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糖尿病吃什么速查手册

糖尿病吃什么速查手册

作者:刘建桥字数:90272状态:连载

第十一章挑着吃,糖尿病易入的10个误区

误区一:只要甜的东西就不能吃
众多病友认为患糖尿病是因过量吃糖或吃“甜食”引起的,因此禁忌吃“甜食”。其实,所谓“甜食”不完全等同于“糖类”。自然界中的甜味剂,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单糖和双糖外,还有糖精、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草苷、甜叶菊苷、阿斯巴糖、蛋白糖等非糖甜味剂。这些非糖甜味剂虽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会增加食品的热量。市售的糖尿病“代糖食品”,就是用非糖甜味剂来添加甜味的。所以,这种甜味剂,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选择性吃的。
代糖,就是能够代替糖甜味的东西,代糖种类很多,有合成的、半天然的、功能性的等。
合成甜味剂
包括糖精、甜蜜素、安赛蜜、蛋白糖。
这几种里,除了糖精的名声不太好外,其他都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就是说,像甜蜜素、安赛蜜、蛋白糖这些,都是国家允许的添加剂。
合成甜味剂虽然不会升高血糖,却也有令人不满意之处。它们大多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使食欲上升。一些研究发现,使用合成甜味剂,对控制体重和减轻糖尿病病情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儿童绝不能使用“阿斯巴甜”。少数人的体质对阿斯巴甜比较敏感,大量食用后也可能产生不适反应。
半天然甜味剂
包括“甜叶菊糖、甘草糖”等。
“甜叶菊糖”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苷类物质,有清凉的甜味,对人无害,与蔗糖混合使用时甜味纯正。“甘草糖”则是从中药甘草中提取出的甜味化合物,与甜叶菊糖类似。
功能性甜味剂
包括时下很热的糖醇类和低聚糖类,如木糖醇和低聚木糖。
它们具有一般糖的优点,却不具备普通糖的缺点。这就是它们的功能所在。糖醇外观看起来和糖没什么区别,是白色的固体,没有气味,品尝时有柔和的甜味。
但是,它们不会升高血糖,糖尿病人也可以放心的食用;它们大多不含热量,吃了以后不必担心会发胖;它们不利于细菌繁殖,不会导致龋病。
所以,糖醇是一种相当理想的甜味剂,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食品、减肥食品和各种甜食中。
常用的糖醇有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木糖醇作为糖尿病人的甜味剂,可以在药店里买到。
糖醇类作为甜味剂是如此优秀,但并非没有缺点,那就是吃得太多容易造成腹泻,因为它们有轻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每天吃20克以下,是不会造成麻烦的。
低聚糖类包括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等。它们看起来与普通的糖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甜味比较淡。低聚糖和糖醇一样不会升高血糖,也不能变成热量。它们还有个特别的好处,就是能够促进小肠中有益细菌的繁殖,起到保护健康的作用。误区二:南瓜能治糖尿病,可多多益善
研究表明南瓜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理想食物。南瓜含有大量的果胶,当南瓜与淀粉类食物同食时,会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延缓胃的排空,果胶在肠道内充分吸水后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可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此外,南瓜中微量元素钴含量丰富,钴是人体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够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可降低血糖。
也就是说,南瓜具有降糖的效用是没错的,但是为什么说这是误区,因为这个效用被夸大了。
实际上,南瓜是一种含糖量较高的蔬菜(含糖量为45%),每100克南瓜产生的热量为3389千焦,因此,多吃南瓜或南瓜制品,血糖肯定会升高。所以,吃南瓜能治糖尿病的说法必须纠正。若南瓜食用过多,患者的血糖将会越吃越高。
误区三:豆制品多多益善
豆制品(豆汁、豆腐等)营养丰富,适量进食的确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但绝不是多多益善。豆制品不含糖,并不等于它不会转化为糖,只是转化得较慢(大约需3个小时)而已,多吃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和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若不注意,大量食用植物蛋白,会造成体内含氮代谢产物过多,加重肾脏的负担,促进肾功能进一步减退。因此建议,患有糖尿病合并有蛋白尿者,最好禁食豆制品,尽量食用鱼、禽等动物蛋白。
误区四:低血糖无大碍,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糖尿病的早期或治疗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低血糖,有些人认为严控高血糖最为重要,低血糖忍忍就过去了。这种做法绝对不可取!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
诱发“低血糖反应”的常见病因
1低血糖反应常见于用胰岛素治疗或采用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引发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胰岛素注射时间错误、饮食摄入量不足、未能按时进餐、运动量增加但未及时调整饮食或胰岛素用量、空腹运动、空腹饮酒和滥用口服降糖药等。
2当糖尿病肾病出现肾功能减退时,胰岛素及降糖药的降解受到影响,造成药物蓄积而出现低血糖。
3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胃排空延迟或胃轻瘫,进食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导致能量补充延迟,也可导致低血糖反应。
4糖尿病患者伴有肾衰竭时,体内毒性物质堆积,可抑制肝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使肝糖原合成减少,导致低血糖发生。
5部分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使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的水平相对低下,此时如果出现应激状况便容易出现低血糖。
何为低血糖反应,这些症状告诉你
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出现得非常快,不同个体的表现也有差异,但总的说来,大致有以下情况:头晕、头痛、打冷战、心慌、手抖、过度饥饿感、出汗、面色苍白、行为改变或异常(如烦躁、哭喊、易怒、富有攻击性)、口唇麻木、针刺感、全身乏力、视物模糊等。严重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昏睡、昏迷,这时如不及时纠正,将进一步损害心、脑、肾等主要脏器,危及生命,故应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视。立即补糖,缓解低血糖的不二法宝
立即吃“糖”,快速增高血糖水平是应对低血糖反应的主要措施。可采用普通饮料(雪碧、可乐、果汁等)、糖果(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糖水(温开水冲白糖或葡萄糖25~50克)、口服葡萄糖片、蜂蜜或果酱等。这样吃,可预防低血糖反应
1糖尿病患者应确保每餐摄入足量的多糖(各类主食),严格按时进餐。如果因某些特殊情况(如在旅游途中)使进餐时间延迟,则须先进食苏打饼干、面包片和水,以补充能量,防止血糖降低。
2如果活动量较平时增大,在活动前要摄入额外的糖类,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物,便于随时纠正低血糖反应。
3避免空腹饮酒,这一点对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空腹饮酒可能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反应。为此,糖尿病患者如果需要饮酒,应确保饮酒前先进食含多糖的食品,如饼干、面包等。误区五:植物油多吃无妨
大家都知道多吃动物油是有害的,却不知道植物油吃多了同样也是不好的。
其实,植物油也好,动物油也罢,都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合而成。甘油都是一样的,脂肪酸却有“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之分。这三类脂肪酸各有利弊,各有特点,在天然油脂当中,三类脂肪酸同时存在,只是在比例上有所差别而已。
“饱和”脂肪酸
它的优点是稳定性好,耐热性强,不易产生氧化产物。
缺点是食用过多而运动不足时容易升高血脂,增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包括猪油、牛油、羊油、奶油、植物奶油、棕榈油、椰子油等均含“饱和脂肪酸”。适合素食者或很少食用动物性食品的人食用。
“多不饱和”脂肪酸
这一类脂肪酸的优点是营养价值高,低温下仍然清澈透明。缺点是,稳定性差,高温加热或者长期储存后,容易氧化,产生伤害人体的自由基,以及各种有毒的氧化产物、聚合产物和分解产物。包括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红花油、胡麻油等;适合膳食荤素搭配的各类人群食用,特别是吃动物性食品较多、植物性食品较少的人。
“单不饱和”脂肪酸
它对于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最好,故而近年来得到了大力的推崇。这一类的缺点是不能提供某些必需脂肪酸,但优点是耐热性中等,抗氧化性也居中,对预防慢性疾病有帮助。包括橄榄油和茶籽油,适合膳食荤素搭配的各类人群食用,因其降血脂效果较好,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高脂血症患者。
有些油,很健康
茶籽油和橄榄油
它们均为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健康功效基本一致,只是风味上各有千秋。这类油脂在降低高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方面,效果比大豆油、葵花籽油之类更好。动物和人群试验证明,这类油脂可降低总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胚芽油、胡麻油、红花油等
它们都属于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主要特点是亚油酸特别丰富,维生素E含量很高。虽然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方面,“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但丰富的天然维生素E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衰老潜力,对预防慢性疾病有益,而且亚油酸也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胡麻油、核桃油
核桃油的特色是含有13%左右的“ω-3不饱和脂肪酸”,而胡麻油中的含量则高达35%。它与鱼油里面的脂肪酸是一类。目前的研究认为,这类脂肪酸摄入量增加,非常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二手油,弃之不可惜
这里所说的二手油,就是炸过食物的油。想必一般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炸完食物后,看到锅底余留下来的油,虽然可能飘着黑渣,但还是不舍得扔掉,于是再次被用做炒菜或炖菜。
油炸食品,只要不是常吃就不会给身体带来多大影响,但你用炸过的油炒菜,危害可就大了。
炸过食物的油不再是纯净的油。菜肴原料中的水分以及大量其他杂质,都会进入油中,使油在高温下快速水解,进一步加快了氧化变质的速度,也会导致“发烟点”大大下降。所以,炒过一次菜或炸过一次食物的油如果再次加热,特别容易冒油烟,也特别容易变腻、发黑。
油脂经过高温炸制食品后,其不饱和脂肪酸受到严重氧化,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全部破坏,并产生有害的聚合物。高温次数越多,聚合物越多。油脂的高温聚合物有损害肝脏、影响机体生长并有致癌作用。误区六:体虚多进补
有些病友得了糖尿病后比以往瘦了不少,还经常觉得浑身没劲,因此就认为自己是“体虚”了,要多进补,于是就开始吃冬虫夏草、人参、灵芝等补品,可是越吃越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的食疗和药膳都是有讲究的,同看病下药一样,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即便得了一样的病,表现也不尽相同,可以是虚证,也可以是实证;可能是热证,也可能是寒证。同样,食品和药物也有各自的寒、热、温、凉等属性。如糖尿病,中医学认为消渴的根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通常要吃些清补的食品,如山药、鸭子等,而冬虫夏草、人参、灵芝等是温热性质的补气补阳药,吃多了必然会引起体内的阴液更加不足,而导致病情加重。
所以,正确的进补方法是在选用补品前,先搞清楚自己是“虚”还是“实”,是“热”还是“寒”,然后再结合当前的病情,如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等进行“辨证施膳”。
进补要适度
1不可盲目进补。补是为了补其不足,即身体缺少什么营养成分就进补什么营养物质。俗话说: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所以,进补一定要讲究对象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通常情况下,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老人、久病体虚和手术后的病人才需要进补。另外,进补须对症,进补时最好遵循医生的建议。该补则补,根据自己属于哪种虚证则选择相应的补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不可盲目进补。
2慎吃生冷、过腻的食物。在进补时,最好不要吃生冷和过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补药补品的吸收。进补期间,如遇感冒、发热、腹泻时,应暂时停服各类补品,以防补药恋邪,恢复健康后可再服。
3冬季及时进补是强身的大好时节。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中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等因素,在寒冷季节,更适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
此时进补,养精蓄锐,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冬季进补可多吃温热性食物,以提高机体御寒能力。可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玉米、小麦、黄豆、韭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羊肉、牛肉、鸡肉、鱼类、虾及菠萝、橘子等。
体质比较虚弱的老人,可常饮牛奶、豆浆等,以增强体质。或将羊肉切成小块,加些黄酒、葱、姜炖食,可益气、强筋壮骨。
冬季进补,这已成为民间的传统习惯,中医学有“冬藏精”、“秋冬养阴”的理论,认为冬季及时进补是强身的大好季节。三九严冬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贮存于体内。而且冬至起,正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所以,此时进补,培育元气,养精蓄锐,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发生,为下一年开春全面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误区七: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有些糖尿病患者听说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大便的功效,而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因此就只吃粗粮,不吃细粮。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粗粮含有比较多的膳食纤维,有一定的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粗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控制的超量摄取,也会造成很大问题。
1吃太多粗粮,会导致一次性摄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可能加重胃排空延迟,造成腹胀、早饱,消化不良,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
2吃过多粗粮,可能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3大量吃粗粮,在延缓糖分和脂类吸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是钙、磷、铁等。
4伴有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大量进食粗粮,可能加重胃轻瘫并导致低血糖反应。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尤其应注意这一点。
此外,如果不加限制,摄入粗粮的能量超标,对控制血糖也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四大主食的面粉、大米、小米及玉米,它们的含糖量非常接近,都在74%~76%。但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纤维,能减缓肌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摄入同量的粗粮和细粮,餐后转化成血糖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如进食100克玉米,其80%的糖类可转化成为血糖;而食用同量的面粉,则有90%变成了血糖,这就是因所谓的“血糖生成指数”不同造成的。此外,粗加工的面粉含糖量低(约为60%),其血糖生成指数也低。基于上述原因,血糖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者,用粗粮代替细粮是可取的。但在通常条件下,选择粗粮细粮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无论选择粗粮还是细粮,都应当根据糖尿病的饮食处方而定。无论吃什么,都应该适度、平衡,选择主食也要粗细搭配。
误区八:只吃米饭不吃馒头
按照南北方饮食差异,北方吃面食多一些,而南方吃米饭多一些。单纯地讲,这两类食物究竟哪个营养更多一些呢?
馒头是根据比例将面粉、水、酵母等调匀,经过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就营养素来说,每100克馒头中热量92466千焦,糖类47克,脂肪11克,蛋白质7克,此外,馒头中所含的B族维生素尤其丰富,各种微量元素也不低。所有人都适合食用馒头,肠胃不适的人群更加适宜。
米饭是由大米制成的。就营养素来说,每100克米饭中热量是48534千焦,蛋白质是26克,脂肪是3克,糖类是256克。
有些糖尿病患者吃一次馒头后测血糖发现比米饭高或凭借自测血糖显示尿糖高,就只吃米饭不吃馒头,甚至不吃所有面食。其实面粉、米饭所含的糖类都是非常相似的,对血糖的影响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异。如果因为一次血糖的高低而放弃一类食品,是没有必要的。
另外,面粉经过发酵后,很多营养素是成倍增加的。主要功效来自于酵母。酵母是天然微生物,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面粉发酵后,其中的部分非必需氨基酸可转化为必需氨基酸,满足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种。在食物蛋白质的20余种氨基酸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在体内合成,这一部分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其余的则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够快,必须由食物供给,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而谷类粮食的外皮中含有较多的植酸,它是影响人体对钙、铁、锌等矿物质吸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粉经酵母发酵后,植酸被分解而含量下降,从而提高人体肠道对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误区九:合理膳食不是“饥饿疗法”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认为应该采用“饥饿疗法”来控制糖尿病,尤其是要少吃主食。其实,这是对糖尿病饮食控制的一种误解。在合理控制热量的基础上提高糖类的摄入量不仅不会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还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耐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内涵,是因人而异的控制饮食总热量,维持合理的饮食结构,而不是单纯的饥饿疗法。
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所吃的主食少于150克,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首先,人体在饥饿时,体内的升糖激素将很快升高,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而且还会自动分解体内的脂肪与蛋白质,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需要肝脏的分解和肾脏的排泄,久而久之,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另外,长期采用“饥饿疗法”将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机会。因此,正确合理的饮食疗法应该是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根据患者自身的年龄、胖瘦程度、运动强度等情况,在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以提高饮食质量为核心,适当控制饮食数量,平衡膳食结构。
误区十:食物血糖合成指数(GI)越低的食物越好
所谓GI值,就是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某种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指标,它表示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标准食品(一般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
GI值越高,该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升高的效应就越强。GI值小于55的食物一般被认为是低GI食物,55~75之间为中GI食物,大于75为高GI食物。
单一食物有其GI值,但在混合膳食中,其他食物对GI又有很大的影响。如纯大米饭的GI值是832,米饭+鱼是37,米饭+蒜苗是579,米饭+蒜苗+鸡蛋是68。如此看来,单一食物的GI指数并不能成为选用或抛弃它的理由。
应该说,不同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没有可比性,选择食物的关键是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如果认为“指数”越低越好,并主要食用少数几类食物,结果必然会导致食物单一化,对人体健康不利。
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对食物GI值有明显的影响。因为膳食纤维在胃肠道中如海绵样吸水膨胀,增加食物的黏滞性,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释放,同时,水溶性纤维吸收水分后,还能在小肠表面形成一层“隔离层”,减缓葡萄糖的吸收。而一定量的蛋白质和糖类一起摄入,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水平降低。
GI值低的食物比GI值高的食物更能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还能增加饱腹感,预防及延缓饥饿,有利于控制食物的摄取量。
并非所有低GI食物都多多益善,如花生的GI就很低(14),但其脂肪含量高,多吃易导致脂肪摄入过量。也并非GI越低的食物越好,因为GI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判断食物好坏的标准,如GI值为71的胡萝卜,具有抗氧化等食疗功能,是糖尿病人很适合的食物,而且近600克的胡萝卜才能提供50克糖类。
这就反映出指数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数值仅仅反映了食物本身的特性,并没有考虑一日总热量的控制及各类食物的搭配。事实上,食物中各种成分的配方(是否含有谷物或纤维、酸度等)、食物加工技术(包括加工的温度、时间、水分含量及冷却程度等)等都可影响GI数值。而且,不同食物混合进食后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同,而GI表所列的数据不能体现各种搭配的结果。
糖尿病患者应在饮食均衡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选择GI值低的食物,一般以低于55的食物最好。但并不是说高于55的食物就不能吃,只要懂得食物搭配,可以令膳食的总GI值降低,血糖就能控制好。链接阅读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