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自然界未解之谜

自然界未解之谜

作者:未来字数:343166状态:连载

地理猜想

伊甸园究竟在哪里
导言:如果把《圣经》当作历史书来读,那么它的故事有许多确是已被证明了的事实。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圣经》中记载的一些地名的探索和研究。《圣经》中说夏娃和亚当被流放到一个环境适宜的地方。为了纪念他们过去的家园“伊甸”,夏娃和亚当将这个新家园也称为“伊甸”,它位于哪里,一直众说纷纭。
伊拉克南部。许多研究《圣经》的学者都深信,亚当和夏娃最初居住的伊甸园就在幼发拉底斯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汇合处苏梅尔,它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这些学者认为,《创世记》中提到的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该处地方公元5至9世纪的地貌,《创世记》中提到的比逊河和基训河很可能就是那两条大河的支流,后来它们干涸了。另一种可能性是它们是古代的运河。
土耳其东部。另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四条大河是从伊甸园中流出的,那么伊甸园本身的位置肯定在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的北面。因此,他们认定这块神秘的乐土是在土耳其北部的亚美尼亚。这一理论假设比逊河和基训河不是确切的地理河流,只不过是对遥远国度的一种含糊的描写。
以色列。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帝的乐园一定是在以色列这块神圣的土地。那条流入伊甸园后又分为四条支流的河流一定是约旦河,它在《创世记》写成的时代要比如今长得多。基训河很可能就是尼罗河,而哈维拉就是阿拉伯半岛。这一理论的某些支持者甚至走得更远,他们宣称耶路撒冷的莫利亚山就是伊甸园的中心,伊甸园的范围包括整个耶路撒冷、巴斯利姆和奥利维特山。
埃及。支持伊甸园位于埃及的学者宣称,唯有尼罗河流域才符合《创世记》对伊甸园的描绘——这是一片水源丰富的乐土,但是水不是来自天上,而是从大地中冒出的水雾。事实上,尼罗河在到达第一处瀑布之前,确实是在地底下流淌的,然后它才从泉眼里流出地面。这些学者认为,无论是底格里斯河,还是幼发拉底河,都远离天堂的确切位置。
东非和爪哇。既然亚当和夏娃是最初的人类,既然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东非发现的,所以许多人深信伊甸园就在东非。同样,1891年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了人类化石,所以也有人猜想那里是伊甸园的所在地。
中国新疆。有位叫崔赞泰的学者于1914年发表了一部专著,题为《创世记、伊甸园的真实位置和中国人的起源》,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见解:伊甸园位于新疆的中亚高原。作者认为,流经伊甸园的大河是塔里木河,它有四条支流,都朝东方流去。
列姆利亚。19世纪中叶,有人提出一个假说:如今广袤的印度洋,原先是一片大陆。列姆利亚这个名称是动物学家史克拉特提出的,以纪念分布在非洲、印度南部和马来亚半岛的一类稀有的物种群——狐猴。另一些科学家认为,神秘的列姆利亚是人类的摇篮,因此它一定是伊甸园原址。
塞舌尔群岛的普拉斯林岛。查尔斯·戈登将军支持这样的观点:非洲和印度曾经是一块巨大陆地的组成部分。戈登为英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活动,最后来到塞舌尔群岛的普拉斯林岛。戈登被这个小岛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他深信这一定就是伊甸园的原址。令戈登如此深信不疑的是岛上生长的一种珍稀树种——复椰子树,它只生长在塞舌尔群岛。戈登认为这种树正是《圣经》里提到的智慧果之树。
火星。布列斯利·列普尔·特兰奇在一本题为《空中的人们》的书中指出,亚当、夏娃,甚至连诺亚都是火星上的居民。他宣称,《圣经》中有关河流灌溉乐园,后又分为四条支流的描述与自然界中的河流不符,唯有人工挖掘的运河才会这样流淌。据称,火星上就有这样的运河。因此,伊甸园很可能是太空人设在火星上的一个实验室。后来,火星发生了变化,亚当和夏娃的后裔被迫离开火星,来到地球上避难。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布利斯托尔。洗礼会教士埃尔维·卡洛韦宣称,伊甸园位于阿巴拉契科拉河的岸边,佛罗里达州布利斯托尔市以东16千米处。他的理由是,阿巴拉契科拉河是世界上唯一有四个源头的河流。附近有丰富的玛瑙、乳香和黄金矿,布利斯托尔又是哥斐树(美洲香槐)生长的唯一地方,即诺亚方舟正是用哥斐树建造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盖尔斯维尔。1886年凡斯莱克牧师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他在书中宣称,伊甸从阿里根尼山脉一直延伸到落基山脉,而伊甸园则位于密西西比河东岸,从威斯康星州的十字城到明尼苏达州的韦诺那之间。当大洪水来临之际,诺亚正住在如今的威斯康星,洪水把他的方舟一直朝东冲去,最后在阿拉拉特山登陆。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吗
导言: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板块的飘移才形成今天的格局,这就是板块漂移说,它提出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是由20世纪初魏格纳偶然发现的,但此说一提出,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虽然今日许多的地质变迁都能证明大陆漂移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仍然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3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即一块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50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
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学说(也称板块构造学说)开始形成。
人们开始接受这一说法,但科学家注意到这个假说还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有一些是根本性问题。如由于对地球深部的研究十分肤浅,海底扩张的成因问题,理论上没有完满解释;板块说最主要的依据是地磁观测,然而对古地磁观测数据的精度和解释,至今有争议;板块构造研究重点在海洋,大陆的地质结构比海盆复杂,虽然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大陆作过一些工作,大陆板块的研究至今有待深入。此外,板块说把目前海陆等大地貌单元的分布,看作是“飘移”过程的偶然结果,显然不符合构造地貌研究的基本思想。因此科学家对此还持谨慎态度。
地热导致大陆板块漂移吗
导言: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一个大陆,后来由于板块移动,才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而且今时今刻大陆板块仍以非常微小的速度飘移。然而如果大陆真的是在漂移,又是什么力量推动它移动的呢?是地球内部爆发的力量还是符合魏格纳的观点?或者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潮汐力和由地球自动形成的离心飘移力,共同使大陆沿着赤道不断地向东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会移动,所以才会形成今天的大陆格局。但是如果大陆真的是在漂移,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推动大陆漂移呢?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者魏格纳认为大陆板块就像船一样,可以在海洋上慢慢漂移,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了科学家的一致否决。魏格纳认为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潮汐力和由地球自转形成的离心飘移力共同使大陆沿着赤道不断地向东漂移。但事实上,只有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大陆跨越赤道,其他大陆不是在赤道南部就是北部,而南极洲更是远离赤道,它就不可能飘移了。
现在科学家多认为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爆发,地壳剧烈活动,导致板块互相碰撞和挤压,而让大陆断裂,并且漂移。支撑大陆板块漂浮的高低部分取决于这一岩石层的密度和厚度,以及来自地幔的热量所产生的部分浮力。
但美国学者认为大陆板块受到的一半浮力来自于地壳的热量,而地壳的密度和成分为大陆板块提供了另一半浮力。
研究人员断定,地壳主要由放射性矿物质的衰变提供热量,这些热量通过地幔向外转移。来自地幔的热量使地壳岩石层膨胀,导致后者密度减小,同时能够漂浮得更高。他们说,如果没有地幔产生的热效应,地球上的一些大都市将沉入几百米深的海底。但这一理论尚需验证,大陆是怎么移动和被抬升的还将被研究下去。
大气层到底有多厚
导言: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人们根据一定的特征将其分为若干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每个层次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将每层厚度相加却不是大气层的厚度,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每一个人的认识不同还是大气也会“胀缩”?地球表面是由一个大气层包围着。人们根据它的特征将它分为各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它究竟有多厚呢?从发现有大气层以后,人们就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
1644年,托里彻利和维瓦尼通过实验推算出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是8千米。后来人们发现气体受到压力时体积会收缩,所以在大气层的垂直方向其高度随密度变化而变化,其中在海平面上的大气层最稠密,并意识到大气层厚度绝对不止8千米。
大气层
到了20世纪40年代,火箭技术获得了成功,人们用火箭探测大气上界的限度已超过400至500千米。后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极光出现在800~11200千米上空,因此有科学家把1200千米作为大气的物理上界。随着对大气层的不断认识,美国科学家施皮策又把500~1600千米的高度称之为“外大气圈”,并认为大气由这一高度逐渐消融到星际特质之中去了。大气层上界大约是2000至3000千米。
而比利时的尼克莱发现320~1000千米高度范围存在一个“氦层”,在这层以外,还有一层更稀薄的“氢层”,它可能延伸到64000千米左右的高空。
由于科学家们划分的方法不同,才让大气层的厚度出现了这么多的结果。大气层究竟有多厚,可能始终是科学研究的难题。
地磁转动之谜
导言:地球的磁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南北极磁场位置曾经发生过对换,即地磁上的北极变成地磁南极,地磁上的南极变成北极,这就是“磁极倒转”。如果将地球的历史缩短成一天,你会发现指南针会疯了一般地旋转,这是因为磁极倒转已经发生了数百次。地球的磁场并不是从形成时就不变的。科学家说地球的南北磁极曾经发生过对换,即地磁的北极变化成为地磁的南极,地磁的南极变成地磁的北极。这就是“磁极倒转”。而在地球45亿年的岁月中,磁极倒转已经发生了好几百次。
人们在世界各地记录当地的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在火山熔岩和大陆与海底的地质沉积物当中,能够找到更加久远的历史上的地磁记录。所有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地球磁场的空间分布非常复杂,反映了它的产生机制也非常复杂,绝不是可以简单地想象为由一根南北向的磁铁棒所发出的;而地磁场的方向与强度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迁,也是充满了未解之谜。
在地球演化史中,“磁极倒转”事件经常发生。仅在近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出四个磁场极性不同的时期。有两次和现在基本一样的“正向期”,有两次和现在正好相反的“反向期”。而且,在每一个磁性时期里,有时还会发生短暂的磁极倒转现象。
地球磁场的这种磁极变化,同样存在于更古老的时代。从大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末期,到约54亿年前的中寒武世,是反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从中寒武世到约38亿年前的中泥盆世,是正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中泥盆世到约07亿年前的白垩纪末,还是以正向极性为主;白垩纪末至今,则是以反向极性为主。如果把地球的历史缩短成一天,在这期间你会发现手上的指南针会疯了般地旋转。
地球为什么有磁场?磁场又为什么会反转?
第一种解释:地球磁场变化可能与来自地下的低频辐射有关。
科学家发现来自地下的低频辐射与一些神秘的事故存在密切关系。现在尚不清楚产生这种辐射的确切原因,但科学家估计可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当地壳剧烈运动时,电磁粒子就会从地下逃逸出来。检测显示,当这种辐射爆发时,交通事故和求医看病的人会明显增多。
科学家还观察到地球磁场出现了空洞,由此推断地球磁极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方位。事实上,现在北磁极就在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南磁极则移向澳大利亚海岸。科学家推断磁极15万年才会易位一次,每次都造成大批动物死亡,恐龙、猛犸象很可能就因此灭亡,大西洋一些神秘沉没的海岛也可能与磁极易位有关。
地球上还有不少黑暗地带,在这些区域里事故频发,人体器官也会严重受损,科学家认为这也是辐射在“搞鬼”。在地质断裂带及不同层面的地下水流交汇地区,磁场会出现异常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对大气电流都有影响。研究显示,只有5%的人对地下辐射具有抗干扰能力。
第二种解释: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发电机”。
矿物可以记录过去地球磁场的方向,人们利用这一点,发现在地球45亿年的生命史中,地磁的方向已经在南北方向上发生翻转好几百次了。不过,在最近的78万年内都没有发生过反转——这比地磁反转的平均间隔时间25万年要长了许多。更有甚者,地球的主要地磁场自从1830年首次测量至今,已经减弱了近10%。这比在失去能量来源的情况下磁场自然消退的速度大约快了20倍!下一次地磁反转即将来临吗?
一些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地球磁场变化的原因来源于地球中心的深处。地球像太阳系里的其他某些天体一样,是通过一个内部的发电机来产生自己的磁场。从原理上,地球“发电机”和普通发电机一样工作,即由其运动部分的动能产生电流和磁场。发电机的运动部分是旋转的线圈,行星或恒星内部运动部分则发生在可导电的流体部分。在地心,有着六倍于月球体积的巨大钢铁融流海洋,构成了所谓的地球发电机。
认为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而两极倒转过程中磁场消失的时间有多长,也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两极磁场倒转导致的磁场消失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星期。由于地磁还不能被我们完全熟知,所以这些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导言:人类对地球的未来有许多的猜测,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就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全球气温在上升,地球是在变暖,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地球在变冷。究竟哪种说法更准确?人类对地球的未来有种种的猜测,如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就引起众说纷纭。
宇宙飞船对金星的探测表明,金星表面的温度可达480℃。究其原因,发现金星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形成一层屏障,使太阳射上金星的热能,不易散发到大气层中去,从而使金星的温度日见增高。
地球上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发展,森林大量采伐,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二氧化碳逐年增加,使地球上空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类似金星之状,地球上的气温也在逐年增高。仅以东京为例,20多年来东京的平均气温已增高2℃。另外,人造化肥能捕捉红外线辐射,大片积雪的融化,会减弱地球对太阳光的反射。诸如此类的原因,也使地球的温度逐年增高。
与上述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是变冷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其依据是:虽然二氧化碳在稳定增加,但自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来,北极和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气候显著变冷。例如在日本,60年代以来,樱花开花日期较50年代明显推迟,而初霜期则相应提前了。在北大西洋,出现了几十年从未见过的严寒,海水也冻结了。在格陵兰和冰岛之间曾一度连成“冰陆”,北极熊可以自由来往,成为罕见的奇闻。有人认为,60年代的气候变冷是“小冰河期”到来的先兆,从新世纪开始,世界气候将进入冰河时代。
这个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地球在缩小,还是在增大
导言:火山喷发会喷出很多气体,地球体积应该在缩小;大洋深处陆地不断扩张,地球应该是在增大。未来地球到底有多大?火山喷发时,会从地球深处喷射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氢等气体。地震过后,大气里的甲烷浓度也会升高。这些现象都说明地球深处的气体会在地球释放能量时冲出来,释放到大气中。
另外,海员们在航海途中,能看到比海啸更可怕的海水鼎沸现象,这种翻江倒海的奇观,也是地球放气的结果。
根据地球放气的现象和地球深处的物质大量外喷的事实,有人认为,地球内部越来越小了,地球的体积在逐渐缩小。但是,不久前苏联科学家公布说,地球自诞生以来,其半径比原来增长了1/3。理由是各大洋底部在不断扩展。这种扩展是沿着从北极到南极,环绕地球的大洋中部山脊进行的。经查明,太平洋底部的长度和宽度,每年扩展速度达到了几厘米。这种扩展由地球深处的大量物质向上涌溢,推展洋底地壳,使地心密度变小,而地球的体积就增大了。然而哪种观点更准确,还有待研究。大陆和大洋的巧合
导言:地理上的许多现象我们都无法解释,这究竟是某种巧合还是自然的有意安排呢?这些现象让我们惊讶不解,它不能用现代的观点解释清楚。也许在未来,当人类的科学知识到达最饱满的状态时,依然会有很多的谜团不能被破解吧!北冰洋位于世界的最北端,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他的面积仅有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它的冰层的平均厚度只有3米,这样就在北美洲和欧洲之间形成了一座坚固的海上“桥梁”。
而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位置相差甚远,不应该会有什么关系。但有人却发现北冰洋和南极洲有着非常相似的面积和形态。北冰洋的面积为131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则为1400万平方千米,二者的面积十分的相似。如果将现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重叠在一起,并将南极洲旋转75°以后叠置于北极地区之上,人们就会看到,南极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狭长的南极半岛的弧形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与格陵兰海之间。更有趣的是,北冰洋的深度与南极洲的海拔高度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北冰洋有深达4000多米的南森海盆和欧亚海盆,南极洲恰好也有高达4000多米的山峦与之相对应;北冰洋的最深的地方是南森海盆的得特克海沟内,水深5449米,而南极洲的最高点位于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山峰,海拔5140米。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表明南极洲好像是从北冰洋中挖出来一样。
还有人发现一个大陆与之相对的相反侧几乎全是海洋。有人用地球仪做了实验,以地心为中心,两手扣住地球两侧相同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南极大陆的背后是北冰洋,非洲大陆的背后是中太平洋,欧亚大陆的背后是南太平洋,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印度洋,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大陆的背后则是大西洋。
这些有趣的现象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目前人们还搞不清楚。据此有学者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全球大陆的发源地在北冰洋。也就是说陆地是从大洋中溢出并蔓延到地球的其他位置的。这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陆壳上的主要地质构造多呈弧形,而在典型的洋壳上则几乎不存在弧形构造。他还发现陆壳上所有弧形构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分属于两大系统:一个是弧顶向南凸出的向南弧形构造系统,另一个是弧顶指向太平洋中心的向洋弧形构造系统。
他认为,最初地球表面是没有海洋和陆地的,后来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从现在的北冰洋这个“窗口”中源源不断涌出来,按一定方式沿原始地表自北向南滚滚而去,并逐渐固结为最初的大陆地壳。据他推测,当时的大陆可能是连成一体的,而且面积没有现在这么大;陆地面积越小,它就更靠近北极地区,沿北极周围呈星星状分布,而且越靠近北极,越明显地显出倒三角形的形状,分布在大洋水体上。这不正是地球内部物质由北极而出向南流动的痕迹吗?唯一例外的南极洲则是已经到达终点的陆块。
随着大陆在原始地表上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地球上的平衡状态。此时地球内部有大量的岩浆喷出,足以引起太平洋原来地区的大规模陷落,首先导致了太平洋的产生。同时还导致原来太平洋的大陆向陷落中心倾斜,从而发生涌向太平洋中心的波浪运动,最终形成向洋弧形的构造系统。这样就使得原始大陆大幅度解体,进一步引起那些未被陆壳覆盖的原始地表的破裂。我们目前看到的岩浆物质沿破裂带上升,则与大洋中脊及一系列转换断层的形成有关。
不过,大部分人都反对这种说法,并且也没有证据证明全球大陆都是发源于北冰洋。但是这么巧合又如何说明呢?只有等科学家来解释了。
时间是持续不断的吗
导言:柏拉图认为时间是持续不断的。但爱因斯坦却认为时间只是另一种尺度,是除了上下、左右、前后之外的第四维。爱因斯坦认为可以通过第四维空间(时间)返回过去或回到未来。举个例子,将三维(现在我们的空间)看成一个球体,球体内有一个人,这个人如果想到球外,而不接触球体的话,在三维内几乎不可能。但是如果在四维空间内,这个人可以通过第四维(时间)去以前或未来没有球体的时间内,然后重新回到三维,就可以达到目标了。虽然爱因斯坦的时空概念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却很难办到。因为我们只能沿着时间轴朝一个方向走。也许最终会有人得出正确的观点。
全球变暖谁是罪魁祸首
导言:近来全球变暖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科学家一直都认为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气候异常。但是,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布拉·阿卜杜萨托夫却提出了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太阳。布拉·阿卜杜萨托夫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几乎不可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任何影响,人类活动不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因,目前全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阳活动强度增加所导致的。这一观点与科学家的普遍观点大相径庭。
阿卜杜萨马托夫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急剧上升态势。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他认为,与海洋表面上空的温室气体总量相比,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通常意义上的人类工业活动和全球温室效应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他还提出,科学家最近通过对在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地下3000米深处采集到的冰芯研究发现,全球升温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开始。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而且在理论上也存在一些漏洞。另外,温室气体的影响也并不都是坏事,温室气体在吸热升温的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会逐渐上升。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则会提高对流层的温度,为地球形成一个“自动调温箱”,从而维持着地球上各种生物繁衍生息所需的适宜温度。
阿卜杜萨马托夫同时表示,令许多气象学家吃惊的是,目前全球海洋表面温度正在变冷,这说明地球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峰值。而且,对太阳活动的观测显示,太阳辐射强度也正在趋缓,这种回落趋势将有可能导致全球范围的降温。他预测,2012年至2015年,全球气温将会开始缓慢下降,太阳辐射强度预期在2040年左右达到最低点,严寒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2055年至2060年前后。他强调,这次全球降温期将会持续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呈现新一轮的缓慢上升趋势。
但是以为人类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凶手”的人说温室效应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加剧的,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温室效应更加明显,全球变暖也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地球生命来自于彗星吗
导言:我们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起源于哪里呢?人们对这个问题都很关心,有人说来自海洋,有人说来自外太空。如果来自外太空,我们不就是外来星球物种了吗?我们的祖先又在哪里呢?地球上的生命从何而来呢?有人说来自海洋,有人说来自外太空。而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称人类生命很可能来自于太空。
卡迪夫大学天文生物中心的查恩德拉教授领导研究小组对宇宙播种论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后,提出了这一新论点。新观点认为,人类生命起源于彗星,而后才在星系间扩散,最后来到了最适于居住的地球上。研究小组还称,根据航天器对太空中彗星的探测研究,他们已找到了最初的有机体是怎样形成的依据。
2005年,在对坦普尔1号彗星实施撞击时,研究人员发现了彗星中存在着有机体的混合物和黏土颗粒,而生命起源理论一直认为,作为催化剂,黏土颗粒可将简单的有机分子转变成更为复杂的结构。在2004年,“星尘号”行星际探测器曾在240千米范围内收集到了威尔德2号彗星脱落的细微颗粒,并发现了碳氢化合物分子,这些都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查恩德拉认为,放射性物质能够使水在彗星内部保持液体状态达上百万年,从而使彗星成为潜在的早期生命孵化器。他还说,在太阳系和其他星系中的数亿颗彗星上,都富含比早期地球更多的黏土,因此很显然,彗星比地球更适合产生生命。但这一理论遭到一些科学家反对。持生命起源于海洋的人认为地球生命的最初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因而,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球到底曾生活过多少人
导言:从人类诞生以来,地球上究竟生活过多少人呢?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此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的地球有61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57%。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但是这只是科学家的大概计算而已,地球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也许是永远无法统计明白的问题。缓慢旋转的日本列岛
导言:日本列岛曾在100万年中旋转47度,就是平均每年移动约60厘米。20世纪70年,曾有人在西印度群岛的海面上,发现了一个会旋转的小海岛。可是,还没有等到人们去研究小海岛旋转的原因,它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从海面上消失了。
这个会旋转的小海岛让人莫名其妙,可还有比这让人惊奇的事。日本列岛也在缓慢地旋转着,并被折弯变成了美丽的弓形。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日本列岛的西南部分曾经以朝鲜半岛和北九州之间的一点为中心,在约100万年内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相对于欧亚大陆旋转了47度。日本列岛旋转部分的东端移动了600千米,也就是平均每一年就移动大约60厘米。而与此同时,日本列岛的东北部分也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了23度。
科学家正在研究日本列岛旋转的原因。目前,这个美丽的列岛仍在以极慢的速度旋转着。有人预测,未来的数百万年后,它可能远离现在的位置。
神秘怪异的北纬30度
导言:地球的纬度和经度是为确定地球某一精确位置而人为设定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然而这些由人类勾画出来的线条却表现出了某种神秘性。这是巧合吗?纬线、经线上为何会有那么多的惊人发现呢?地球北纬30°线上,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
更加令人神秘难测的是,这条纬线又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所在地。比如,恰好建在地球大陆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之谜,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让无数个世纪的人类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这些令人惊讶不已的古建筑和令人费解的神秘之地会聚于此,不能不叫人感到异常地蹊跷和惊奇。
地球北纬30°线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人们习惯上把这个区域叫做“死亡漩涡区”。除了令人惊恐的百慕大,还有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国大陆之间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这五个异常区。除了北纬30°线,在地球南纬30°线上也同样有五个异常区。细心的人们在把这十个异常区在地球上一一标注以后,惊奇地发现它们在地球上几乎是等距离分布的,如果把这些异常区互相连接,整个地球就会被划成二十多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区域都处在这些等边三角形的接合点上。
这些暗藏危险的三角区域大都处在海洋水域,在海水运动上表现为一种大规模的漩涡。那里的海流、漩涡、气旋、风暴、海气,再加上磁暴的作用,都要比其他地区剧烈,而且这些大规模的海洋运动一直频繁交替出现,给人类带来灾难与不安。
如果将北纬30°线往上移动5°左右,在北纬35°线附近,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的圣地,有猿人化石发现地中国元谋,有百慕大三角洲和沉没的大西洲,还是令人恐怖的地震死亡线。这一地区发生的灾难性地震,死亡在2000人以上或者震级在7级以上的就达几十次,如日本大陆的地震达到8级,葡萄牙里斯本2次8级地震,土耳其埃尔津登的8级地震,美国旧金山的83级地震,意大利拉坦察的98级地震。据史料记载,西藏共发生过大于8级的地震4次,7~79级地震11次,6~69级地震86次。而汶川大地震也同样在北纬35°附近。
北纬30°线光怪陆离、频繁复杂的神秘现象多少影响了我们的视角和思维,有人认为这不是一条简单的人为划分的地球纬线。北纬30°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北纬30°被人称之为“地球的脐带”,其微量元素矿、磁场、电场、重力场对人与环境都有影响。另外,地球自转,引起内部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力作用。西方著名科学家赫尔比格曾提出过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认为地球在其40多亿年的历程中,先后捕获了四颗卫星,即四个月亮。这四个月亮恰好跟地球的四个地质年代相符合,同地球四次大变动相印证。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是地球的第四颗卫星,前三颗由于在运行中离地球太近,最后都坠落了。在坠落到地球赤道偏北附近三个地方之前,发生了爆炸,摧毁了世界上的万物之灵,地球变形了,形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颗月亮落地中心除印度洋以外,其他两颗硕大的月球都是在北纬30°附近,不仅形成了三大洋,其地球内部地核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呈倾斜。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什么依据。
那么,在北半球这两条相邻的纬度线,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令人费解、怪事迭出、祸患隐忧、灾难频发的神秘地带?它们是偶然巧合,还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或是受人类暂不可知的某种力量主宰?这是需要科学家慢慢思考解决的又一个谜题。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