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自然界未解之谜

自然界未解之谜

作者:未来字数:343166状态:连载

泛滥的洪水

史前大洪水的神秘巧合
导言: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发现了许多无法用过去的知识和技术解释的一些古老文明,还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它们的寓意至今难以破解。在许多上古神话传说和早期宗教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地球的北半球忽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所包围,千米高的洪峰吞没了平原陆地和万物生灵,大地上的一切都被淹没……。有人说这不是传说,而是事实,那么他们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在我国许多的古书中都有关于这次大洪水的记载,《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孟子·滕文公》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淮南子·览冥训》曰:“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据说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的,因为它是由从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的。在记载中,洪水是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淹没了所有平原,只有逃到山上的人才幸免于难。
而在《圣经》中对史前大洪水也记载颇为完整,许多人都认为它就是真实的人类历史。在《圣经》中有这样的描述:“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5个月后,方舟停在拉腊山上;又过4个月后,诺亚离开了方舟,地已全干了。”
这些记载都在说那次洪水伴随着大陆的变迁而完全摧毁了当时整个人类文明,只有很少的人活了下来。甚至有人推测人们发现的许多史前遗迹如希腊文明、亚特兰蒂斯等可能就是因那次洪水而消失的。
英国的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他们都有有关大洪水的神话。
事实上,记录大洪水的并不限于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世界各大陆上生活的民族中几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而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例如,中国、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非洲、南美及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着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于这一切证据和现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因此有学者认为大洪水确实发生过,大致的时间是在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1400年。洪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一种巨大能量的突然作用,但是又是什么拥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有人说这种巨大的能量如果存在,只能是外星人了。而这次大洪水造成了一个文明断层,使得人类的文明倒退回原始水平。
  但是这些都只是猜测,人类虽然发现了不少疑似不是古代人类可以制造的文明,但是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就是史前文明的遗留物,也不能证明这不是我们的祖先制造的。密西西比河大洪水
导言: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它的名称源自于美国北部威廉康星州的印第安人阿尔贡金人,因为它的直流众多,美国人又尊称它是“老人河”。其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东接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至落基山脉,面积322万平方千米,约占北美洲面积的1/8,汇集了250多条支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和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长河。
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崇山峻岭之中,逶迤千里,曲折蜿蜒,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把美国分为东西两半,最后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密西西比河滋润着美国大陆41%的土地,是美国人饮用水的来源。密西西比河还哺育着4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北美地区40%的水禽都沿着密西西比河的路径迁徙。美丽的密西西比河
1993年7月,密西西比河经历了1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洪灾。因为暴雨的快速上涨,冲破了三分之二的堤岸,瞬间,洪水涌进来,数百千米的河堤决口多处,工业、交通瘫痪。在这次洪灾中大约有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到15亿美元,有200多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60多万人无家可归。专家认为,密西西比河的洪水泛滥是气候反常所致,当务之急是保持生态平衡。工业化的进程已改变了密西西比河“温和”的秉性。
全世界每年都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遭受洪水的灾害。据统计,在各种自然灾难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全部因自然灾难死亡人口的75%,经济损失占到40%。在孟加拉国,1991年发生特大洪水,淹没了孟加拉国一半以上的土地,近千万人无家可归,震惊世界。在欧洲,1953年1月北海洪水,造成比利时和荷兰1800多人死亡。2002年8月,欧洲又遭遇罕见的洪水,洪水袭击欧洲多个国家,淹毁了数十个城镇,财产损失150多亿美元。
从这些灾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行为是造成洪水的一大诱因。但是如何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使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达到最小,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困难和严峻的问题。
洪魔肆虐的江淮流域
导言:洪水是河、湖、海所含的水体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中国的“洪水”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古籍《尚书·尧典》,该书记载了4000多年前黄河的洪水。而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界的严重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1931年,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内部军阀混战,外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东北。同年,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1931年6月到8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强盛,活动频繁,在长江、淮河流域形成大面积的强降雨,也因此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江淮并涨的大洪水。这次洪水淹没农田513万多公顷,受灾人口达2100余万,死亡人数75000多人,经济损失364亿银元。随后而来的瘟疫又让死者达数万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淮河全流域共发生42次水灾,最突出的大灾年份是1916年、1921年和1931年,淮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而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年间,淮河流域出现了500次较大的水灾、280次旱灾。
那么淮河流域为什么发生这么多次的水灾呢?
有人说淮河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早在《晏子春秋》中就有“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记述。
淮河流域气候温和,降水充足,有着非常古老的文化。但是也因此淮河流域的降雨分布十分不均匀,南北相差500~600毫米,多雨年与少雨年的降雨量相差三四倍之多。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降雨集中,汛期持续时间长。现在的研究表明,这种气候过渡地带是地球上典型的孕灾地区。
也有人指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平原面积占2/3以上,平原河流多,排涝能力差。另一方面历史上的黄河南泛,毁坏了淮河的固有水系,堵塞了淮河入海口,并给淮河流域留下了约1万亿立方米的泥沙,加重了淮河的灾害。
还有人认为淮河上中游水系呈不对称的扇形分布,南岸支流众多,均发源于山区和丘陵区,源短流急,较大的支流有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史、淠河是南岸主要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区。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包浍河等。沙颍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伏牛山区。每降暴雨,众多支流很快将广大地区内的地表水汇入淮河主干道,势必造成巨大压力。而且从淮河发源地河南桐柏山到洪河口的上游的364千米河段就有178米落差,占总落差的89%。洪水到了地势平缓中下游会下泄的十分缓慢。
另外淮河的暴雨多集中在6月到8月,暴雨的频繁也是造成洪灾的重要原因。
1950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人们在治淮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淮河的水患也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沿淮乡镇企业大规模发展,大量工业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径自排入淮河,导致淮河水质迅速恶化。
1991年江淮和太湖流域连降大暴雨,江淮降雨量累计超过800毫米。洪水似脱缰的野马奔泻直下,注入城市,吞噬村庄,淹没了安徽、江苏、河南等省的大片土地。整个梅雨期间,太湖地区和江淮流域的雨量多达700~1000毫米,比往年梅雨量多3~6倍。据资料显示1951年苏皖两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2万公顷,绝收面积225万公顷,倒塌房屋200余万间,损坏房屋300余万间,数万工矿企业受淹,公路、桥梁、渠道、通讯设备和学校、医院等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以上,死亡801人,伤14478人。
洪水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洪水会吞噬生命,冲毁建筑、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和村镇,造成人们流离失所。所以如何治理淮河是我国迫在眉睫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淮河两岸不再有洪水发生。
驻马店水库垮坝惨剧
导言:1975年8月,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洪水泛滥,致使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66万多公顷农田遭到毁灭性的侵害,1100多万人受灾,26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元。驻马店水库垮坝事件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1975年7月31日,三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4日,台风穿过台湾岛在福建登陆,以非常罕见的强力向湖南进发,但是在常德忽然转向,8月7日,台风进驻河南驻马店地区,从而造成了历史上最悲惨的驻马店水库垮坝事件。在数天内,驻马店地区就有大小26座水库相继垮坝溃决,9县1镇东西150千米,南北75千米范围内一片汪洋。40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10多万群众死伤,30多万头大牲畜被洪水卷走,300多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3497亿元。
在台风未到来之前,驻马店已经普降暴雨。据有关资料显示,从8月4日到8日,最大降水量达1631毫米,超过400毫米的降雨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为1605毫米,相当于驻马店地区年平均雨量的18倍。大降水区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在暴雨中心——板桥水库的林庄,6小时降水量达830毫米,超过了当时782毫米的世界最高记录(美国宾州密士港)。最大24小时雨量为1060毫米,也创造了我国同类指标的最高记录。
造成这次大洪水的罪魁祸首是位于泌阳县境内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板桥水库设计的最大库容为492亿立方米,最大泄量为1720立方米/秒。而它在这次洪水中承受的洪水总量,为7012亿立方米,洪峰流量17万立方米/秒。从8月5日开始,板桥水库的水位就不断的上涨,到8日凌晨1时涨至最高水位11794米时,板桥水库的大坝在主河槽段轰然崩溃,6亿立方米库水骤然泄下。洪水又以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形成巨大洪流,直奔处在下游地区的石漫滩水库。8月5日晚上八时,石漫滩水库的水位开始上涨,到8日凌晨,水位最高达111多米。入库洪水总量224亿立方米,在5个半小时内全部泄完,最大垮坝流量3万立方米/秒,石漫滩水库决堤,也致使下游田岗水库随之漫决。虽然处在洪河下游的泥河洼、老王坡的两个滞洪区,储水量最大能为8亿多立方米,但是此时的洪水储蓄量却是1234亿立方米,远远超过滞洪区的负载能力。这两处的堤坝多处决口。到此时,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河堤全部决堤。驻马店地区东西300千米,南北150千米汪洋一片。此后,洪水又窜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进入安徽阜阳地区境内,泉河多处溃堤,临泉县城被淹。
据《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披露,在这次大灾难中,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3万公顷农田被淹,其中73万公顷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85600多人死难,致使纵贯北京至广州的铁路(京广线)被冲毁102千米,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驻马店堤坝事件发生后其灾情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9年由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大洪水》,才披露部分灾情:死亡人数为29000人。但是这个字数并不准确,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孟昭华和彭传荣编的《中国灾荒史》中载录,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约有10万人当即被洪水卷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蔡则怡和赵思雄说,死亡近10万人;
中国科学院著名的气象学家陶诗言写到,死亡人数达数万人;
板桥水库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卷走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水利词典记载: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垮坝,死亡26万人;
在由水利部组织和委托编写的《中国水灾史》一书中写道:1975年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为26万人。但是同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1975年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为85600人;
2005年5月28日,美国名为《发现》的栏目播放一期名为《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TOP·10》的专题节目。它们包括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印度化工厂泄毒事件等。而位于世界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第一位的就是中国河南省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堤。
人们不免会问,洪水为何能造成这么多的水库决堤呢?总结起来有几点原因:
一、自然原因。1975年的大暴雨是举世罕见的,据当时的目击者称,暴雨到来的数日内,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矢,雨后山间遍地死雀;从屋内端出脸盆,眨眼间水满。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降雨的恐怖景象。
二、人为原因。
1大修水坝,不理会专家的劝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在其《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介绍,鉴于1950年夏淮河水灾,同年,国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个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多变。在公元12世纪以前,淮河水系完整,水流通畅。12世纪以后,黄河连续夺淮改道达六七百年之久,带来的恶果是淤塞干、支流河道和入海出路,使中下游河道非常平缓,干、支流排水能力缩减,洪水流路十分不畅。
20世纪50年代在洪河上游修建石漫滩水库后,又在汝河上游修建板桥水库。据介绍,当时水文资料很少,设计洪水及工程标准很低。工程运用中,板桥水库被发现输水洞洞身裂缝和土坝纵横向裂缝,于是,1955~1956年分别对板桥、石漫滩两水库进行了工程扩建。在此后的3年间,中原地区的水库建设蜂拥而上,一发不可收。仅1957年到1959年两年间,驻马店地区就修建水库100多座。1958年,河南总结了漭河流域地区兴建山区水利的经验,将其归纳为“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并欲将其经验向平原推广,但是这立刻就遭到了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反对: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然而陈惺的忠告没有人理会,“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坝”分割,造成了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状态。
陈惺当时是河南驻马店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修建此水库时正值大跃进,河南省水利厅的某领导认为原设计太保守,就擅自作了几处关键的改动: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就将原设计的12孔改为5孔。同时淮河豫皖交界处的班台分洪闸也遭此厄运,由9孔改为7孔,到1961年建成后又被人堵上2孔。到20世纪60年代末,驻马店地区新增水库一百多座,但与此照应的是,洪河与汝河的排洪能力日益下降。
在1975年特大洪水来临之前,驻马店地区的堤坝就已经危机四伏:河道宣泄不畅,堤防不固,隐患重重。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对于板桥和石漫滩等大型水库可能垮坝的危险毫无警觉,他们过于相信洪水是“百年不遇,千年难碰”的标准,但是谁也没有见过曾经发生的洪水灾祸,所有的数据都是根据人们掌握的有限的史料推算出来的。而1975年的大洪水的水量却相当于人们设计的标准的两倍!
2水利建设指导思想陷入某种误区——重蓄轻排必然会对水域环境造成破坏。
垮坝带给驻马店地区毁灭性的打击,其原因不仅是河道宣泄不畅、洪水居高不下,还有水利建设指导思想的某些误区所造成的。
1975年8月5日,板桥水库防汛告急,7日,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召开紧急防汛事宜,但是会议中发现,水库及板桥镇完全没有防汛器材,没有木料、草袋、铅丝,也没有应对意外情况的炸药。而从当日下午4点开始,最大的一场暴雨出现,但是人们却发现,库水泄得十分慢。泌阳县县委书记决定立刻安排群众转移,并拟就一份告急电报,通过军队报话机以接力通信的方式辗转上送。
8月7日,驻马店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召开紧急抗洪会议,会上讨论了宿鸭湖、宋家场、薄山等水库可能出现的险情,唯独没有谈到板桥。据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回忆,板桥水库当时根本就没有报险。事实是,一方面是板桥与驻马店已无法进行通信联络,一位携带报话机进行接力通信的解放军士兵在行至沙河店时,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联系中断;另一方面,板桥水库因其坚固,号称能抗“百年一遇洪水”,而无法使人联想到“垮坝”。同时,河南水利厅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陈惺建议速炸板桥水库副泄洪道,以增大泄洪量。但因通信线路中断,这一建议已无法传到板桥。截止到7日21时前,确山、泌阳已有7座小型水库垮坝,22时,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垮坝。14日,陈惺的建议获得国家相关领导的批准后,爆破正式开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爆破之后,河南境内的大量洪水向下游倾泻,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势紧张。淮河多年受重蓄轻排指导思想之害,泄洪道上早已围堰丛生,泄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险象环生。水利专家指出,多年来,重兴利轻除弊,重水库建设轻河道治理,让人们从对“水库”无休止的索取中尝到了“水火无情”的真正味道。
专家说,陈惺在20多年前就指出无论使用了什么计算方法,如何完善已建水库的管理,也无论讯情出现时指挥多么通畅,重蓄轻排都必然会对水域环境造成破坏。
为什么当时没有预报出驻马店的特大暴雨灾害?
对于那场大暴雨,无论是从中央气象台到河南省气象台再到驻马店地区气象台,均没有一家报出来。事后,有专家解释说1975年的三号台风行踪飘忽不定,它没有按照台风在内陆地区大规模释放能量的规律性发展,让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其次,预报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我国的气象科学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不少基层气象台站,预报天气还依靠压温湿曲线加看天的陈旧模式进行;再次,观测手段落后,通讯工具陈旧。
虽然上面总结的原因教训是十分珍贵惨痛的,但是洪水却是人类目前无法解决的自然灾害,它能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往往都是猝不及防的。历来,我们作的只能是灾后分析,事前预警,而它真正发难时却无法预料。而在治洪方面,人类的经验虽然日益丰富,但是仍有许多的问题无法解决,如何才能真正的解决洪水灾害,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探索。1998年世纪大洪水
导言: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但是它带给中华儿女的水灾也是连年不断。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就不断发生重大的洪水灾害。1998年的世纪大洪水更是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它一跃成为“最让中国人头疼的洪水区”之一,为何长江洪水肆虐呢?长江不仅是我国也是亚洲第一长河,还是世界第三长河,它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它哺育了无数华夏儿女,但是为何从20世纪以来,长江流域就不断发生重大洪水灾害呢?是什么让它变得如此疯狂呢?
1931年8月,长江发生重大洪水灾害,由于当年7月份的长江流域降水量超过往年同期的一倍以上,致使长江河流水位上涨。8月,金沙口、岷口、嘉陵江均发生大洪水。沿江堤防多处溃决,淹没7省205县,受灾人口达2860万,中下游淹没农田333万多公顷,淹死145万人。其中两湖灾情最重,湖北70个县中就有50个县受灾。随之而来的饥饿、瘟疫致使300万人惨死。整个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洪水浸泡达3个月之久。而号称母亲河的黄河流经中国北部,其流程的最后四分之一地段是地势较低的肥沃平原,水面高于地面,经常酿成水患,给下游两岸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在中国,死亡人数超过10万的水灾多数发生在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黄河有时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但是20世纪以来,一直相对平和的长江也发生了数次灾害,这与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无关系。
1954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66800立方米,7月至8月洪水总量为2448亿立方米,均大于1931年的大洪水。武汉关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76100立方米,水位达到2973米,比1931年水位2828米高出145米。各主要控制站高出警戒水位的时间长达49~135天。造成洪泽湖水位猛涨,旧三河漫溢,白马湖决口,下游海潮托顶,使得淮安、淮阴、泗阳3个县18个区87万公顷农田全部沉入水底。8月17日,南京长江水位高达10多米,全省灾民达到720万,损失粮食124亿千克。经过人民的全力抢险,终于战胜这场洪水,主要河湖堤防安全无恙。
1998年的世纪洪水有29个省受灾,受灾面积021亿公顷,成灾面积约013亿公顷,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自当年6月份起,长江流域先后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江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出1倍以上,江西北部降雨量比往年多出2倍以上;第二次是7月4日至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第三次是7月末至8月末,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偏多2~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监测站的洪量都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这场洪水一泄千里,几乎造成长江全流域泛滥。再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那么,1998年为何会发生如此罕见的洪水呢?而且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和1954年相比洪水来量要少得多,大约少了500多亿立方米,但1998年的长江干流洪水水位,除宜昌、武汉、沙市外都高于1954年的洪水水位,这是为什么?
有人将其归结于人为原因:认为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乱砍乱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据统计,长江流域约有4亿人口居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但是由于人们不断的开垦农田,建造工厂等,使这22%的森林几乎全都被毁。四川省190多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县只有12个,甚至有些县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3%,也因此长江流域每年水土流失达到24亿吨,长江的河床也就日益变高,成为黄河以后的又一条“悬河”,这也是1998年洪水水位比1954年高的原因。同时,还使长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迅速的萎缩,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千米缩减到2145平方千米,鄱阳湖在40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小湖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使得洪水在爆发后再无阻挡,也再没有能减弱其速度与水量之物。
也有人说1998的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雨水过大。因为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的降雨过程。7月份长江中下游水文站的洪水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洪水主要发生在中游的江汉平原一带。这里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洪不畅,又是多路来水汇合的地方,如果各支流同时发生洪水,在这里相遇,必然酿成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关键性的还是部分蓄洪量比1954年要减少了很多。根据资料1998年的洪水来量约为100亿立方米。而1954年洪水的安全蓄洪量约400多亿立方米,1998年蓄洪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洪量估计才50多亿立方米。
另外,有专家认为1998年的洪水肆虐与1997年爆发的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之后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起来,以致长江全线告急。
而长江洪水泛滥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也让专家们很是担心,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3%~5%,那么,洪水灾害就有扩大的态势。
长江流域发生过的特大洪水都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如果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它将随时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灾难。而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水,将是我们以及后代肩负起的重要历史使命。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