空间范围塑造出狭窄的心胸,过少知识经验的输入导致偏激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在狭小单调的空间里,他们缺乏和同龄小伙伴的群体嬉戏、追逐、游玩的机会,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玩具、糖果,还是父母的宠爱,他们都完全独占,因而,很难培养出“谦让”、“爱别人”、“互相帮助”、“与别人合作”等精神,也不懂与别人分享的乐趣。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极易形成唯我独尊, “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的砝码之上,又加上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双重压力使孩子的目光中只有“高分数”、“第一名”。为了这些,学生放弃了班务工作,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适当的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总之,为了登上金字塔尖可以放弃一切。诸多的放弃使孩子的生活空间大大缩小,最后只能退缩在作业、练习、书本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知识结构残缺,眼界狭窄,个性偏激,心胸狭隘,人情冷漠,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失衡心态又极易造成“意识狭窄”,出现狭隘的思维。 学生为追求“第一名”而表现出的孤注一掷,为取得高分数而付出的全身心的努力,又使他们极为担心失败,害怕挫折。为此,他们嫉妒超过自己的人,敌视与自己展开竞争的人,一方面为维护自己心目中完美的自我形象而表现出自负,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现实中的不完美而深感自卑,为掩盖自己的欠缺而自我封闭,为防止别人的进步对自己构成威胁与伤害,而担忧、猜疑……虽然竭尽全力,虽然长期经受着多种矛盾、冲突的吞噬与煎熬,却总也达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于是,身心失衡,认识偏激,稍不如意即暴躁易怒,带有强烈的神经质特点。 其次,父母的性格特点及教养方式也是导致孩子形成狭隘心理的原因之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意识、道德观念首先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对他们的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而对于缺乏选择性的儿童来说,对父母的作风兼收并蓄的结果,最终导致其沦为父母的翻版。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父母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人生信条,那么,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心胸狭隘的。所以,许多学生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就是认识上的挫折经历让孩子形成狭隘心理。孩子阅历浅,经验少,生活条件优越,成长过程顺利,平时受父母保护较多,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缺乏独立安排的机会,初次遇到问题,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想得过于顺利,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参与实践,免不了出现貌似“果断”的言语和行为。由于缺乏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虽然快,但是不准,容易带来挫折和失败。孩子经验的缺乏,认识的偏激,情绪的冲动,又使他把一时的挫折和失败无限夸大,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变得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再遇到问题时,则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而平时养成的“事事争第一,处处要赞誉”的好胜心理,又使其在害怕老师的失望、同学的嘲笑和父母的斥责的同时,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其结果必然是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有一项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有关单位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这都说明了学生由于见识少、阅历浅、认识偏激,把挫折、困难扩大化,导致害怕失败的脆弱、狭隘心理。 中国学生狭隘心理的形成有家庭教育的不良的影响,有学校教育的不良刺激,但我们不能倒转历史,重新去接受完美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把握好教育这一关键阶段,力求纠正和克服他们的狭隘心理,让他们变得心胸开阔起来。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如下这几点: 一、要加强孩子的人生观教育 使学生明白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为社会做贡献,给别人、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有了远虑则无近忧,把眼光放得远一些,自己一时的得失就算不上什么了。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心胸拓宽,事事从长远考虑,处处以集体为重,对整体、全局有利的人与事就能容忍和接受了。总之,引导孩子把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小圈子放出去,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 “心底无私”就能“天地宽”。 二、要提高父母素质,优化家庭教育 父母担负着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对孩子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因此,父母要给子女提供模仿的榜样,必须首先优化自己的性格,给子女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家庭教育力求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养成子女诚实、开朗、团结协作、亲切友好的优良性格。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相反,父母要尽可能表扬其他小朋友的优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父母尤其不要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而对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当孩子的小伙伴来自己家里时,父母对其他小朋友的态度不要过分冷落,也不要过分热情,尤其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让孩子平等地与人交往。 三、教育孩子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摆正自我位置 前面已经分析,狭隘心理往往是与“个体与环境间缺乏交流”相关的。交流的缺乏导致心胸的狭隘,而狭隘的心胸又造成自我封闭,限制交往的开展,如此恶性循环,个性就在狭隘的坐标系统中进一步强化。 为此,校领导、老师、父母要努力创造多方面的条件,如开展郊游、组织讨论,增加学生间、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父母、学生与社会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扩大学生的交际面,加深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增长见识,拓宽心胸。坦诚的态度和宽阔的胸襟,必使得各方朋友互通信息,彼此交流,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学校也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兴趣范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彼此广泛的交往中,使学生感受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强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丰富心理内容,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父母要倾注爱心,努力帮助孩子消除孤独感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但心理上却常常有孤独感。长久生活在孤独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十分痛苦的。这一不良心理不但会困扰孩子,还有可能导致孩子自我封闭。 具体分析,孩子产生孤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有的和祖辈一起生活,平日缺少游戏的伙伴,还有的和父母一起生活,经常在父母上班后被锁在家中。长此以往,孩子心中就会萌生孤独的情绪。 (2)有些家庭不太和睦,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虽然尚未离异,却经常吵闹。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3)有些孩子身体有缺陷,或因智力、能力或身体素质比同龄的孩子差,经常会遭到同伴的嘲讽和排斥,长久下去,便产生了自卑感,对别人怀有敌意,不愿再和同伴玩,从而使自己陷入孤独。 具有孤独感的孩子最缺少的是朋友,鉴于易让孩子产生孤独的几种原因,父母须倾注爱心,努力帮助孩子消除孤独感,陪孩子一起走出心理孤独。平时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或是主动与他们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力求成为孩子眼中充满孩子气的、能善解人意的长辈或大朋友。 如果孩子是由于能力、智力或身体素质不如同龄人,遭到排斥或讽刺后形成孤独,父母和老师则需要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鼓励他们多和同伴接触,并积极参与同伴的游戏活动,借此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这样才能重新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从闭锁的孤独心境中走出来。 总而言之,父母和老师都必须懂得孩子的心理,在孩子最需要关怀、照顾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反应,给孩子施予更多的关爱与关心,满足孩子感情和心理上的需求,尽量做到能与孩子心心相通。只有适时地搭建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孩子是父母与国家的未来,每位父母都有义务让他们在父母的正确抚养和教导下,培养起良好的心理习惯,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心理孤僻、性格怪异的人。 父母应满足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陪孩子一起走出心理孤独。为了更好地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教导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与同学友好、坦率地交谈,不让内心积存任何消极不良的感情和情绪。暂时避开自己烦恼的情境,以恢复心理上的平静或使心理上的创伤愈合。 (2)“忘我”地去干一件事情,转移消极的思想感情,将苦闷、烦恼、愤怒、悲哀等完全抛开。 (3)对别人要谦让,做到宽宏大量。减少烦恼、愤怒、焦急等紧张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去帮助别人,使自己心里充满满足感。 (4)避免出现超乎常态的行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做事要善始善终,以保持充足的信心。 细 节96让孩子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世间不如意之事,十常居其九八,有些事情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如果终日因为那些自己根本不可能改变的客观环境而怨天尤人,就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感受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更不用谈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了。因此,父母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只要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就应该对自己表示满意,并尽量享受其中的乐趣。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这种冷静、豁达和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常常为了一些无奈的、无法改变的事情生闷气,他们不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愿意读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更不愿意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有的人甚至因为自己不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针对孩子的这种消极状况,父母总有颇多担忧,其实,只要让孩子换一种思路来考虑这些问题,结果就会好很多,父母可以将下面这些道理告诉给孩子: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出身、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差而讨厌自己,因为自己的身上一定还有别人所不具备的能力或特长,只是没有发现或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施展罢了;父母、老师以及自己所面临的学习和考试压力,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必然要经历的人和事,也只有经历了,才能成为真正与众不同、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个性的人。因此,这些人和事原本就是整个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任何理由讨厌它们,就像没有任何理由讨厌自己一样。相反,如果你懂得接受自己,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懂得理解和尊重客观现实,就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同时,也可以在这条道路上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总之,就是要让孩子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并在接受客观环境这个大前提下,努力寻找并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获取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那么,具体地讲,父母最应该让孩子接受哪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呢? 一、接受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父母便没有孩子。在所有“无法改变的事”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 二、接受环境 孩子除了接受父母以外,还应接受环境中许多不能改变的事情。比如,有些孩子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考试,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程,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的课。但是,父母要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想在社会中生存,就要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然后把精力花在那些你可以影响的事情上。 三、接受自己 对自己不满意,算得上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了。但这种痛苦其实是自寻烦恼,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特点各不相同,没有哪个人可以在所有领域取得成功。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灰心丧气,不但会白白浪费时间,而且会让自己错过在其他方面展示才华、获取成功的机会。 当你的孩子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自己,接受并接近你,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孩子不但可以成为胸怀更宽广的人,也可以成为更加快乐的人。 细 节97培养孩子讲诚信的优秀品质 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是健康成长的根本所在,是将来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你的信用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事情,同时也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诚实守信的人,食言是最令人讨厌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无法取信于人,更别提赢得他人尊重或管理他人了。 来看一则历史故事: 宋庆龄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有一次,父母要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齐准备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然坐在钢琴前不停地弹琴。 母亲喊道:“孩子们,我们快走吧!” 宋庆龄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亲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妈妈问道。 “爸爸妈妈,我昨天答应了小珍,她今天来我们家,我要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还以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亲说。 “不行,小珍来我家会扑空的。”宋庆龄叫了起来。 “要不你回来后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向小珍道个歉,明天再教她也没关系。”妈妈出了个主意。 “不行,妈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信守诺言吗?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坚定地摇着头。 “哦,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会心地笑了, “那就让庆龄留下吧!” 于是,父母带着其他孩子去做客了。父母回家后,却见宋庆龄一个人在家里。 “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父亲问道。 “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小庆龄平静地回答。 妈妈心疼地问:“小珍没有来啊?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由此不难发现,宋庆龄父母的诚信教育是成功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在孩子的思想和品德都未定型时,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讲诚信的优秀品质。 第一,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有诚信。孩子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如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受到的暗示就是不守信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一旦这些经验转化为孩子说谎的行为时,父母恐怕要后悔莫及了。 第二,对孩子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 父母要始终如一地要求孩子守信用、负责任,教导孩子出现缺点和错误时要勇敢承认,接受批评,绝不隐瞒。 你可以在家里多讨论诚信的重要性,给孩子讲一些名人诚信正直的故事。针对社会上一些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 第三,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不诚信的行为大部分是出于某种需要,如果父母对这种合理需要过分抑制,孩子就会换种方式,以某种不诚信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对于不合理的需要,则要跟孩子讲明道理。 第四,决不姑息孩子不诚信的行为 如果孩子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指出来,严肃地向孩子讲明道理,并督促孩子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或者觉得事情无关紧要就放纵他们的缺点,这样,孩子会不断强化不良的行为,从而形成不良的品格,进而影响他的人生。 细 节98养成孩子自尊自爱的好习惯 俗话说的好: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同样的道理,人必自爱然后人爱之,人必自厌然后人厌之。一个人如果不知自尊自爱,反而自轻自贱,就不可能活得堂堂正正、朝气蓬勃,他的生命只能像一堆湿柴,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也就谈不上什么光明的前途。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养成孩子自尊自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知道,只有懂得自尊自爱的人,在生活中才能自信自强,用自己的肩膀承担起自己的命运而不仰承别人的鼻息;他的生命潜能也将因此而得到你的着力开发,最大限度地发出光和热,照亮自己并温暖别人。 辉的父亲生就一副菩萨心肠,一向温文尔雅,但六月的一天,辉却目睹了他对一个陌生青年走了火般的严厉训斥。 那是个星期天,辉陪着父亲在大街上散步,迎面撞上一个蹲在地上向行人乞讨的年轻人,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牌子,上面介绍他是一个大学生,来这座城市打工,但未找到工作…… 父亲凑上去,问那年轻人真是大学生吗,年轻人点点头。 刚才还说说笑笑的父亲陡然变了脸色,像一头暴怒的狮子,将雷霆般的呵斥暴风骤雨似的倾泻到年轻人头上:“收回你的手,你这不知道羞耻的家伙,回去照照镜子,看看你那熊样,也配称大学生,你的书都白念了……” 平素说话柔声细语、从不带脏字的父亲,这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连辉都惊呆了,那个年轻人更是惊愕不已。 “快滚,别在这里丢人现眼。”父亲不容置辩地喝道。 那年轻人真的在众目睽睽下,垂着头乖乖地走开了。 胸膛还在剧烈起伏不已的父亲,在辉还未缓过神儿来时,从兜里掏出50元钱,让辉跑过去交给他刚才责骂走的年轻人。 辉不解地望望父亲,父亲长叹一口气,命令辉赶紧送去。 当辉追上那个年轻人,请他原谅父亲的冲动时,那个年轻人满脸羞愧地向辉真诚地感激道:“谢谢你父亲,我将一生铭记他的教诲。请你转告他,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年轻人转身走了,辉还握着那张钞票久久地愣在那里,脑子里一下子塞满了父亲常说的那四个字——自尊自爱。 可见,凭借自尊自爱,一个人才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才能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并鼓起生活的勇气,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并担当起做人的责任。 自尊自爱,是人生弥足宝贵的资源,没有比无视甚至破坏这个资源更为愚蠢可悲的事情了,没有比珍惜和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更为明智的举动了。 要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父母就不能忘了教会孩子自尊自爱的道理!父母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自尊自爱是你的立身之本,当你的灵魂在迷茫中徘徊,信心在挫折中慢慢丧失时,始终要记住这四个字,才不会使你自己连人格也一同堕落在迷茫的街头。试想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人,又有谁会瞧得起你呢? 细 节99让孩子成为自律自控较强的人 缺少自律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的成绩,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父母要想孩子将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 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这时,儿童几乎完全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3~4岁后,才逐渐发展起自律的能力。所以在孩子2岁左右就应该对其进行自控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一个叫季阳的小孩,小时候是有名的淘气鬼,他后来变得有极强的自制力,全要归功于他的母亲。 上幼儿园时,一次有一个小伙伴手里拿着几块巧克力,在小季阳眼前吃着。他直盯着这位小朋友,待这位小朋友还有两块时,他突然把这位小朋友手里的两块巧克力夺过来,塞进自己的嘴里,那个小朋友也不示弱,于是两个小孩扭在一起,打了起来。妈妈知道这件事后,问儿子为什么要抢那个小朋友的巧克力,儿子回答说:“我当时就是很想吃。”妈妈说:“人家小朋友有的吃这个,有的吃那个,你都想吃吗?”“都想吃。”儿子说。 “你能不能忍住这种想吃的冲动呢?”妈妈问,儿子说:“我也那样试过,但他们吃我就想吃,你说我怎么办呢?”妈妈教育他:“比如在其他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你尽量不要去看他们吃,或者到一边去玩儿,这样就不会想吃了。”儿子也知道自己抢人家的东西不对,只好点点头说:“我试试吧!”“你以后再也不能有那样的行为出现,否则就没有小朋友陪你玩儿,妈妈也会不理你的。”小季阳的妈妈这样说道。 从那次后,妈妈便开始处处有意识地培养小季阳的自制力。她买来些糖果交给小季阳,告诉他每天带一粒到幼儿园去,看见别的孩子吃东西,自己想吃的时候就吃,要是不想吃就要带回来。一开始,儿子总说带一粒不够,和妈妈讨价还价,妈妈坚决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儿子带去的糖果有时还能带回来了。 儿子大一点儿后,开始学画画了,他常常一回家就在墙上、门上、桌上画起来。妈妈对他说:“你的画画得很好,但如果是画在纸上就更好。你画在门上、桌上,弄脏了它们是很难清洗的。”妈妈和他这样说了两次后,儿子仍然没有改,还是到处乱画。妈妈拿来毛巾和水,叫儿子自己去清理,儿子随便地抹了一下,但妈妈要求他要把画的痕迹全部清理掉。尽管儿子很不情愿地做这件事,但为了使他改掉到处乱画的毛病,就要让他体会清理时的辛苦。这样做了一两次后,儿子终于不再乱画了。 儿子上小学后,每天早晨要妈妈喊才起床,妈妈也经常对他说要按时起床,要不然上学就要迟到,但他总是说醒不了。妈妈为了让儿子睡觉有一定的时间约束,买来一只小闹钟,并告诉他说:“从明天早上起,妈妈再也不喊你起床了,小闹钟一闹响时你就应该起床。否则要是上学迟到了,老师会处罚你的。”自从买来小闹钟后,妈妈也真的不再去喊儿子起床,而儿子也能按时起床了。 小季阳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喜欢玩游戏机,看电视。放学回来后把书包一扔就坐在游戏机或电视机前,这时妈妈总是提醒他应该先做功课,然后再看电视。讲了几次后,儿子还总是拖拖拉拉的,也从来没有主动先做作业然后再玩儿。妈妈心想,不能总是这样去提醒他,要让孩子自觉地先做作业,养成一种好习惯。于是有一天,妈妈对儿子说:“从今天起,妈妈在晚饭前要检查你的作业。你什么时候做完,我们就什么时候吃晚饭。”这一招还真灵,以后儿子放学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做完作业。儿子有了这一习惯后,妈妈经常告诉他一些学习方法,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等。儿子按妈妈教的方法去做了,不仅取得了好的成绩,而且学习劲头也越来越大了,同时小季阳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了。 对孩子自控自制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当中的,这种培养和要求,有助于训练孩子克服懒惰的习惯。 自律自控能力往往表现在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并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等方面,它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不良的行为。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律自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在我们身边,许多父母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模式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并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扶助孩子,不厌其烦地帮助孩子向自己设计的目标靠拢。但他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父母的期望应该与孩子自身的努力成正比。要想孩子有所作为,光靠父母单方面努力是不行的,一旦孩子成了被控制、被支使的对象时,孩子便认为学习是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我是给父母和老师当学生,生活上的事是父母的事,自己没有必要去做,结果孩子成了自己的“局外人”,父母再努力都无济于事。要想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律能力很强的人。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专家们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孩子的自律自控能力,要注意从小培养并及时督促 从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话时开始,就应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即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般来说,孩子较小时,自制力的培养主要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上学,按时做练习等。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并养成习惯。 二、父母可以适当地制定一些行为规则 如为孩子制定一些卫生、劳动、学习等行为规则,并利用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行为规则不能过度或过于详细,否则会侵害孩子的独立性。 三、父母要有意识地和孩子多谈游戏规则、交通规则等 最初,父母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准则出发,告诉孩子要遵纪守法。孩子大些后,要给孩子讲人生,讲社会,讲国家大事,让孩子有爱国心,学会道德规则,懂得法律法规。比方说不能随地吐痰,不要私拆他人信件,不闯红灯等。 四、让孩子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技能 父母让孩子明白了自律的道理,可是孩子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这种现象是因为缺少实施技术。比如,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易冲动,这时可让孩子试着深呼吸,或默默地数数,也许孩子就能够克制自我了。 五、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要让孩子的欲望膨胀 比如孩子在商店看见一个玩具娃娃,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父母不能当场就答应,不妨向孩子提出要求,如果孩子每天按时起床,过生日的时候就送给他。类似的做法不仅使孩子懂得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还能让孩子学会节制。 六、启发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相联系的,父母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养成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让孩子坚持做体育锻炼,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 七、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父母耐心引导 当孩子出现缺乏自制力的行为时,父母要冷静,要耐心说服,同时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采取了令孩子心悦诚服的态度和方法。只要父母平等地对待孩子,采取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教育方式,耐心说服孩子,孩子是会慢慢地改变那些不良习惯的,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 细 节100教孩子有责任心和敢作敢当 有责任心、敢作敢当是成功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优秀领导、企业老总乃至许多优秀父母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都与他们具有这种素质有着重要的联系,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信心和判断力去做出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事,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一旦遇到问题,他们一定会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 对于孩子来说,也应该具有这种素质。有责任心、敢作敢当的孩子往往学习积极向上,从不用父母和老师花费过多精力,生活作风上严谨朴素,讲文明,讲礼貌,尊敬师长,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负责。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告诉孩子,不管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能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编造谎言,要敢作敢当。比如:两个人抢一本书,结果书被撕坏了。如果您的儿子说“都是他不好,我叫他别抢,他非不听。”或者告诉您,“书是他撕坏的!”诸如此类的话,您都要重视起来,因为您的儿子正在将他自己放在被同伴轻视和讨厌的位置上, “抢”本是双方的行为,根本不需要辩解。 再比如:家里来了个比您儿子小几岁的孩子,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更小的“小不点”身上,您儿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