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作者:郝印涛字数:176907状态:连载

第11细节 别做男孩的保姆

爱一个男孩,对他事无巨细的大包大揽,什么也不用他做,过多的保护、过分的呵护,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溺爱中不知有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我们当父母的必须明白,我们的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独自面对未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的,所以,我们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导他们学会独立地生活,而不是做他们的保姆。
强强将参加学校举行的歌咏比赛,一大早妈妈就为强强忙开了。妈妈先是打电话问班主任老师一些关于比赛的情况,一边问一边在本上记录着,真怕落下什么;然后又打电话给强强上艺术班的指导老师,请教一些比赛时孩子应当注意的事项;既马不停蹄地帮助强强找服装,又手忙脚乱地帮助强强整理背包。
强强临出门前,妈妈更是叮嘱他比赛时不要惊慌,要这样,要那样,一副没完没了的样子。强强说:“我都不是小孩子了。”可妈妈还是不放心,强强一走,她也悄悄地跟着孩子出发了……
遇到像强强妈妈这样的母亲,究竟是孩子的幸还是不幸?可以肯定地说,像强强妈妈这样一味地呵护孩子,以为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其结果必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父母既要放手让孩子从自己的手心里“飞”出去,又要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正常飞行”。需要父母对孩子持之以恒的训练,而不是“三分钟热情”。比如,培养孩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习惯,刚开始父母和孩子都会很热心地按计划实行,但是时间一久,一些父母就会“不知不觉地不了了之”,这种对孩子缺乏长久性和一贯性的培养,反而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负面影响。
一种与父母过分的叮嘱和过分的呵护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中的父母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与借鉴。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别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庸碌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譬如,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寻求到独立的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种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种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那种啃老族,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
在德国,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
回过头来,我们比较一下强强妈妈对孩子那种“事无巨细、孩子的事情由我来办”的培养方式,与这些父母“绝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处理”的培养方式,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