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作者:郝印涛字数:176907状态:连载

第24细节 慎用奖励和惩罚

当我们认为真有必要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惩罚或者奖励的时候,父母在给予之时应当持慎重的态度——惩罚和奖励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随口答应给孩子好处或者不问青红皂白就惩罚孩子,却很难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当我们打算给孩子惩罚和奖励时,一定要先想一想,这能否起到作用。其实大多时候都是适得其反的。
某个星期天,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李晓刚,从早上开始就一直在闹腾不休。一会儿拒绝吃早餐,被妈妈责骂了一顿后,又转而去和弟弟吵架;一会儿又跑到院子里,把邻居的花草拔起,惹得邻居大发雷霆。妈妈把李晓刚拉进家门,结结实实地打了他一顿,并责令他只能留在自己的房间内,不允许出去玩。
可是没过多久,李晓刚却打开窗户悄悄地溜走了。午后,李晓刚满身是泥回到家里,妈妈见后,欲哭无泪地说:“晓刚!我要拿你怎么办呢?”
……
妈妈把5岁的阿雷留在停车场的汽车内,然后自己兴高采烈地去购物。阿雷看到妈妈要丢下自己不管便大叫了起来。
“宝宝听话,不哭,妈妈一会儿给你买一个玩具来!”
阿雷问妈妈:“买哪一种玩具?”
一个小时后,妈妈提着大包小包的、地回来。她一打开车门,就给了阿雷一只漂亮的玩具熊。
“谁还稀罕这个?我不要,我不要!”很显然,阿雷对妈妈买来的玩具,一点都不感兴趣!
对于上面的两个例子,父母们有什么感受?
假如惩罚能使李晓刚停止他的所作所为,那么,一次惩罚就能奏效。为什么妈妈多次的惩罚却没能改变李晓刚?另一位妈妈,企图借物质的奖励去赢得孩子的欢心,可这个孩子并不需要妈妈的贿赂!孩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孩子并没有出什么问题,出问题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和长期社会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去测量孩子的心灵、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世界。
迷惑不解的父母错误地希望,惩罚会产生好效果,而不能认清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实际上是怎么也行不通的。充其量,只能从惩罚中得到暂时的效果。而后,可能促使孩子发展出更强而有力的反抗和挑战。例子中的李晓刚,他的“一错再错”就是有力的证明——再多的惩罚也不会换来孩子的服从。  我们做父母的,能不能学习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孩子产生一种内在的渴望,创造出一种“彼此尊重和体谅”的亲子关系?或者,真是到了万不得已、必须体罚或责备孩子的时候,能不能好好地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慎重地选择处罚孩子的方式?
此外,为孩子的好表现、好行为而奖励孩子。这和惩罚一样,同样会妨碍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近来,我们一些当父母的给孩子的奖励规格越来越高,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本来,奖励是为了激发孩子上进,可是许多家庭把奖励当成是一种酬劳或诱饵,或交换条件,使奖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比如孩子帮父母干点家务,这本来是应该的。但给孩子奖励后,就把物质刺激和劳动连在一起了。这不仅失去了劳动的意义,而且会使孩子觉得这本不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干了活儿就应该得到什么!这种奖励,对孩子的成长只会有百害而无一益。
我们提倡的是,尽可能对孩子少一些物质刺激,多一些精神奖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物质奖励只能满足孩子的物欲,而精神奖励却能满足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的需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强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无论对于孩子实施奖励还是实施惩罚,都应当是十分慎重的,都不能欠缺“尊重”的成分。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