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作者:郝印涛字数:176907状态:连载

第59细节 把爱植入男孩的心灵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内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心理学上认为“人生来是自私的”。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融入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给班里的孩子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妹妹生病了,她又冷又饿,你会把自己的外衣借给她穿吗?”   
结果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回答。于是,老师只好点名叫孩子来回答。
第—个孩子说:“她病了会传染的,我才不把衣服借给她呢,要是我被传染了,那妈妈得花好多钱呢!”
第二个孩子很干脆地说:“我妈妈不让我这么做,她会打我的!”
结果,大部分孩子都找出各种理由表示不把外衣借给生病的小妹妹。
老师又问另一个孩子:“一个小朋友没吃饭,饿得哭了,你正在吃面包,你愿意给他吃吗?”
这个孩子干脆地回答:“不给!”
老师不甘心,诱导他:“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
这个孩子竟然回答:“他活该!”
也许大多数人都对这种场景非常熟悉。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自私任性—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
有一对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引导孩子。
在家里,他们非常孝顺长辈,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出去游玩,他们不仅带上孩子,也带上长辈,让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
对于孩子,他们总是温和地、体贴地与孩子说话,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另外,他们也极力让孩子体会到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爱。在餐桌上,爸爸总是不忘给孩子的妈妈夹—筷子他爱吃的菜。每逢出差,爸爸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妻子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会儿!”,“别着急,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等。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关爱家人。
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注意自己在家庭以外的场合的表现,他们关心邻居朋友,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议论别人的长短,经常帮助同事拿报纸、取牛奶等,同时提醒孩子也要这样做。
因此,他们的孩子也懂得怎样去关爱他人。正是这些切切实实关爱他人的事例,使爱的种子在弦子的心灵中开花结果。
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平常在孩子面前就要注意多关心别人。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做起。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的时候,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引导孩子。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