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糖尿病吃什么速查手册

糖尿病吃什么速查手册

作者:刘建桥字数:90272状态:连载

第十章享受吃,降糖需知的10个原则

原则一:控制饮食,不是少吃少喝
不少糖尿病患者一经被查出患上糖尿病,听到最多的就是来自医生和家人朋友的“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的劝导,好像不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就完全没有希望了。其实,只要控制好规定的热量,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与健康人一样的食物,完全没必要刻意控制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相反,全面合理的膳食结构才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要明确一个概念:科学的饮食就是要使患者充分享受饮食的乐趣,同时将糖尿病控制好,这两点相辅相成。
糖尿病食谱是要终身使用的,长期控制或限制饮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合并感染,致使免疫力低下。因此,要有选择地吃,吃什么都要有量,并要掌握什么时间吃,如两餐之间吃点水果、巧克力都是可以的,担心吃多了可以少吃点主食,这样既营养又满足了口腹之欲。
喝水,保持健康的必要途径
有些患者认为多尿可能是多喝水造成的,于是少喝水或不喝水,其实这样并不对。糖尿病的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导致的。糖尿病患者的中枢神经感受性减弱,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容易出现高渗现象,这种现象很危险,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绝对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要主动多次饮水。
喝水也需讲究科学
喝水也需要正确的方式、科学的方法。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许多老年人通常是不觉口渴不喝水,这是错误的。上了年纪的人,生理机能逐渐减退,对缺水所产生的口渴反应不太敏感,若是等到口渴才喝水,这时体内可能已发生脱水现象。老年人如果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久之可引起便秘、脑缺血、心律失常,甚至诱发脑血栓等疾病。
要喝开水,不喝生水,煮开并沸腾3分钟的开水,既无菌,又能保持水中对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目前认为白开水是最好的饮用水。生水里含有致病的细菌,据调查,经常饮用生水的人,患膀胱癌、直肠癌的可能性会比不饮用生水的人要多。
不喝反复煎煮的水,因为水经过反复煎煮,亚硝酸含量会增高,众所周知,水中的亚硝酸过量或超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倦怠、乏力、血压下降、腹痛、 腹泻、呕吐,日久还能引起恶性疾病。
什么样的水才健康
饮水并非越纯越好。纯净水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绿色食品”。纯净水是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因为纯净水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多层过滤技术,这样把细菌和有害物质滤去的同时也把自然水中的养分和矿物质滤出去了。
软水缺乏矿物质。软水钠含量高而矿物质含量低,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硬水更不宜喝。硬水含高浓度的碳酸钙、碳酸钾、碳酸镁。一些研究表明硬水区的人心脏病发病率高,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的碳酸钙会随时间推移而硬化动脉(如茶壶底的水垢),加速衰老。原则二:酸甜苦辣咸,调出健康来
食物中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从五行上讲,五种味道对应五脏,每种都吃一些才能给机体运转提供更充足的动力。当然,这里所说的五味可不是指食物的性味,而是我们舌头上的味蕾能感觉到的味道。没有味道,食物也会逊色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调味的帮忙,才让我们体会到更丰富的口感。
咸
咸味是绝大多数复合味的基础味,有“百味之王”之说。从大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食盐已经被认识和食用了。不仅一般菜品离不开咸味,就是糖醋味、酸辣味等也要加入适量的咸味,才能使其滋味浓郁、适口。
食盐———增鲜味、解腻、杀菌防腐。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每天都必须摄入一定的盐来保持新陈代谢,调整体液和细胞之间的酸碱平衡,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另外,含碘的食盐还有益于甲状腺。常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对喉咙疼痛、牙齿肿痛等口腔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还能预防感冒。清晨起床后喝一杯盐开水,可治便秘。 
酱油———以咸为主,兼具鲜香。使菜肴增味、生鲜、添香、润色,并能补充养分。酱油中的氨基酸是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酱油摄取。另外,身体某部位烫伤时,可用酱油敷涂,能止痛解毒;手指肿痛,将酱油与蜂蜜加温后,手指浸入其中,能止痛消肿。一般每15克酱油约相当于3克盐。
禁忌:每天不易摄盐过多,应以小于6克为宜。   
甜
甜味古称甘。在中餐烹饪中,南方应用甜味较多。在烹饪中可单独用于调制甜味食品,也可以参与调剂多种复合味型,使食品甘美可口。还可去苦、去腥等,并有一定的解腻作用。 
食糖———具有使菜肴甜美、提高营养、使成品表面光滑、加热后呈金黄或棕黄色等作用。运动中需要补充适量的糖分,可以通过提高血糖水平,增加供给能量,节约肌糖原的损耗,减少蛋白质和脂肪酸供能比例,延缓疲劳发生。砂糖水还可以刺激肠胃,帮助消化。 
禁忌:过量摄入糖会导致龋病,并引发肥胖。糖尿病患者、肝炎病患者要尽量少摄取。 
酸
在烹饪中应用广泛,但一般不宜单独使用。能去鱼腥,解油腻,提味增鲜,开胃爽口,增强食欲。同时还有收敛、固涩的效用,可助肠胃消化。 
食醋———主要起增加酸味、香味、鲜味及和味解腻、去腥除异味的作用。醋能促进新陈代谢,食醋是有效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方法之一。醋还能增进食欲,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多吃醋还能维持肠道酸性,达到除去有害病菌的效果。在室内熬醋熏蒸,对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用醋水漱口可治疗轻度的喉咙炎。烫伤时,用醋淋洗,能止痛消肿,防止起疱,伤好无瘢痕。 
禁忌:醋不宜大量饮用,尤其是胃溃疡的患者,更要避免喝醋,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吃羊肉时也不宜食醋,否则会削弱两者的食疗效果,并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辣
辣椒实际上是触觉痛感而非味觉。由于习惯,也把它当做一“味”。辣椒是辣味中的代表,是一种诱发食欲,增添养分的理想调味品,并深受潮湿低洼地区人们的喜爱。它能增香添色,刺激食欲。 
辣椒———辣椒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营养丰富,可增强食欲,被广泛应用在烹调中。辣椒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及胃蠕动,有利于食物消化;辣椒中含有较多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时有利于使呼吸道畅通,治疗感冒。长期摄取辣椒,能强化个人对抗衰老的能力。 
禁忌:不可大量摄取,否则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消化道溃疡。同时,患有食管炎、咽炎、牙痛、痔疮、肺结核、高血压以少吃为好。
烹饪何时放调料
做菜什么时候放调料好,该放什么调料,既要保持烹调后菜的色香味,又要保持菜中营养素最大限度地不被破坏,对家人身体健康有益。这的确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学问。 
油
炒菜时当油温高达200℃以上,会产生一种叫做“丙烯醛”的有害气体。它是油烟的主要成分,还会使油产生大量极易致癌的过氧化物。因此,炒菜时还是用八成热的油较好。 
酱油
酱油在锅里高温久煮会破坏其营养成分并失去鲜味,因此烧菜应在即将出锅之前放酱油。 
盐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为减少蔬菜中维生素的损失,一般应炒过菜后再放盐;用花生油做菜,由于花生油极易被黄曲霉菌污染,故应先放盐炸锅,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黄曲霉菌毒素;用荤油做菜,可先放一半盐,以去除荤油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而后再加入另一半盐;在做肉类菜肴时,为使肉类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时放盐最好。 
醋
烧菜时如果在蔬菜下锅后就加一点醋,能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促进钙、磷、铁等矿物成分的溶解,提高菜肴营养价值和人体的吸收利用率。 
酒
烧制鱼、羊等荤菜时,放一些料酒可以借料酒的蒸发除去腥气。因此加料酒的最佳时间应当是烹调过程中锅内温度最高的时候。此外,炒肉丝要在肉丝煸炒后加酒;烧鱼应在煎好后加酒;炒虾仁最好在炒熟后加酒;汤类一般在开锅后改用文火炖、煨时放酒。 
味精
当受热到120℃以上时,味精会变成焦化谷氨酸钠,不仅没有鲜味,还有毒性。因此,味精最好在炒好起锅时加入。原则三:选对适当的烹调方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均衡的营养、合理的饮食却比菜肴风味更加重要,因此选对烹调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烹调蔬菜,可不是小事一桩
许多的植物都含有抗氧化成分,如花椰菜含有对抗乳癌的成分,番茄含有番茄红素,而更多无数种类的类黄酮成分都是对于保健有所帮助的成分。不过,最近的一份国外研究报道指出,天然的食物虽然含有非常丰富的抗氧化剂,但是不得当的烹调,特别是高温、水煮、油炸,可能会将这些新鲜食物中的抗氧化成分完全破坏。
很多时候会忽略烹调过程对于天然营养成分的伤害,大部分的植物抗氧化成分,如前花青素、花青素、类黄酮、植化物,都是水溶性的,很容易随着烹饪流失,高温更是这些天然营养素的杀手。因此,如果要补充抗氧化成分,烹调的方式最好不要过于激烈,避免水煮与高温,让食物能够保留原先的营养。另外,不妨再补充些天然提取的营养补充品,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真正功效。
盘点传统烹调方式
1.煮
水煮对脂溶性维生素影响不大,煮时脂肪多可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可溶于汤汁中,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可能较多溶出,同时有一部分可能受热而分解,溶出的量和分解的量随时间和温度而变化。无机盐溶于汤汁中的量与无机盐种类、汤汁量和烹调的时间有关。汆或烫的汤汁应尽量利用。
2.蒸
蒸对营养素的影响同煮相似,维生素C、维生素B1有少部分破坏,但由于一般汤汁少且多要利用,无机盐很少损失,维生素的损失较煮少,蒸还可保持形体完美,对色泽一般无影响。
3.炸
炸的食物香味比较突出。炸是将食物放到大量的高温油中加热,时间长,所以油炸对无机盐影响不大。但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几乎全部丧失。蛋白质也会因此变质而减少营养价值,脂肪也因此受破坏失去其功能,甚至产生妨碍维生素A吸收的物质。为了不使原料的蛋白质、维生素减少,挂糊油炸常作为最佳补救措施。
4.炒
炒是一种最常用的烹调方法。炒的过程中,蛋白质变性、糖类糊化、脂肪变化不大,维生素有一定程度降解,主要是维生素C。
急火快炒,码芡和勾芡可以保护维生素C。爆炒因为先挂糊,并且火大,故较一般的炒法好,其营养素损失较少。
5.炖
炖、烧、煨、焖等由于加热时间长,成菜一般很软且熟,很受老年人欢迎。但由于加热时间长,蛋白质水解多,较多溶于汤汁中,脂肪可发生一定程度乳化,无机盐和维生素大量溶于汤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破坏严重。
6.烤
烤和烘的食物香味好,直接在明火上烤,或利用烤箱间接烘烤,均可使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受到相当大的破坏。肉、鱼熏烤后,其中脂肪的不完全燃烧及糖类受热后的不完全分解可产生致癌物质,所以一般不应用明火直接熏烤。
7.烩
烩制的菜肴一般原料都经过熟处理,由于烩菜为中小火,有少量汤汁,时间短,故营养素损失较少,但原料在熟处理过程中,有较多营养素的丢失,因此,初步熟处理的汤汁应充分利用。
适宜糖尿病患者的烹调方法
1氽
将小型原料置于开水中快速至熟的烹调方法,多用于制作汤菜。汆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将汤和水用火煮,再投菜料下锅,加以调味,不勾汁,水一开即起锅,如“汆丸子”。另一种是先将原料用沸水烫熟后捞出,放在盛器中,再将已调好味的、滚开的鲜汤倒入盛器内一烫即成。这种汆法称汤爆或水爆,如“三片汤”。
2涮
涮也是汆的一种类型,用火锅将水烧沸,把切成薄片的主料投入其中,至熟供食。涮片蘸上调料,边涮边吃。一般植物性、动物性的原料均可选用,如“涮火锅”。
3蒸 
蒸是以蒸汽为传导加热的烹调方法,使用比较普遍。它不仅用于蒸菜肴(如蒸茄子、清蒸鱼),还可用于原料的初步加工和菜肴的保温回笼等。
4熬
将小型原料加汤水或调味品(葱、姜、料酒)用火慢煮至熟的烹调方法。原料可用蔬菜、豆腐、米类、豆类及动物类食物,最好将其切成片、块、丁、丝、条等形状,便于熟透入味,如白菜熬豆腐。
5拌
拌菜是用调料直接调制原料成菜的烹调方法。一般是将生料或熟料(多为动物性食品)切成较小的块、丝、条、片等形状。拌菜的调味品,主要是酱油、醋、香油、虾油、芝麻酱等,依个人口味而定。常见的拌菜有凉拌黄瓜、凉拌粉皮。
拌菜多现吃现做。但要注意消毒,保持卫生,防止因饮食不洁导致疾病的发生。
6炒
炒是一种用少油武火翻炒原料成菜的烹调方法。适用于各类烹调原料,原料要求加工成片、块、丁、丝、条状,以利原料快速成熟。注意炒制时油量要少,如干煸扁豆、清炒虾仁。
7焖
焖是将食物经过煎、煸初步熟处理后,加调料文火长时间焖烧,收汁而成的一种烹调方法,如红焖牛肉、红焖仔鸡。
8烧
用少量油,将生食物加上调料煸炒,等颜色变深以后再放入调味品和汤或水(水多于原料的1/4),用文火烧至酥烂,最后在武火上使汤汁浓稠,稍加明油即成。
烧的另一种做法是在生食物中加上调料和水先煮沸,然后在文火上烧烂即成。
9煮 
指食物在沸水中煮熟食物的方法,如煮牛肉、煮鸡。
10炖
炖是将原料加水,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加热至原料酥而汤汁醇厚的一种烹调方法,如清炖牛肉、清炖母鸡。
生食可能让你更加健康
吃生鲜膳食,不仅能促进体内营养物质的循环,排除细胞中的有毒物质,而且皮肤会收紧,不再肿胀,白头发会重新变黑。生食中各种营养素丰富,可以生食的果蔬种类很多,如红萝卜、包心菜、甜菜、花菜、香菇、蘑菇、腰果、西瓜籽、葵花籽、海藻、小麦芽、各种豆芽、生芝麻及各种水果、核果类。不过,为了防止毒素的危害,选择宜供生食的无污染的鲜嫩蔬菜、瓜、果,洗净,再用冷开水冲淋后生吃;在冰箱中已经存放了一两天的蔬菜不适合生吃。
此外,除了生吃外。蒸和煮也是比较健康的烹调方法。蒸是最健康安全的加热法;其次是煮。煮的时候最好少放水,加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避免营养流失。炒时要迅速翻炒,尽快出锅,而烤要避免烤焦,因为烤焦的食物有杂环胺致癌物质。炸是最不健康的烹饪方式,如一定要炸,最好用黄油、椰子油或橄榄油,避免用其他菜油,因为它们最容易被氧化,产生有害物质,危害健康。原则四:谨防糖尿病,远离碳酸饮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种繁多的饮料代替了朴实的白开水,人们经常喝的多是碳酸饮料、果汁和咖啡,特别是碳酸饮料,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喝饮料的主角。
碳酸饮料就是平时说的汽水,包括可乐、柠檬汽水、橘子汽水及各种果味饮料。碳酸饮料的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水、柠檬酸等酸性物质、白糖、香料,有些还含有咖啡因,人工色素等。从营养的角度来说,除了糖类能给人体补充能量外,碳酸饮料几乎不含营养素。而糖类,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毫无益处。
碳酸饮料危害多多
并不解渴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等物质,没有一样是对身体有好处的。这些成分在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的水分,而且可乐含有的咖啡因也有利尿作用,会促进水分排出,所以喝碳酸饮料,就会越喝越觉得渴。
含糖量高
碳酸饮料一般含有约10%的糖分,一小瓶热量就达到一二百千卡,经常喝容易使人发胖。不仅对糖尿病患者,且对正常人也毫无益处。
腐蚀牙齿
软饮料显然已成为造成龋牙的最重要的饮食来源之一,软饮料中的酸性物质及有酸性糖类副产品会软化牙釉质,对牙齿龋洞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如果牙釉质软化,再加上不正确刷牙、磨牙等陋习,会导致牙齿损坏。
影响食欲
碳酸饮料喝得太多对肠胃非但没有好处,而且还会大大影响消化。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有益菌也会产生抑制作用,所以消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特别是年轻人,一次喝太多,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甚至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引发胃肠疾病。
骨骼变脆弱
碳酸饮料的成分,尤其是可乐,大部分都含有磷酸。通常人们都不会在意,但这种磷酸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骨骼,常喝碳酸饮料骨骼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更易患结石
钙是结石的主要成分。在饮用了过多含咖啡因的碳酸饮料后,小便中的钙含量便大幅度增加,更容易产生结石。如果服用的咖啡因更多,则危险更大。人体内镁和柠檬酸盐原本是可以帮助人预防肾结石的形成的,可是饮用了含咖啡因的饮料后,将这些也排出体外,使得患结石的危险大大提高。原则五:科学喝牛奶
奶除了不含有膳食纤维外,几乎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并且易于消化吸收,是适合所有人群的营养食品。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营养调查发现国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就提出每天每个孩子增加1袋奶的建议,十几年后,发现其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在体能、身高等方面有很大提高,可以说简单的1袋奶强壮了整个民族。
许多糖尿病患者已经知道牛奶的好处,每天都添加奶制品,但是往往只是早餐空腹喝牛奶,或者一次喝500毫升以上的牛奶,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空腹单纯饮用牛奶,会使奶中优质的蛋白质被当做糖类,变成能量消耗,很不经济。一次摄入过多容易产生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也不利于消化吸收。正确的食用方法是,在喝牛奶前吃一些馒头、饼干或稀饭之类的食物,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奶的优良作用了。
牛奶作为最古老的食品之一,其营养价值和对大众健康的贡献早已得到举世公认。正是基于此,每年5月的第三个周二,被认定为“国际牛奶日”,这也是唯一用食物命名的国际日。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合理饮用牛奶会导致什么健康隐患。而过量饮用牛奶、将牛奶当水喝等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但这种不合理饮用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况显然不是牛奶本身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特点,提倡每日饮用1~2袋牛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饮用牛奶的正确方法
饮用牛奶的时间:一天的任何时间段饮用牛奶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可依据个人习惯确定,晚上喝牛奶有助于钙的吸收。
饮用牛奶的数量:每日总量以250~500毫升(1~2袋)为宜,每次饮用量不宜超过250毫升(1袋)。对饮用一袋牛奶(250毫升)后即有腹胀和腹泻者,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将250毫升牛奶分为2次饮用。
饮用牛奶的“顺序”:不空腹饮用牛奶,将牛奶放在每餐的最后饮用。喝牛奶前应先进食一些主食,如面包、蛋糕、点心、饼干等,或进食含有动物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等。
饮用牛奶的温度:以常温(20℃~30℃)为宜。不宜从冰箱中取出后直接饮用,否则可能导致胃肠不适;也不宜高温久煮,以免破坏营养素。
喝奶的误区
误区之一:空腹喝牛奶
空腹喝牛奶容易因乳糖不耐受发生腹胀和腹泻。空腹喝牛奶后,牛奶在胃肠道通过时间较快,导致吸收效率降低。
解决方案:喝牛奶前应先进食固体食物,最好是配上主食,如面包、蛋糕、点心、饼干等,或含有动物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等。将牛奶放在一餐的最后进食,或配合上述主食等混合进食,以增加耐受性,并提高吸收效率。
误区之二:与茶、咖啡一起饮用牛奶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离子,而茶和咖啡等均是脱钙食品。茶叶中含有单宁酸,钙与单宁酸反应产生不溶解的钙盐,会影响钙的吸收;咖啡中的咖啡因是强脱钙剂。据统计,大量或长期喝茶和饮用咖啡的人群(特别是喜欢饮用浓茶、隔夜茶、浓咖啡的人),骨质疏松发生率相对更高。
解决方案:不饮用浓茶、隔夜茶和浓咖啡,不将牛奶与茶和咖啡一起饮用(间隔30分钟以上)。有饮茶和饮咖啡习惯的人,可选用淡茶或低咖啡因咖啡。
误区之三:用高温或低温方式处理牛奶
或是怕不卫生,或是因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喜欢用刚刚烧开的滚烫的水冲奶粉。其实,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因为从营养角度来说,高温会使奶中的络蛋白、乳清蛋白变性;从卫生角度来说,即使用100℃的开水来冲,也达不到消毒作用。
牛奶也不宜高温久煮,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受高温的作用,会由溶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导致沉淀物出现,营养价值降低。如果考虑消毒而煮沸牛奶大可不必,因为正规厂家生产的鲜牛奶都是经过巴氏消毒法消毒的。
牛奶也不宜冷冻储存,因为冷冻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脂肪分层,且解冻后,蛋白质和脂肪沉淀、凝固,既不利于人体的吸收,也会使牛奶的价值大为降低。
解决方案:对奶粉,可用60℃~70℃左右的温开水冲兑。对鲜牛奶,应避光在4℃冷藏保存。在室温状态下饮用,或适当加热(不要煮沸,也不要久煮)饮用即可。
误区之四:用牛奶送服药物
在有些药物的说明书上可能会注明:牛奶不影响该药物的吸收。但不管怎样,送服药物最好用清水,完全没有必要与牛奶同服。因为两者之间可能会相互破坏、相互影响。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面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与多种金属离子结合,会影响一些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正常药效。
解决方案:用清水服药。服药与喝牛奶最好间隔1个小时以上。
链接阅读奶片与牛奶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吃的东西”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些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逐渐占领了一片天地,奶片就是其中一种。
从营养含量上讲,奶片是用奶粉作为原料的,经过再次加工,鲜奶的风味荡然无存,而且由于二次加工过程的温度较高,还会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彻底改变乳清蛋白的活性,从而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强,对人体吸收造成一定困难。而新鲜的牛奶中则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营养成分,所以,鲜奶较奶片而言,营养更加全面。最为重要的,鲜奶中含有80%左右的水分,这样更易于身体吸收,也有助于人体平衡的摄取营养。
从人体吸收角度讲,鲜奶中除了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之外,还有80%左右的水,这样更易于身体吸收。而作为固体形态的食品,奶片在消化过程中需要吸收人体内的大量水分,所以,如果吃奶片的同时不注意补充水分的话,不仅无法使人体获取营养物质,还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原则六:限糖同时更要“盐”格
盐在烹调中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缺少了它,食物索然无味;但一旦过量,对人体就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盐是一把双刃剑。
现代医学研究表面,过多摄入盐,具有增强淀粉酶活性而促进淀粉消化和促进小肠吸收游离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而加重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选择高盐饮食。如果长期食用过多的盐,会引发高血压,并加速和加重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限制用盐有窍门
1炒菜时可改用低钠盐。低钠盐主要是将盐分内的钠离子减半而以钾离子来代替,口味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增加了钾却可以有降血压、保护血管壁的功能,减少脑卒中和心脏病的危险。唯独肾脏功能不佳、患有尿毒症,以及使用保钾利尿剂的患者,绝对不可以吃低钠盐。因为低钠盐中的钾含量较高,会积存于患者体内,无法顺利排出,很容易造成高血钾症以及心律不齐、心脏衰竭的危险。
2尽量自己动手在家做饭,因为餐馆的饮食常使用较高的食盐、味精等调味,所以避免在外用餐也是减少食盐摄入量的好方法。
3少吃腌制品、少吃方便面。一个99克普通杯面含有78克盐,一包辣酱面就有6克多(标示含钠量为2500毫克)的盐,一天的盐分标准摄入量很容易就超过了。
4油香味引起食欲。使用葱、姜、蒜等经油爆香后所产生的油香味,来增加食物的可口性,从而有效控制食盐摄入量。
先后顺序有讲究
1烹饪前放盐
蒸制块肉时,因肉块厚大,且蒸的过程中不能再放调味品,故蒸前要将盐、调味品一次放足。
烧整条鱼、炸鱼块时,在烹制前先用适量的盐稍为腌渍再烹制,有助于咸味渗入肉体。
烹制鱼圆、肉圆等,先在肉茸中放入适量的盐和淀粉,搅拌均匀后再吃水,能吃足水分,烹制出的鱼圆、肉圆亦鲜亦嫩。
有些爆、炒、炸的菜肴,挂糊上浆之前先在原料中加盐拌匀上劲,可使糊浆与原料粘密,不致产生脱袍现象。
2烹饪完毕时放盐
烹制爆肉片、回锅肉、炒白菜、炒蒜薹、炒芹菜时,在武火、热锅油温高时将菜下锅,并以菜下锅就有“啪、啪”的响声为好,全部煸炒透时适量放盐,炒出来的菜肴嫩而不老,养分损失较少。
3刚下锅时就放盐
做红烧肉、红烧鱼块时,肉经煸、鱼经煎后,即应放入盐及调味品,然后旺火烧开,文火煨炖。
4食用之前才放盐
凉拌菜如凉拌莴苣、黄瓜,放盐过量,会使其汁液外溢,失去脆感,如能食前片刻放盐,略加腌制沥干水分,放入调味品,食之更脆爽可口。
5烹煮熟烂后放盐
肉汤、骨头汤、腿爪汤、鸡汤、鸭汤等荤汤在熟烂后放盐调味,可使肉中蛋白质、脂肪较充分地溶在汤中,使汤更鲜美。炖豆腐时也当熟后放盐,与荤汤同理。
6克盐要怎么吃
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一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对于没患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来说,每天食用的盐量最好不要超过6克。对于已患糖尿病的朋友而言,每天食用的盐量则应在6克以下,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的水平。
实际上炒菜时放入4克盐就足够,剩下的2克在平时天然的饮食中隐藏着,不需要炒菜的时候放进去,也就是说要把6克盐一分为二,两个加在一起总量是6克。原则七:外出聚餐,该吃就吃
饮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美味的食物会给生活带来享受和乐趣。不管是健康大众还是糖尿病患者,逢年过节,外出聚餐都是难免的。对于这种被我们称作“应酬饭”的聚餐,有什么不健康呢,如果不健康,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呢。
弊端
“应酬饭”的主要弊病是不均衡膳食:鱼蛋肉类等动物性食物摄入过量,而谷类、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摄入不足,时间长了导致体内饱和脂肪酸升高,一些“富贵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也会随之而至。“应酬饭”上少不了喝酒,而过量饮酒则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还会对大脑造成损伤。
对策
无论是西式快餐还是中式宴会,都是营养不平衡的饮食。如果不得不吃,只能在可能选择的食物中挑些营养素较全的食物。假如你有点菜的权利,就为自己点些蔬菜,把肉换成豆腐,把煎炒菜换成清蒸菜等等。在点菜之后,你还可以控制自己夹哪个盘子中的菜。远离高脂肪食品,多选蘑菇、木耳、蔬菜、豆腐肯定是没有错的。
消除聚餐危害措施集锦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益处:蔬菜、水果和薯类都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含有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某些癌症等有重要作用。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益处:膳食不应太油腻、太咸或含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少吃油炸、烟熏食物。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除食盐外,还应少吃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吃盐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
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
益处: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每日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适当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谷类食物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它提供人体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 
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益处:奶类含钙量高,是天然钙质最好的来源,也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经常吃适量奶类可提高人体的骨密度,减缓骨质丢失的速度。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经常吃豆类食物,既可改善膳食的营养素供给,又利于防止吃肉类过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益处:鱼、禽、蛋及瘦肉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吃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吃肉食太多,对健康也不利。应当少吃猪肉,特别是肥肉、荤油,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量。
带着降糖药并按时服用
这是需要糖尿病患者特别记住的。外出用餐一定带着降糖药,掌握好吃饭和吃药的时间,仍要定时、定餐,规律地服药,这样才能保证血糖稳定,防止低血糖发生。原则八:喝酒,本着怡情的态度
酒主要含乙醇,其他营养素含量极少。
按照一般原则,酒大致可分为白酒、啤酒和葡萄酒。
酒精含量:白酒30%~60%,啤酒5%,葡萄酒10%,每克酒精产热2928千焦,单位能量密度高于糖类和蛋白质,仅次于脂肪,因此酒也是高能量的物质。
糖尿病患者饮酒的原则:“如饮酒,要限量。”众多的研究和实践都证明,酒精对糖尿病患者弊多利少。
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可表现在多个方面
1可能因为饮酒而影响正规进食,会不利于饮食治疗的执行。
2乙醇含有高热能,1克乙醇可以产生2928千焦的热量,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3乙醇可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水平的突然下降,易发生危险。
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可能因饮酒而发生面部潮红,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或加重低血糖反应。
长期饮酒还可能使血脂水平升高,动脉硬化,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白酒中的有毒成分还有甲醇,它可以直接损害末梢神经,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损害。
红葡萄酒能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该问题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进行的研究,该研究表明,长期饮用一定量红葡萄酒的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低。此后,也有研究得出类似结论。另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红葡萄酒销量较大的意大利等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以此证明红葡萄酒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但是从目前来看,关于红葡萄酒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红葡萄酒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尚缺乏足够的、有力的证据。
关于流行病学资料,由于意大利等国的居民,在饮用红葡萄酒的同时,尚有其他可能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生活习惯,如食用橄榄油,大量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运动等。尚难以得出所谓“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是因为长期饮用红葡萄酒的结果”这样的结论。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饮酒
上面谈到糖尿病患者饮酒的种种弊端,但这并不意味着患了糖尿病的就只能滴酒不沾。毕竟,在节假日、纪念日、在和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餐桌上是不能少了酒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了解饮酒的时机、数量以及出现危险情况的补救措施。
不要被一些糖尿病专用或无糖啤酒所迷惑,这些饮品同样含有糖类和酒精,饮用时仍应计入每日饮食总热能范围之内。
饮酒的量应计算在每日的主食范围内。大约1罐啤酒或100克(2两)红酒或25克(半两)二锅头,都相当于25克(半两)主食的热量。所以饮用时应减少相应的主食量,但应说明的是,糖尿病患者偶尔少量饮酒,借助上述交换原则,以求的能量的恒定是可以的。但不提倡糖尿病患者经常性或大量饮酒,特别是经常性饮用或一次性大量饮用白酒和啤酒。
时下流行在酒中掺入冰镇饮料以获得更好的口味,但是要注意,几乎所有普通饮料都含有大量的精制糖,因此不宜饮用,但水合低热量饮料是可以随意饮用的,诸如纯净水、矿泉水、苏打水、低热量饮料、包括用甜味剂制作的可乐或糖尿病专用饮料。原则九:吃对水果也能控制血糖
水果色、香、味俱全,口感好,还能补充大量的维生素、果胶和矿物质,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食品。但是由于水果含糖,很多患者想吃却不敢吃,因为水果的主要成分是糖,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一些水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淀粉,如苹果、芒果和香蕉等。若食用不当,可升高血糖,甚至使病情出现反复。“谈水果色变”,拒之于千里之外,其实这大可不必。
在严格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对于血糖控制理想的患者来说,适当进食一些西瓜等含糖量较低的水果是允许的,但进食水果后须扣除相应的主食量,比如200克橘子或苹果相当于25克主食。四性五味,让你吃明白水果
水果的四性,即“寒、凉、温、热”四种属性,介于寒热之间的则为平性。四性的分类,可以更明确地针对体质来选择适宜的水果。
寒凉性水果
可清热降火,使人体能量代谢降低,降低热量。代表水果有柚子、甜瓜、梨、番茄、甘蔗、香蕉、柿子、西瓜、草莓、橘子、椰子等。适合热性体质、热性症状者食用。
温性水果
可补虚、祛寒,使人体的能量代谢率提高,增加人体热量。代表水果有杨梅、杏、石榴、芒果、大枣、槟榔、荔枝等。适合寒性体质、寒性症状者食用。
热性水果
可消除寒证,增加人体热量。代表水果有龙眼、榴莲等。适合寒性体质、寒性症状者食用。
平性水果
可补虚、开胃、健脾,容易消化,身体强健者可以长期食用。代表食物有苹果、葡萄等。适合各种体质的人食用。水果的五味即“甘、酸、咸、苦、辛”五种滋味。
这五味各有对应的人体器官和功效。水果固有的五味要求我们在食用时也要注意均衡,否则对健康不利。
甘味
有止痛、滋养、补虚的功效。对应器官是脾。代表水果是香蕉、龙眼、荔枝等。过量食用会发胖。
酸味
有开胃生津、收敛止汗、帮助消化的功效,对应肝脏。代表水果有橙子、柠檬等。不可过量食用,否则会损伤筋骨。
咸味
有润肠通便、消肿解毒的功效,对应肾脏。食用过量会导致高血压。
苦味
有降火、解毒、除烦、清热的功效,对应心脏。代表水果是橄榄。食用过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辛味
能发散风寒、补气活血,对应器官是肺。过量食用会损耗气力,使火气上升,损伤津液等。
“降糖”水果四要素
1.把握好病情。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后,即餐后2小时血糖在111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时,可适量进食部分水果;若血糖水平持续较高,或近期波动较大,暂不食用水果。
2.把握好时机。水果不要和正餐合吃,而应作为加餐,可选择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食用。
3.把握好种类。应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及升高血糖速度较慢的水果。后者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有一定差异,可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作出选择。一般而言,西瓜、草莓等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患者较为合适,而柿子、香蕉、鲜荔枝等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4.把握好数量。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用水果的量不宜超过200克,同时应减少半两(25克)主食,这就是食物等值交换的办法,以使每日热能摄入的总量保持不变。
选对时间
吃水果的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可将水果作为加餐用,也就是说在两次正餐之间或睡前吃,这样可以避免增加一次糖类的摄入,减少胰腺的负担。最好由患者自己来摸索规律,如果能在吃水果前后2小时各测一次血糖,对于了解自己能不能吃这种水果以及吃得是否过量很有帮助。
当然,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暂不考虑进食水果。可将番茄、黄瓜等蔬菜当水果吃,等病情平稳后再做选择。原则十:少食多餐,按时开饭
在一般情况下,一日三餐是绝大多数人的日常习惯,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但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反复出现低血糖,也可以改为少食多餐。有的人平时不爱吃早餐,一日只吃两顿饭,这对糖尿病患者是不利的,应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定时”是指每天早、中、晚三餐的时间大致相同。定时的目的是把全日所需要的食物有计划地合理分配,有利于配合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稳定。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轻度脑卒中多发生在空腹时间。该进餐时不吃,等到饿极想吃时,很容易暴饮暴食,给本来功能低下的胰岛又加重负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定时进餐要与定时使用胰岛素同步。服用磺脲类药物和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其胰岛素受外源控制,因此,在血中出现胰岛素高峰时,也同时出现糖的高峰,当血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时,饮食升高的血糖也同时降低。若不是这样,高胰岛素时为低血糖,会出现更严重的低血糖;低胰岛素时碰上高血糖,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高血糖,这样势必造成严重的代谢紊乱。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进餐时间必须服从于胰岛素的变化,当胰岛素定时以后,进餐也就必须定时。
总之,糖尿病患者吃饭时间应尽量与注射胰岛素、服用降糖药的时间配合好,其基本原则如下:胰岛素应该在吃饭前15~30分钟注射;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及中药应该在吃饭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应该在吃饭中服用;ɑ-糖苷酶抑制剂应该在吃第一口饭时嚼碎服用。如果已经吃完饭,而忘记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千万不要在吃饭后补吃药或注射胰岛素,以免发生低血糖;已经吃药或注射胰岛素,但吃饭时间延后,可在原定吃饭时间加餐,但在吃饭时应相应减去食量。需注意的是,在服用降糖类药时应尽量选择副作用小、不会引发低血糖的药物,如阿卡波糖(拜糖平)等,以最大限度减少出现低血糖的危险。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